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h1>近日收到票圈小雅的微信,告知我的票圈广告收益已经打入我的银行账户。我退休生活衣食无忧,虽然收到的钱不多,但第一次收到视频平台的收益,还是让我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我最早发布视频的平台是土豆网,2005年给哈工大4系85级同学聚会编辑制作了DVD,由于组织者想尽快地让参加者看到视频,向我询问有没有办法,我在网上发现了土豆网。土豆网是2005年4月15日正式上线的,创始人为福建人王微。当时社会上能制作视频的人少之又少,运行之初受众也少。我在2005年8月25日注册了土豆网,并上传了他们的三部聚会视频,当我把视频链接告知组织者后,他也兴奋不已。 2012年3月12日,优酷和土豆宣布合并。当时互联网烧钱严重的视频网站相继倒下。优酷合并土豆后,在市场竞争上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br>2015年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已经向优酷土豆董事会发出要约,收购优酷土豆剩余全部流通股。2016年4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合一集团(优酷土豆)正式完成私有化,成为阿里大家庭一员。<br>2017年3月31日,土豆全面转型为短视频平台,全力进击PUGC领域。还宣布原UC订阅号、优酷自频道账号统一升级为"大鱼号",让内容创作者通行阿里文娱平台,一点接入、多点分发,获得多平台的流量支持。同时投入20亿现金打造"大鱼计划",召唤全球大鱼合伙人。我也是"大鱼号",从未收到一分钱。这时候我还是忠实地在老东家土豆网上发视频。上传了160多条视频。<div>2017年5月,土豆彻底关闭。我此后在优酷网上传视频。当时从土豆网进入后将自动跳转到优酷网,视频也可以播放。迄今已上传300余条。现在优酷网上2017年5月之前上传视频的信息还在,但已经不能播放了。</div><div>优酷网视频前插播的广告越来越长,实在是在考验观众的耐性。</div> 2017年6月16日我在手机上发现有彩视APP,下载之后,发现他既是一个视频平台,同时还有制作功能,他可以裁切素材,排列素材,加转场,加字幕,加音乐。还有一些模板可以套用,对初学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对我而言,直接在手机上做一些要求不高的小视频还是很方便,很合适的。迄今已制作了40个小视频。这个APP使用者较多,所以我视频的点击量也很高,每个视频大多都可以达到几千到一万以上,其中一个《昆明滇池》达到20多万。彩视的经营策略是先免费吸引大量用户,然后利用开通各种功能、权限来招募会员。非会员上传视频90天后,就不能转发和下载了。我是不会去缴费参加会员的。现在这样的APP很多,竞争也很厉害。 2017年至2018年之间,有些网页链接视频只能使用腾讯视频,没办法又去注册腾讯视频。上传50条视频,仅有一条《青藏高原》有3万多点击量外,其他的视频点击量都不高。 票圈长视频是2018年6月杀出的一匹黑马。他可以上传大文件的高清视频,甚至可以上传4K视频(上传后会被压缩),上传速度快,后台审核快。上传的作品可以分类保存,号称永久保存。在现有视频网站中分辨率是最高的,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br>我迄今已经上传200多部作品,分别设置了“上海”、“国外旅行”、“国内旅行”、“早期作品”、“同学”、“下乡插队”、“呼伦贝尔”“任小善”、“MV”、“环三湖”、“环三岛”、“京杭大运河”、“神州四极游”、“4K作品”、“长寿骑游队”、“西藏组画”、“骑行皖浙”、“北大荒小屋”、“骑行欧洲”等20个目录。从最早2002年制作的标清视频到2018年的制作的4K视频。现在的播放量达16万多,最多的一条视频《沪秋菊香》达6万多。<div>票圈的界面也在不断改进,服务也不错,投入人力、精力聚拢人气。</div> 票圈属于腾讯旗下,和微信无缝链接,还有多个分支,如票圈Vlog、票圈视频等。在使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视频能看,不能下载,没法获得视频链接,这样就不能将视频镶嵌在其他的文档中。但在手机中可以将视频生成二维码,长按二维码能自动识别。<div>喜欢一个APP如同喜欢一个人一样,既然爱上了她的优点,就也要包容她的缺点。<br>下面是我在票圈长视频中的主页,欢迎各位看官光临,留言评论,分享转发!<br></div><div>https://piaoquantv.com/home?cateId=0<br></div><div>下图是我在手机版的票圈上的主页二维码,打开保存图片后就可以转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各地中小学逐步开展电化教育。