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去年五月初,在卢氏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郑州市63中的颜宝玲老师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放下所有的牵挂奔赴卢氏县官坡镇二中支教,用实际行动铸就山里孩子的美好未来。</p><p><br></p><p><br></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面对挑战,积极应对</b></p><p><br></p><p><br></p><p>尽管出发前宝玲老师已做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支教条件比预想中更艰苦,困难比想象中更大。</p><p><br></p><p>1.山高路远,生活条件艰苦。</p><p><br></p><p>她对口支教的学校位于豫陕交界的兰草村,大概是距离县城最偏僻的学校。这里距离郑州四百多公里,其中还有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每次往返单程需要大概八个小时;平常还好,下雨天山路两边极容易出现山体坍塌,特别是进入冬季后大雾和结冰天气,很多时候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奔波于郑卢之间。</p><p><br></p><p>山里生活条件艰苦,每顿饭就加点辣椒刺激食欲,偶尔吃个水煮蛋会让她幸福感爆棚;山里冬天零下十几度,异常寒冷,学校经费紧张舍不得用电,天寒地冻,很多时候只能靠硬抗。</p><p><br></p><p>2.割舍家人之痛。</p><p><br></p><p>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跟各种困难比起来,家里的老人孩子更让他牵肠挂肚。支教出发时,婆婆刚刚化疗结束正处于鼻咽癌康复期,父亲肺气肿最怕过冬,儿子只有3岁10个月……</p><p><br></p><p>好在爱人和公公为她扛起家里大半边天,他们悉心照顾孩子和婆婆,郑州供暖后爱人第一时间把父亲接到身边照顾。但逢老人孩子生病,每每她都只能在几百公里外心急如焚却又爱莫能助。</p><p><br></p><p>3.留守儿童改变之难。</p><p><br></p><p>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个案。但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她发现这里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即使父母在家,也是问题重重。</p><p><br></p><p>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忽视 “养成教育”,还有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家庭教育处于矛盾甚至是缺失状态,这些问题最后都呈现在孩子身上。作为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也属正常。但如果没人及时引导,可能就成问题。</p><p><br></p><p> </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去支持</b></p><p><br></p><p><br></p><p>虽然支教工作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宝玲老师坚信,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点一滴去做、一点一滴去改变,这正是她支教的价值所在。</p><p><br></p><p>1. 身体力行,引领乡村教师成长</p><p><br></p><p>经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她发现这里的教师干劲十足,但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比较传统,而理念的改变需要长期的浸润。于是,她就通过公开课、阅读、日更写作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她筹备并成立“兰草花开”教师读书会,通过共读的方式引领山区教师不断更新理念、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p><p><br></p><p>2.开设特色课程,唤醒山里娃</p><p><br></p><p>山里孩子想要走出去并不容易,读书大概是最好的途径。但宝玲老师明白教育不是粗暴的呵斥训诫,也不是简单的刷题考试,教育更重要是唤醒和激励。</p><p><br></p><p>因此,她积极筹备阅读资源,通过开设阅读课,开展每日阅读打卡、每日课前读书分享并坚持为每次的分享写文字点评、定期评选阅读之星等形式构建阅读课程,全方位锻炼学生思考、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开发阅读课程、课本剧课程、生命课程等系列特色课程,宝玲用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唤醒山里娃。</p><p><br></p><p>3. 坚持记录支教生活,感召更多力量参与扶贫</p><p><br></p><p>这次支教属于省里脱贫攻坚的一部分,肩负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宝玲老师尽全力给支教学校以支持,同时坚持记录支教点滴,为支教生活留痕。</p><p><br></p><p>没想到这些文字居然感召更多的力量来参与扶贫:当她开设阅读课程缺乏资源时,郑州的同事朋友向她伸出援手;远在东北的教师朋友留心到照片中的孩子们衣着破旧,便组织学生捐出整洁的衣物;远在广州的同学关注到她的支教记录,主动要捐助一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正在筹备组织律所的法律专家为山里的孩子带来“雏鹰护航行动”公益法律宣讲……</p><p><br></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疫情期间,陪伴山里娃一起成长</b></p><p><br></p><p><br></p><p> 在抗疫期间,宝玲老师不忘支教初心,用心用情用智陪伴山里娃一起成长,铸就他们的美好未来。</p><p><br></p><p>1.隔屏授课,办法总比困难多。疫情爆发,她第一时间关注网络授课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学生没有教科书,她就自制学习资源;网课启动后,除了做好常规的教学工作,她在微信群里继续引领学生每日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思考网络热点、体察社会和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p><p><br></p><p>同时,她发起每日阅读打卡、每周写作巡展、居家个人风采展、“寻找春天”摄影展等线下活动,既缓解网课带来的疲软,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p><p><br></p><p>2.疫情期间,激励是最好的教育。</p><p><br></p><p>网课内外,她及时抓优秀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面对线上作文教学的挑战,她另辟蹊径,把挑战变成特色:每次作文课前有动员、课堂有具体辅导,课后有学生习作的展播。这一过程费时费力,但学生写作展播却极大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这种做法得到卢氏县语文教研员张永明老师的肯定,被很多老师借鉴推广。</p><p><br></p><p>她坚持用美篇对每天的网课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展播,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有真相,为学生每一点滴的努力和进步留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网课学习效果。</p><p><br></p><p>3.做好自己,陪学生一起成长。</p><p><br></p><p>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居家授课的日子,她一天不敢荒废:每天坚持阅读、朗读、练习书法和日更写作,不断地为自己注入教育的活力和智慧;每次作文课,她都亲自示范写下水文,给学生更到位的指导和示范;参与丰富的网络研修活动,不断提升的专业水准;积极投稿发声,网课期间有9篇文字发表在《人民教育》《教育时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等媒体公众号,其中一篇被河南省教育厅公众号转载……</p><p><br></p><p>爱人大年初三重返工作岗位为抗疫做贡献,她居家带着儿子,心里惦记着卢氏山里的孩子,她选择精耕细作过好每一天,用这种方式陪伴山里娃一起成长,并与全国人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p><p><br></p><p> </p> <p><br></p><p><br></p><p>宝玲老师就是这样,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不畏山高路远,为山里的孩子而来,用一点的一滴的努力铸就山里孩子美好的未来。</p><p><br></p><p><br></p><p> </p><p> </p><p> 2020年5月16日星期六</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