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习水纪行

蓑立翁

<p>  2020年5月9日上午10点,期盼多日的重返习水之行开始了,原贵阳铁一中二(3)班的知青及同学等14人,分乘三辆轿车,由贵阳黔灵公园附近出发,沿贵遵高速公路向习水方向前行。其中有7名同学五十多年前曾在习水县迥龙区及醒民区插队落户,当年都是十六七岁的帅哥靓女,现在变成大爷大妈,唯一不变的是对挥洒青春的那片土地、森林、山水和农民兄弟,有着永远的思念。那是知青人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地方,农村生活的酸楚艰辛,难挡年青的心渴望未来而撑起的勇气和力量,知青如同顽强扎根于荒脊山野的刺梨花,傲迎风雨,依然绽放,展露娇艳、散发芬芳。人生这段带着苦涩与甘甜的青春,时不时梦幻般地浮现脑海,一下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仿佛又回到从前,变为一个无所畏惧的懵懂少年,站在知青点旁的巨石上,面对山下的田野,深深吸口气,吐出狂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p> <p>三位司机同学都有三十年以上的驾龄,车开得很快,一会儿就过乌江了。</p> <p>我们首站是随秦明华同学去向阳公社知青点,在二朗下高速路,往桑木一向阳一廻龙方向,一路风景如画……。</p> <h3>半个多世纪的变化,再也找不到旧时桑木镇的影子。</h3> <h3>望着窗外,那些高速公路和簇新的房舍十分陌生,只有那似曾熟悉的山峦,有一种快到了的感觉。</h3> <h3>终于到了前向阳公社,但早已物似人非,几番打听找不到一个熟人。</h3> <h3>还好,镇办公楼的基础建筑变化不大。今天周六,只有值班人员,热情邀请我们参观。</h3> <p>秦明华同学说,他与暴松年同学有空就在这里的楼上打乒乓球。</p> <p>帅哥美女们不吝容颜,集体留影。后排右起第一人是司机同学董忠明。</p> <h3>从公社到秦明华同学插队的九龙大队水庆沟生产队还有很长一段上坡路,农民兄弟已在路口接我们了…</h3> <h3>一望无际,风景如画……。</h3> <h3>这是当年和秦同学要好的农民兄弟,又是同龄人。</h3> <h3>秦同学向大家讲述当年知青点的故事……</h3> <p>这位农民兄弟如今已盖起了一大排三层楼房,并邀请我们在这里住下来。</p> <p>不住可以,饭一定要吃,几番推托不行,饭是吃了,菜也记得,炒蚕豆、折耳根腊肉、炒白菜苔、蕃茄鸡蛋汤,男女各一桌。留下了红包和饭钱,没留下的是照片,都顾着吃了,忘记拍张照片,遗憾!</p> <h3>茶足饭饱,七仙女合影存照。</h3> <h3>农民兄弟一家与秦明华同学的合影。9日的行程结束,我们一行赶回习水县城住宿。</h3> <h3>第二天(10)日一大早,我们驱车去张静华同学的知青点朗庙公社小丫口生产队,一路上风驰电掣,路边景色一掠而过。</h3> <h3>路过一个村镇集市,找到一点当年知青赶乡场的感觉……。</h3> <p>几经周折,多方打听,来到知青点附近,一条狭长的陡坡,不知道汽车能否下去,又要停车打探。</p> <h3>看到这熟悉的群山,张同学确定是在这里。</h3> <p>我们一路步行下山,居然看到了牛犁田,想起当年也干过这活。</p> <h3>张同学指着这个“文物”说,五十多年前使用过的厕所。</h3> <p>当年住过的老宅己改建成新房了。</p> <h3>农民兄弟赵支书已在路口等待并留影。</h3> <p>张静华夫妇与农民兄弟合影。</p> <p>赵支书是有远见的,留下厕所不拆,就是给后人留下念想和印记,才能对比今天的美好生活。</p> <p>真好,留影吧,为农民兄弟己过上丰衣足食,家家有楼房的生活。</p> <p>从张同学的知青点出来,我们上赤水河红军大桥,直下赤水河谷地带,经太平渡,前往醒民区同民公社。这一路都是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走过的道路。</p> <h3>远眺赤水河红军大桥。</h3> <p>半个世纪前的太平渡是个青瓦板墙、古树参天的古镇,一直令人想往,现在已成这样,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就不能合谐共存吗?当年没有公路,对面山坡上的小路,就是我们知青从太平渡背煤上山的路,一路七弯八拐,近十里的陡坡,都是些十六七岁没有干过农活的城市孩子,几下就累得大汗淋漓,再一擦汗,立马变脸黑包公。接着还要下山十多里,才能到达住地,其中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体会得到,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我已明白,既不能撬起地球,也不能修理地球,反被地球修理得灰头黑脸……。