1978年,经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意、国务院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成立,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各地也随之成立相应的机构。<br>我是1984年由甘南二中调入到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下设的一个处级单位,内设录像室、录音室、电影室、幻灯室、教研室和办公室。前三个科室主要任务是制作录像、录音、电影教材,幻灯室和教研室主要任务是指导全省各级中小学的电化教育。<br>我在录像室工作,一开始承担的任务是美术工作,制作背景、书写字幕。<br></div> 在老领导贾老师和其他师兄的帮带下,逐步掌握了摄像、编辑等其他工种。直到后来能独立完成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汉语》的一部分课程。<div>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黑龙江省除了黑龙江电视台外,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黑龙江省体委三家是首批引进摄录像设备的单位。从最早的1/2摄录像设备开始,后来开始使用日本SONY的四分之三专业级设备了。录像室建有一间模拟教室的演播室,可以多机位拍摄,信号送至导播室内进行切换。导播室内还有调音台、灯光控制台等,嫣然是一个小型电视台。<br>录像室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地方,人数最多时不超过十人。和电视台等制作部门相比,他们的工种划分更细,且工种之间从不跨越。录像室则不一样,往往需要一专多能。这也为我以后一人能独立完成影视作品打下了基础。<br></div> 1992年我调转到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声像室工作,那里主要是制作纪录片,设备没有电化教育馆的全,但是单件的档次比电教馆要高。过去不久,第一个作品参加中国科学协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优秀科技声像作品科蕾奖的三等奖。 <div>之后又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录像作品特等奖。</div> 1996年我又调转到黑龙江省科协声像中心工作。 1994年开始自学运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1995年开始接触计算机非线性编辑,它改变了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工作流程,将在编辑机编辑的模式改变为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进行。同时它还省略了传统编辑系统的许多设备,例如特技机、图文系统、调音台等。我在当时影视制作人员中是较早使用非编的。此后我的影视作品制作完全由传统编辑系统转移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上来了。 1998年12月在《摄影与摄像》杂志发表《简单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 <div><br>当时ADOBE公司的Premiere4已经出现,我在486多媒体计算机上安装软件开始尝试。Premiere4.2是英文版的,在当时没有教材,我英文没有基础,还好当时有《东方快车》翻译软件,能将界面中的英文实时翻译,虽然说翻译的有些不够准确,但也能知道其大概意思。我把软件界面中的菜单、工具和对话框逐一尝试。最终撰写了《Premiere视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1999年国家级刊物《摄影与摄像》“摄录知识”栏目约稿,我的《Premiere视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在1999年第八期的《摄影与摄像》杂志上分六期连载发表。1998年12月在《摄影与摄像》杂志发表《简单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div> 此文被该刊物评为该年度“金象奖”实用征文大赛二等奖。 到Premiere5和Premiere6出来后,各种版本的纸质教材已经满书店了。再后来大家都使用喜欢视频教材了。<br>2000年初我又回到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和一部分原数学系的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共同组建了信息技术系,在大专和本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都有一门《多媒体技术》,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虽然没有正规系统地学过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但以我的实践经验,承担这门课程可以胜任。