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连山的日子(四)</p><p>(注:《在连山的日子》系列是2012年我发在连山视窗的几篇图文。现图片有部分增补。)</p><h5>2012-02-27 23:20:02| 分类: 三线往事 | 标签:红权 军工 连山 字号</h5><p><b>第二故乡情</b></p><p> 在祖国6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也是我们奔赴粤北三线—连山(70年大批学生进厂)将近四十周年的纪念日。红权(8500)厂从1967年筹建起到1980年撤离,这十几年中为了国家的三线建设,红权人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绵绵深山—连山。</p><p> 缓缓红阳水,悠悠三线情。离别多年后的连山,这粤北的边远山区,已成为我们军工战士的第二故乡。它有着美丽的山水,纯朴的乡情,亦有着很多我们曾在连山工作、生活留下的历史痕迹。</p><p><br></p> <u>团支部活动<i></i></u> <p>团支部活动留影</p> 永和远处的犁头山及山下水库是我们团活动频繁的地点。(可惜不知这水库的名字) 厂灯光球场上的拔河比赛 <p><u>青春年华 岁月留痕 </u></p> 稚气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永和镇的菜地莲池,红阳河边都有我们的身影。 流经永和的红阳河,是年青人们最喜欢踏足之处。 图右:(70年代的连山中学)厂旁的连中是我们工余喜欢去玩的好地方。 图右:(70年代的连山中学) 寻找当年吉田的这座石桥(中图)。 厂里各车间科室组织的文艺组,节庆时常在全厂汇演或在车间演出。各车间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但演出还是很受欢迎的。(工具车间排练现代京剧“海港”) <p><br></p><p>每到农忙季节厂里就组织职工到附近的白羊、上草等乡村支农(收割或插秧)。</p> <p><br></p><p><br></p><p>连山永和镇是军工人的第二故乡,离别几十年都有一种思乡之情挥之不去。</p> <p>永和红权厂区的山体全景(2010年摄)</p> 红权厂区的主山(前方为已拆除的办公大楼、右侧为四五车间工区) <p>永和镇入口(公路对面是汽车站)</p> 永和镇入口(公路对面是红权厂址) 永和镇路口的冰室旧址(2010年摄) 永和镇近红权厂的入路处是永和冰室,厂友加菜的小餐馆,这么多年过去了,招牌仍在。(2003年摄) 永和电影院(98年摄)当年的观众基本是红权厂的职工。(现已经拆除,作永和文化广场) 当年红权厂职工有急病就靠这永和卫生院医治。大病就送往设在寨岗的三线厂总院。<div><br></div> 在三线军工厂里还有这些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父母把大半辈子献给三线建设,他们的童年也是跟随父母碾转最艰苦的深山老林,在当地生活、读书、上山下乡,长大后有些也进了三线军工厂。对于三线军工厂他们更有着深切的、复杂的感情,这就是:三线子弟。(很可惜资料有限)<br> 厂武装部长谢志勇的一家,子女后来都成了三线军工人。 <p> 后记:</p><p> 经过这风风雨雨的岁月,我们正在步入人生的夕阳时分。回首往事,我们满怀理想追求,曾经为共和国奉献了青春,无怨无悔,只愿三线精神(坚强、忍耐、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去夺取最后胜利)为后人所理解,不要让历史遗忘!!</p><p><br></p><p> (本文图片资料下载自“8500厂友QQ群”)</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