<p> 刚结婚那会单位没房子,住在老爸单位分的房子。</p><p><br></p><p> 那时每家每户房子前后都有一片空地,人们都用这片空地种菜,我理所当然当然继承了这种生活方式,房前屋后的空地种菜。今天回想这一段生活,那时汽车不多,周围安静的只能听到风声。那时郊区的风很清爽,特别是夏季落雨时节,雨滴声落到菜叶上滴答滴答的声音,加上菜地小道弯弯曲曲,还有几棵柳树点缀在路边,那种感觉确实有点古道曲径耕织的愉悦。</p><p><br></p><p> 按说结婚的人都沉稳了,但青春期的惯性让人们总是不安分,即便过了青春期,仍然不忘立异标新与众不同,哪怕是种地也要带有青春的活力。</p><p><br></p><p> 如何让菜地长的更丰硕,我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有成功也有失败。</p><p><br></p><p> 我介绍一段种地瓜,地瓜疯长,青春活力结硕果的笑话。</p><p><br></p><p> 那时种菜有了点经验,丰衣足食,家里的菜吃不完。自己种菜都是有机肥,绿色食品吃起来倍香,春天里的香椿芽吃不了,腌起来能吃一年,夏天香椿伴凉面味道美极了。</p><p><br></p><p> 今天已经吃不到这种绿色食品了。</p><p><br></p><p> 后来扩大再生产,种了一小片地瓜。地瓜需要翻秧,感觉很累,另外当时感觉地瓜那么长的秧子,营养都长在颈与叶上了,地瓜需要的营养被分流,感觉很不科学。</p><p><br></p><p>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我直接将长秧子减掉,只留下感觉足够吸收阳光,长度不足一米的瓜秧,外形更像种的青稞之类的植物。</p><p><br></p><p> 那时很认真,每周剪枝,不让秧子长的过长。</p><p><br></p><p> 地瓜不负有心人,枝叶非常旺盛,感觉只等硕果累累了。</p><p><br></p><p> 到了秋天丰收季节,我坚信地瓜绝对是一道风景线,我请了我的同科室几个同事和我的师傅,让他们带着袋子,到我家挖地瓜,随便拿,剩下的是我的。</p><p><br></p><p> 这就省的我动手挖地瓜了。</p><p><br></p><p> 同事们周日都来了,大家忙起来挖地瓜,有说有笑,感谢的话不少,看着这一片地瓜,大家都乐的美滋滋的。</p><p><br></p><p> 奇迹出现了,废了半天力,没有挖出地瓜,全是类似藤条一样的粗颈,一直延伸到地下两米深,那营养太充分了。</p><p><br></p><p> 所有人挖了半天,全都是这玩意,大家都很失望,问我种的啥玩意。</p><p><br></p><p> 我心里有数,我的创新已经结果了,青春的活力爆发了,不安分的硕果扎根两米有余。</p><p><br></p><p> 大家垂头丧气,看来我必须请客了,晚上请大家坐下来吃顿饭,席间问我咋整的,想专门把地瓜种成这样也是不容易的,这得多大功夫才能把地瓜弄成这样哦,都感觉不可思议。</p><p><br></p><p> 我如实说了,都是技术人员,技术总结:供应链把有限的能量集中在地下,这叫能量守恒。</p><p><br></p><p> 一个愉快的周日,同事们对我半年有余的劳动总结为:对能量守恒的理解准确无误,地瓜长疯了,这叫与众不同。</p><p><br></p><p> 晚上看着他们两手空空,各自拿着空袋子回去,耽误了人家一天功夫,我还搭进去一顿饭,感觉这时运太不济,出了那么大洋相,我这几个同事各个都不是善茬,岂能两手空空白来一趟?</p><p><br></p><p> 大家笑眯眯的道别之后,那时都是自行车出行,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除了尴尬的心情外,已经能感觉到一路上他们绘声绘色添油加醋的调侃,明天单位又有工程技术人员勇于挑战,跨行业搞科研成果丰硕的笑料了。</p><p><br></p><p> 这事不大,反映年轻人不安分的心态,不愿墨守陈规,喜欢尝试。人生青春之旅总是伴随着荒诞不羁与阅历,飞逝的青春与疯长的青春果同行,有的错了一步就错了一生,而有的只不过是一个笑话,总说青春无悔,准确的说应该是没有后悔药可吃。</p><p><br></p><p> 在人生青年时代,由于对事物的理解不成熟,但趋利行为都是统一的,不成熟的青年时代在当时认为的成功选择,回头看可能是一生最后悔的事。而有的在当时可能认为最失败的选择,回头看反而是幸运。人生跌宕起伏,大部分行为都是茫茫大海的孤舟行为,即便有家庭背景的人,个人的一意孤行往往不受家庭背景的影响。</p><p><br></p><p> 比如我复员刚分配工作,目标就是铁路司机,这就是青年人的自我意识,这里有多少是深思熟虑?进了铁路发现工作又脏又累,那时都是蒸汽机车,浑身上下水煤加污油,那种铁路工人的感觉荡然无存。</p><p><br></p><p> 我到了同学那玩,看到仪表局的职工上班穿着白大褂,每天喝着大茶,每天除了看着报纸调侃致死,真的后悔死了。