我还在全省的计算机教师培训中做过大型关于影视制作的专题讲座。 二十一世纪初期,由于信息技术系不是坐班制工作,我在家附近开设了一家“大众数码影像工作室”,利用我的特长,承接影像制作、光盘刻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业务。由于当时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也没想过要做大做强,只是兴趣爱好而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h1><div>由于工作中学到了影像制作的技术,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88年松下VHS摄像机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我就斥资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台松下M7肩抗式摄录一体机。拿着摄像机去旅游很吸引眼球。<b><br></b></div> 用它也为新人拍摄婚礼录像,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次一百元。要收回成本也很难。 M7摄像机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后来出现VHS C格式盒带,C格式盒带放在转换盒里和VHS录像带同等大小,这样就把摄录机的体积缩小了许多。 我将松下M7卖出,买入JVC GRS70的C格式摄像机。它属于SVHS,画质比VHS有所提高。 <div>在计算机中编辑模拟视频需要视频采集卡,我前后买了PINNACLEH和CANOPUS的二块采集卡,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留着当古董收藏。</div> 1995年7月,SONY发布第一台DV摄像机DCR-VX1000,而最早上市的却是松下AG-EZ1。<br>数字DV摄录机具有影像清晰、声音保真、体积小等许多优点。它可以提供500线的水平清晰度,而以往的VHS、8mm摄录机只有240线,S-VHS、Hi8摄录机也只有400线,所以数字DV摄录机能拍摄出比模拟摄录机更加鲜明清晰的影像。<br>我花了二万多买了松下EZ1DV3CCD摄录机,图像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各县级电视台用它作为主流采访摄像机。我的第一部剧情片《媳妇》就是用这台机器拍的。 早期的DV摄录机只有模拟接口,没有数字接口,后出的有数字接口俗称1394接口。计算机里只需安装一块廉价的1394卡,就可以实现摄像机和计算机的视频传输,省去了6000多元的模拟视频采集卡。我又买了一台便宜的松下DV摄像机作为素材导入和作品回传,另一台SONY更小巧的用于外出拍摄。 2004年拍摄《向北》前夕,花了二万多买了一台新上市的松下AG-DVC180AMC广播级数字3CCD摄录一体机,在当时已经是上乘的了,带有专业话筒输入接口。 <div>投入总有回报,《向北》在“佳能环保题材DV大赛”中双双获奖,我和儿子一起跟随陆川导演重返可可西里。</div> 以上机器都是“标清”时代的产物,接着进入高清时代后,买了一台JVC的硬盘掌中宝GZ-HD6,它摒弃了磁带记录模式,机身更加小巧轻便。如此小的机身尽然也是3CCD。当时行货(PAL制)较贵,水货(N制)便宜,我图便宜买了N制,(日本国内使用的)后期单独编辑纯N制素材没问题,和PAL制素材混编时有些麻烦。 2002年夏季,我花了7千多元买了有摄像功能的SONY A57相机,带一个16-105变焦头。开始尝试用相机拍视频,在青藏高原旅行中拍摄效果不错,既有视频又有照片。后来又配了一个定焦50MM,F1.4镜头和75-300美能达变焦镜头。 为了拍摄骑行,2013年买了可以拍摄高清的SONY HDR-AS30V运动相机。该机还可以水下拍摄。 再后来就是进入4K时代。2017年末花了3万多入手SONY微单R7S2加28-135电影镜头。另又配了16—35.f4广角镜头。成像质量没的说,就是携带不便,随机性不佳。 大疆的口袋相机和大疆无人机御AIR都可以拍4K,华为手机MATE20也可以4K。我现在凡是拍摄都用4K,电脑升级第九代i7CPU后,编辑也用4K,保存4K作品。另外可以输出高清版。 若干年还会出6K、8K,到那时高清的视频就如同现在看标清一样。二十多年前在热衷于看VCD和DVD时候,谁会预料到以后有高清、4K。<br>我们赶上了科技快速发展的大好时代。我算不上是器材党,也不是狂妄追随者。但还是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div>心情舒畅,健康快乐比什么都强。</div><div>谨以此文作为对时光的回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