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青岛老房子(一)

王岩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建城仅100多年的历史,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是众多的德占日占时期的一批优秀的老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它们或宁静或活泼,掩映在绿树之中,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特色。现将其归纳整理,讲一讲青岛老房子的故事。<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部分:市区篇</h1>一、总督府、龙山路<br>1、德国总督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总督府位于沂水路11号,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德国总督官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总督官邸位于龙山路26号,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它由德国建筑师马克尔设计,史特拉塞尔监督施工,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建筑物原为德国驻青岛殖民地最高军政首脑——总督的住所,故称之为“总督官邸”,当年德国驻胶澳总督特鲁伯始入住其中,其继任者瓦尔代克亦在此居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总督楼成为历任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0年,青岛市政府正式块定将总督楼改称“市长官舍”,为历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1年沈鸿烈任市长后,不再入住此处,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正式命名为“迎宾馆”,沈鸿烈为该建筑题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曾改作“国际俱乐部”。日本投降后仍改作“迎宾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7年7月12日至8月12日,毛泽东携夫人江青及女儿李纳、李敏下榻于此。毛泽东在此写下《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开始了中国的反右运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也曾住过蒋经国、谢胡、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前澳大利亚总理希尔等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欧式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龙山路18号,建于1933年,欧式建筑,初为私人宅第,其大门巧借山势而建,使主建筑高大雄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浙江路<br>1、 圣弥爱尔大教堂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亦是中国惟一的祝圣教堂,本名圣弥爱尔大教堂,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天主教堂”。建于1932-1934年。堂内大厅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置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文革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 圣言会会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言会会馆建于1899-1902年,西北侧紧邻圣弥爱尔大教堂,由神甫白明德设计,吸纳了很多中国建筑风格,采用黑砖、红瓦,部分墙为清水墙,会馆部分带有尖顶塔楼,小教堂可容纳300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 圣心修道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心修道院旧址位于天主教堂西边,是天主教圣方济教会一处教堂,也是修女院和欧洲人寄宿学院,同时设有幼稚园。道院内有小教堂,名为天主圣心堂,另有教室、餐厅、厨房和大小寝室。1950年之后,这里长期作为山东省仪表研究所,那座小教堂也成为职工开会联欢用的礼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 安娜别墅:<br> 安娜别墅位于浙江路26号,1901年建造,如今已成为了岛城德式建筑最为经典的代表之一。德国商人罗伯特和他儿子汉斯-卡普勒来青,成为这个城市第一代机械化生产建筑砖瓦商,“安娜别墅”就是漂泊在青岛殖民地的卡普勒为了表达对女儿安娜·玛利亚的爱意,而特别建造并命名的。1905年,罗伯特离开青岛去了慕尼黑,他儿子汉斯继续留在青岛管理砖瓦工厂,直到德国溃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14年,别墅转售给朝鲜住法国前公使闵永瓒,改称李王府。1918年闵氏将别墅售给本地富商刘子山(东莱银行董事长,老青岛首富),始称刘府。后年久失修,现在的样子是刚整修过的。</font></h3> <h3>  现开为青岛书房。</h3> <h3><font color="#010101">5、 张勋公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张勋公馆位于浙江路9号,是张勋为其三姨太前京剧名伶王克琴所购置,王曾为张勋生有一子。该建筑建于1914年之前属于一个叫习慈源的华人。住宅为欧式折衷主义风格的公寓建筑。1913年驻防兖州的张勋与在青岛住的恭亲王溥伟预谋起兵发动恢复旧制的“癸丑复辟”,失败后又于1917年联络在青岛的学部侍郎刘廷琛策动复辟,率军入京驱逐总统黎元洪,拥废帝溥仪即位,又遭失败。1923年张勋病故后,这座小楼作了基督教青年会青岛分会,并被用于开办一所教会学校。50年代初是青岛12中,1957年是青岛青年进修学院,文革时曾是青岛红卫兵代表大会驻地。文革后,这座小楼改成了青岛五中。后来,小楼改成了青岛教育学院,再后来经野蛮装修后,成为一家酒店,现在此处为老年公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德县路<br>1、胶澳帝国法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德县路2号。该建筑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为青岛德占时期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设计者为汉斯·费特考尔,采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废除了实施了十余年的德国法律,并在法院旧址设立青岛军政署,实施军事占领性质的统治管理。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为胶澳商埠青岛地方审判厅,后改称青岛地方法院,1950年7月11日,青岛市人民法院宣布正式成立。1956年1月,改为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总督牧师宅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督牧师宅第旧址位于德县路3号,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530平方米。这栋小小的楼房运用了大量德国文艺复兴复古风格的建筑形式。宅第旧址以一个很大的敞开式外廊为标志,立面富于变化。一楼巨大的老虎窗和敞廊,与二楼造型别致的装饰山墙竞相争辉。</font></h3> <h3>3、路德公寓:</h3> <h3><font color="#010101">  路德公寓位于德县路4号,建于1905年11月至1907年,由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打造,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由开办小旅馆的德国侨民海伦·路德女士出资修建。现为税务办税服务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德式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德县路23号,建于1905年,德占时期私宅,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沂水路<br>1、美国领事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沂水路1号,建于1912年。