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翻开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总有一些伟人先贤能够冲破时间这道藩篱,长久地停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带给你温暖光亮,指引你校准坐标!<br><br>在他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漫漫归国路,十年赫赫两弹成,在中国的航天事业征途中,他是先行者,披荆斩棘;他是灯塔,穿越迷雾;他是航标,引导方向;他是丰碑,记载历史!他把国家熔铸进血液,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给后来的攀登者搭建路基。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让我们来阅读《走进钱学森》,循着钱老的人生足迹,走进他,了解他,寻找给予我们的力量源泉。<br><br>今天,高新第一学校七年级三班的刘梦源同学为大家朗诵叶永烈先生著作《走进钱学森》——第64节:在冯·卡门麾下 和 第65节:冯·卡门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 </h5> <h5><b>刘梦源</b> 高新第一学校七年级三班学生。性格开朗活泼,爱助人为乐,爱好广泛,有创新精神。在学校,经常帮助同学,热心的为同学讲解一些题。在家里,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会参加一些有爱心的社会活动。</h5> <h5> 冯·卡门桃李满天下。然而,在他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记述自己的一个学生,那就是《中国的钱学森博士》。 </h5><h5><br></h5><h5> 冯·卡门这样回忆同钱学森的第一次见面: </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36年的一天,钱学森来看我,征询关于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见。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抬头看见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我以深刻印象。我建议他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来继续深造。 </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钱学森在回忆与冯·卡门的第一次见面时,记得冯·卡门对他说的话: </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钱先生,希望你到加州来,到这里来。你在这里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知识。我相信我们会合作得很好。 </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就这样,不远千里,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投奔到冯·卡门麾下。55岁的冯·卡门成为25岁的钱学森的导师。就这样,钱学森马上办理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注册手续,住了下来。在冯·卡门的指导下,开始了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求学生涯。</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加州理工学院给钱学森的印象是全新的。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局限于迈小步,那样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也就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冯·卡门就非常推崇创新精神。 </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冯·卡门曾经问学生:“你们的100分标准是什么?”</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学生回答说:“全部题目都答得准确。” </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的标准跟你们的不一样,”冯·卡门说,“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如果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且有自己的创新,但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数错了;而另一个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解题方法毫无创造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要比后者高得多。”</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钱学森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好点子)。有人问:“冯·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冯·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很远去了。”</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所谓“good idea”,其实就是科学上创新的想法。钱学森后来说,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冯·卡门身边,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在这里,钱学森的思想变得非常活跃。</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民主氛围,推动着科学讨论,推动着科学创新。 钱学森有一次在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时,一个老头提了些意见,被钱学森不客气地用一句话顶了回去。会后,冯·卡门对钱学森笑道:“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冯·卡门说,那位是航空界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冯·米赛斯。接着,冯·卡门又说,你那句话回答得好极了。 </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就连钱学森跟冯·卡门之间,也曾因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见解不同而引起争论。当时,冯·卡门发脾气了,甚至把东西摔到地上。钱学森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第二天下午,冯·卡门忽然来到钱学森的工作间,脸上露出歉意,说道:“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冯·卡门虚怀若谷的作风,使钱学森感动不已。</span><br></h5> <h5>冯·卡门在结识钱学森之后的翌年,第二次访问了中国,受到很高的礼遇。</h5><h5><br></h5><h5> 那是1937年6月下旬,冯·卡门在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之后,从莫斯科乘坐火车,沿着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道前往中国。他乘坐了十天十夜,终于到达山海关。那时候,东北三省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他目击了中国人受日军蹂躏的惨状。 </h5><h5><br></h5><h5>当时,冯·卡门应邀到清华大学讲学。蒋介石政府得知之后,邀请他从北平前往南京,因为中国面对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正准备自己制造军用飞机,知道这么一位美国的航空大师到来,连忙“有请”。 </h5><h5><br></h5><h5>7月7日下午六时,在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兼航空研究所所长顾毓秀教授陪同下,冯·卡门乘火车刚离开北平,卢沟桥就爆发了“七七事变”。从此北平与南京之间的火车中断了12年,冯·卡门庆幸自己在无意之中赶上了最后一班列车。</h5><h5><br></h5><h5> 冯·卡门在南京会晤了国民党政府的空军司令周至柔将军。正值夏日,在“夏宫”庐山避暑的蒋介石夫妇决定接见冯·卡门。当冯·卡门从南京乘专机到达九江机场时,钱学森的老师、清华大学王士倬教授也乘另一架专机到达那里迎接冯·卡门。 </h5><h5><br></h5><h5>蒋介石向冯·卡门询问中国发展航空工业之策。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技术是那么的落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飞机谈何容易。不过,当时也在座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从冯·卡门那里得知,清华大学派出的公费生钱学森正在冯·卡门手下学习。 </h5><h5><br></h5><h5>冯·卡门离开中国之后,到日本讲学,那里洋溢着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气氛。冯·卡门不愿在日本久留,不久便从那里返回美国加州理工学院。</h5><h5><br></h5><h5> 冯·卡门的中国之行,使他对于钱学森的祖国——中国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有着那么强烈的愿望。作为匈牙利人,作为深受德国纳粹欺凌的犹太人,冯·卡门对于中国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欺凌,感同身受。正因为这样,冯·卡门曾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这句话是在他结识钱学森之后发出的感叹语,也是他1937年中国之行的感悟。</h5> <h5>《走进钱学森》记录了一位丰富、立体的大科学家,他的一生犹如一座丰碑,照耀人寰!我们不仅要缅怀他、讴歌他,更要寻找榜样的力量!“何妨云影杂,榜样自成天”,“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这种榜样的力量,将激励着我们筑梦!奋斗!</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