</p> <p>过太平渡就一路爬坡,来到了醒民镇,当地人称洗脚溪,溪上横卧一石拱桥,被几棵黄桷树的绿荫遮敝,是当年我们知青从太平渡背煤一路上山,累得汗流浃背,坐下来休息的必选之地。</p> <p>原来的醒民区管辖同民公社,公社撤消后,同民公社改为同民镇,独立出来,与醒民已无关系。</p> <h3>这五个人都是同民公社的知青,曾是这个政府管理下的子民。</h3> <p>号称七大金刚。</p> <h3>同民公社红旗五队的三员大将,还缺二位没来。</h3> <h3>廻龙同民组合。</h3> <p>司机同学朱绍泉。</p> <p>司机同学邢顺先。</p> <p>汽车盘旋爬坡到山顶黄金㘭,再往下走,一路下来就是同民大坝,当地人称唐朝坝。五十多年前这里人烟较少,菜花黄麦苗绿,一直铺到山上。同民河水充沛,波光粼粼,好一个世外桃源。现在的同民坝,河水几尽干涸,农田上新建的房舍成片,已经半城镇化,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p> <h3>同民镇的老街已重建,这就是老街原址。</h3> <h3>镇上有直达县城的客车,每小时一班,交通巳十分方便。</h3> <h3>我们先到红旗五队,山路很陡很窄,三车只得分开停放。</h3> <h3>从红旗五队看对面的大山,景色秀丽。</h3> <p>当年红旗五队知青住的房子是保管室,现已拆除。朱同学在田间留影,不减当年英姿!</p> <p>欣慰的是找到了当年挑水的一口古井,那么熟悉又亲切,仿佛找到了穿越时空的感觉。又回到那个挑水做饭的年代。</p> <p>红旗三队的知青点在一个叫石碑殿的庙里,一部分用作学校,五队知青李善林曾在这里当老师,现石碑殿已拆,重建了新校舍,不巧因疫情没开学,不能进去参观,只能在大门外留影了。</p> <h3>对这个地方一生难忘……。</h3> <p>这位是生产队的会计袁方,想当初是队里最有文化、最帅的农村青年,娶了一个当地最漂亮的老婆。看他那高鼻梁、大眼睛,可想当年有多帅。</p> <p>记忆中他是挺高的,可能是繁重的农活与年老,身高缩了,矮了许多。背景是他家已废弃的老屋,知青们经常在这里聚会、烤火聊天,渡过那阴湿寒冷的冬天。</p> <h3>在曾经住过的房前留影,老伴也当过知青,更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h3> <p>这是我的农民兄弟新修的别墅,去年来的时候还未完工。</p> <p>农民兄弟洪香已在大门等候。</p> <p>洪香兄弟患有心梗,天天要吃药,好在有新农合医保报销,但已干不动农活,少了当年的灵气。我不知怎么安慰他,只有送上红包及礼品,略表心意。</p> <p>时隔一年,再次相见,他情绪依然很激动。</p> <p>他身体欠佳,我拒绝了他要备饭的好意,但冰鎮的茶水在炎热的午后,給我们带来了丝丝凉意。</p> <p>这是他和他的家人。</p> <p>依依送别,留下联系方式,有机会再来看你们……。</p> <p>离开红旗三队,前往此次拜访的最后一个知青点:同民三队。不巧施工断路,秦明华同学陪邢顺先同学冒着烈日步行前往知青点,可惜房子早没了,也没找到熟人,真遗憾!</p> <p>好在邢顺先同学前些年回过同民三队,与农民兄弟留下了一些照片,弥足珍贵。从中可见前些年的自然环境真的不错。</p> <p>这是邢同学与同民三队农民兄弟们的田间合影。</p> <p>这间破旧的房屋是邢顺先同学住过的地方。</p> <p>与农民兄弟在老房子前留影。现在这些老房子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别墅小楼。</p> <p>虽然这次时间仓促,没碰到熟人,能在这曾经挥洒青春的田野上留影,也算是了却了邢同学的心愿。</p> <p>离开同民镇,沿同民河下行,很快来到赤水河边。已是五月中旬,河水依然很小,水太浅,机船很难航行。</p> <p>我们从土城上高速,返回习水县城。</p> <p>今日的习水县城高楼林立,俨然一大城市的风范。</p> <p>城中的公园。</p> <p>城市夜景。</p> <p>星级酒店。</p> <p> </p><p><br></p><p>辛苦了邢顺先、董忠民、朱绍泉三位司机同学;辛苦了谭孝珍、张静华二位团队管家;辛苦了追随习水知青到习水的同学和家人,大家齐聚习水特色歺馆,共庆习水重返知青点之行圆满成功!并为下一段蜀南竹海之旅践行!</p> <p>最后,朱绍泉同学即兴赋诗一首:“欢乐习水行,满满同窗情。七旬莫言老,微笑看人生”。作为习水之行的结束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