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从人间到仙境只有一步之遥?

利俐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来不乏各种道理的灌输。例如持之以恒、切忌怠惰等等,但遇到诱惑和考验时,却发现这些口号式的语句很难真正进入我们的内心,指导我们的生活。有幸的是,在童年时期我曾看过一部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动画片,时隔多年后,故事的余味仍经久不散,那就是《崂山道士》。之后我才偶然得知这个故事来自于《聊斋志异》。</span></p><p><br></p> <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故事并不复杂,却跌宕有序,意蕴深长。除去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分可以概括为“四重神奇”,而且是层层递进。一个叫王生的世家子弟痴迷求仙慕道,去崂山负笈而游,果然邂逅一座幽深的观宇和一个精神矍铄的老道。此后便是拜师修道,王生却困惑起来:每天就是采樵,这叫修仙吗?于是被老道说中了,矫情怕苦的王生暗自想离开,但他逃离的脚步却犹豫了,因为第一重神奇色彩来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道与客宴饮,竟剪纸为月,光芒盈室。宾客欲与众人同乐,便递下一个小酒壶,王生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么点酒够这么多人喝吗?第二重神奇接踵而来,就在大家争先恐后往自己杯里倒酒时,却发现小酒壶里的酒只多不少。似乎是觉得美酒醇香中仍缺些丝竹清音的调和,一客掷筷入月,纤腰秀颈的佳人便踏月而来,翩然作舞,一时竟不知是幻是真,人间还是蟾宫?这是第三重。嫦娥在众人惊顾之间一曲舞毕,又变回筷子,这场神奇的酒宴已臻高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宾客不胜酒力,欲令老道相送于月宫,三人果然移席月中,恋恋不舍地继续豪饮,如水中观影,直叫地面上的凡人们两眼发直。而童年时看到动画片里这一幕的我,也像王生他们一样,傻呆呆地心生向往,恨不能飞到月亮里和他们一起欢饮畅谈!四重神奇过后,仿佛突然万籁俱寂,随着月色消隐,一切都寂然如初,只有老道一人端坐,案几上却肴核既尽。这样一系列变幻错落的幕景,恐怕只有蒲松龄这样的大师才能搭建出来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生见识过剪纸为月、召唤嫦娥这样的奇术后,当然不想再走。但接下来一个月让他更失望,除了砍柴仍是砍柴,最终王生决定回家。临走前“贪心不足”的他向老道提出一个貌似不贪心的小请求——“您看,我来都来了,好歹教我一个小法术吧。不用太高深,能穿墙就行。”老道就真教了。实验几次终于成功后,他还意味深长地叮嘱王生:“归宜洁持,否则不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惜王生下了山就把这句话抛之脑后了。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向妻子炫耀,并趁热将穿墙术演示一番,结果是额头上磕个大包,墙壁当然也没穿过去,只能抱怨老道无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真的是因为老道无良,穿墙术不灵验吗?可崂山上的一切都是真的,嫦娥伴饮是真的,第一次穿墙成功也是真的。那么“假”的到底是什么,法术失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则类似寓言的短篇故事是蒲松龄游历崂山后的灵感产物。空寂幽山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神隐之地,这就给故事选定了一个绝好的发生环境,也为王生的求仙奇遇罩上一层玄秘的轻纱——我们对月中的宴饮不辨真假,却沉浸其中;而下了山后,一切仙术法咒似乎都被凡尘的种种欲望打破,王生的碰壁也是必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穿墙术失效的答案呼之欲出:王生是“故家子”,老道也认为他“恐娇情不能作苦”,暗示王生在家素来娇惯,空有修仙之志,并不具备成功的毅力和能力,连最基础的、磨练意志心性的砍柴功课也不能完成,更说明这一点。但他又追求速成之法,可见其浮躁贪懒、急功近利的品性,而回到家向妻子炫耀,也违背了老道“归宜洁持”的忠告,最终落得个碰壁的下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蒲松龄最后的评论将这个道理与人情事态相融,更推进一层。人的疾病唯药石可治,但有不少鄙陋之人偏弃药石而喜痰毒,于是“舐吮痈痔”之流的邪术成为声称能使人平步青云的权术,宣威逞暴无所不能,才引得无数愚人效仿学习,希望借此在世间畅通无阻。但就像王生的“穿墙术”一样,初习此术固然小有收获,却不知世间之大,总有许多铜墙铁壁是以此类雕虫小技无法穿透的,最后也只能和王生一样顶着大包坐地抱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联系社会现状,我也因《崂山道士》的故事有感而发。浮躁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成功、金钱、权力太诱人,而面对纷至沓来的欲望,我们又如何能“洁持”?耳濡目染日益繁多的所谓速成技巧、成功学鸡汤,又能如何不为所动?这样一想,恐怕谁也不能再笑话王生。走捷径三个字无疑是最呼应人性渴求的,就如伊甸园的蛇,它缠绕着苹果,向我们吐露着一步登天的邀请。在这样的诱惑下,我们忘记自己根基不足,恒心不够,唯一强烈的只有像王生一般渴望获得修仙奇术的贪婪。而面对人生的种种壁垒,究竟是手持捷径之术义无反顾地撞过去,还是先老实地多走一些路,多吃一些苦,待筋骨和心智完备再来?许我们心中已各自都有答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