德占青岛时的私人庭院别墅,德国三段式建筑,设计师是德国人史密特。建筑面积1108.57平方米。1934年起为美国驻青岛领事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事馆被日本关闭。抗日战争结束后于1945年重新开馆。1946年9月升格为总领事馆。1949年10月15日被新中国政府关闭,领馆人员于1950年1月23日离开青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盖尔普克亲王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沂水路3号,建于1898年,德国人马克思 . 科诺普夫设计。宅邸的两位德国主人,第一个人是德国法官保罗·格尔皮克,1899-1902年在此居住。他的工作是帮助德国海军的青岛殖民政府建立基本法律。第二个人是科尼希医生,他是总督府野战医院院长(今青医附院),1902-1907年在此居住。据说德国一位亲王也在此居住过,因此,称之为盖尔普克亲王别墅。现在为居民楼,建筑整体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斯提克弗茨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斯提克弗茨别墅位于沂水路5号,建于1904-1905年。原主人是筑港工程师约翰·斯提克弗茨。1898年,他受雇于德国海军当局来到青岛,参与大港码头的建造。在1910年离开了青岛,并把别墅卖给了哈利洋行的董事奥古斯特森。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别墅被守备军当局没收改为军官住宅。1925年,于是年在青岛开设分行的英国麦加利银行为其经理购买了这幢别墅。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青岛麦加利银行的英籍经理被日本军事当局拘捕,住宅也被没收。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别墅重新为银行所有。现为青岛公用事业局使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迪德瑞希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迪德瑞希别墅位于沂水路7号,建于1907年,1933年成为中鲁银行经理住宅,现在是青岛市市政公用局办公用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副提督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副提督府位于沂水路7号,建于1907年,德占时期私宅,现为青岛市市政公用局办公地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德国海军营部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海军营部大楼旧址位于沂水路9号,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英国领事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英国驻青岛领事馆位于沂水路14号,建于1910年。原房主是1879年出生于德国、不到30岁就来到青岛的律师和公证人齐默尔曼,他还担任福柏医院的董事会主席和登山、狩猎等多个民间协会的负责人。1910年齐默尔曼开工为自己建造这座办公兼住宅楼,可以称得上青岛最早的律师楼。日德战争后,他成了日本人的战俘。<br>  英国驻青岛领事馆始建于1907年5月17日,初为领事代办级。1935年10月,升格为总领事馆,同时兼管驻济南领事馆业务。领事馆初建时,馆址建于沂水路24号,后迁至湖南路9号,1935年移至沂水路14号,1938年迁入沂水路12号,1939年再迁入沂水路14号至1951年4月初,馆舍被青岛政府收回。现为民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观象路、胶州路<br>1、圣保罗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堂位于观象二路1号,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萧军、萧红、舒群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萧军、萧红、舒群故居位于观象一路1号,箫军(1907-1990),辽宁锦县人,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舒群(1913-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箫军、萧红1934年在该寓所分别完成了《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舒群在青岛创作了《没有祖国的孩子》等文学名著。1935年,萧军《八月的乡村》出版后引起轰动,随后张春桥发表文章《我们要执行自我批评》,批评了萧军。鲁迅看到后,写了《三月的租界》,反驳了张春桥,被张发现后此文未能发表。鲁迅去世后,萧军带着写有纪念鲁迅文章的杂志在其墓前焚化,张春桥又与同事马吉蜂一起,撰文说萧军烧刊物是一种迷信幼稚的举动。萧军愤怒至极,他找到了张春桥和马吉蜂,要求双方打架解决问题。当天晚上,约架的三个人与见证人聂绀弩、萧红按时到达决斗地点。张春桥先与萧军交手,只一个回合,就被会武术的萧军打趴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陈干、林济青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陈干、林济青故居位于观象一路5号。陈干(1887-1927)山东昌邑人,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1908年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1922年任中日鲁案谈判代表、胶澳商埠顾问,有《倥偬集》、《鲁案》等著作。林济青(1886-1960),山东莱阳人,学者和教育家,1924年任私立青岛大学教务主任,1936-1938年任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蒋丙然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蒋丙然故居位于观象二路10号。蒋丙然(1883-1966),福建闽侯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蒋仁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历任福建大学堂教务长。蒋丙然在比利时获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1924年2月,他代表中央观象台接收日本管理的青岛测候所,并将该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他出任第一任台长。1938年1月,蒋丙然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任教授兼主任。1946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12月,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1958年8月17日,台湾气象学会和天文学会成立,蒋丙然分别被选为首届理事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蒋丙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从第一届连任到第五届。蒋丙然在青岛气象台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量度仪和超人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较好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故居刚整修过,焕然一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普济医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普济医院是继总督府野战医院和铁路医院、福柏医院后,青岛在20世纪20年中建设起来的第四座较大规模的标准医院。据记载,日本设计师三上贞设计的普济医院1919年6月建成,1922年,普济医院改为胶澳商埠普济医院,1925年,胶澳商埠普济医院改为市民卫生院,1931年称为青岛市立医院。<br>(未完待续)<br> 王岩 2016年6月20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