</p><p><br></p><p> 有的人就走后门调到了仪表局,享受人生去了,我也同样努力争取离开这种工作环境,只不过我采取的方法是上学。</p><p><br></p><p> 上学的心态今天想想都可笑,仅仅是为了脱离单位玩几年,好好休息一下,真的没有远大理想。而且不仅我这样,我的一个姓高的学友也是这个想法,他爸文革那会是坦克二师的团长,我们志同道合的走在了一起。但注定上学将会改变人的一生,歪打正着也是人生畅游的轨迹。</p><p><br></p><p> 那时候没人能想到文革终将结束,更没人想到改革开放,想到下岗失业。当时的口号是社会主义人人有工作,有饭吃,没有失业,工作实际就是签订了一份合同终身制。严格说来这是官方给每一个人的一份承诺,这份承诺就是计划经济的基石,但这份承诺也是人们懒做思维的源泉,没人愿意学技术,计划经济原本对劳动致富这个概念很抵制,大部分人感觉工资几乎一样高的均穷似乎更合理。</p><p><br></p><p> 既然大家都是终身制,一旦确定单位,就是一辈子。各厂待遇不同,国营当然是首选,国企也分地方国营与央企,还有工作劳动强度的选择。</p><p><br></p><p> 记得那时男的如果在集体企业,连对象都找不到,这就是那时人们的思想状态,觉悟口号都是在嘴上,实际行动都是在门后,而且并不是太潜的规则,基本是半透明状态,家庭背景确实决定了人的一生。</p><p><br></p><p> 今天的电视剧有很多这类故事。</p><p><br></p><p> 许多走后门进了仪表局的战友,改革开放就是第一批下岗人员,酿成终身后悔。而我们这些留在单位的,尽管没有享受那种上班喝大茶看报纸的工作,但却保住了饭碗,这就是人生。</p><p><br></p><p> 不挣钱养闲人的国企肯定只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必死无疑,但计划经济几十年如一日,工资一样高,当时的趋利行为就是找一份不劳而获发工资带来的乐趣。如果高兴再闹个入党提干啥的,高人一等,那日子可以说美极了。</p><p><br></p><p> 当时的幸福感应该是高于今天的,并不是因为那时人们觉悟多高,更不是精神富有,而是同龄人的工资一样高,心理平衡度相对比今天高,加上没有竞争,悠闲自得,按点上下班,做为普通没有背景的百姓家庭,通常都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这种状态很类似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习惯就是幸福感。</p><p><br></p><p> 又比如复员战友们当时分配工作都不进事业单位,凡是进事业单位都是没后门的,原因是当时在央企的计划粮与工资相对高些,例如铁路职工计划粮票每人44斤,工资37元4毛,在穷的工人家庭这就是生活出路,而大部分复员的家庭基本都是多人口工人家庭,任何时候生存第一是高于一切的首选,计划经济也不例外。</p><p><br></p><p> 但是今天回头看,有人讨论起这事,不会有人后悔选择进央企,因为那么多家庭的老大都肩负替父母养活弟弟妹妹的责任,即便今天事业单位退休金远远高于企业,但在那个时代,他因为进了央企,完成了养活自己弟妹的责任,这种事在当时很普及,普及到了没人感觉老大的责任重于泰山。</p><p><br></p><p> 文革那会知青能上学就是幸福,因为从此回城了,人生轨迹进入有饭吃的幸福时光。但城里上班族对上学根本不敢兴趣,因为上学工资减半,那时老大养活弟妹的很多,收入减半就等于家庭失去了经济收入,因此在工厂的许多高中生都主动放弃了上学,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想。</p><p><br></p><p> 加上当时那么多文革前的大学生都在基层当工人,上学无用论也很普及,上了几年学还是当工人,这种环境也是没人上学的另一个原因。</p><p><br></p><p> 而我由于无需考虑经济收入,仅仅为了再玩几年,宁愿工资减半,也要上学,文革那会央企职工上学并不需要多大的竞争只要报名基本能去,因为没人报名上学,最起码竞争不激烈,我没费多大功夫就报名上学了,结果改变了自己的人生。</p><p><br></p><p> 但是这件事确实让许多老人后悔,因为家里穷而放弃上学的老高中生很多,这就注定他的人生缺少了一份激情。</p><p><br></p><p> 当然更多的高中生因为遇到文革而丧失了上学的机遇,但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这是无法后悔的事,充其量是时运不佳,遇到了浩劫年代。</p><p><br></p><p> 随着阅历丰富,思想成熟,路子越走越慢,30而立,40而不惑,老谋深算,走一步看三歩,大智若愚,装憨卖傻,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概说的就是深厚的阅历者把后悔与一生遗憾都留给了初生牛犊,应该是这个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