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他的乔治.桑

Mary

<h3>(个人原创)</h3> 说到西班牙马略卡岛,就不得不说说肖邦这位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钢琴大家了。1836年,为了寻找一处温暖、幽静的地方养病,肖邦与结识不久的法国多产作家乔治.桑,来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西班牙马略卡岛,在valldemossa修道院租用了几间房间,共同度过了一个地中海温暖而舒适的冬季。同期,肖邦创作了多部作品,如《玛祖卡第二乐章》、《24首前奏曲》等,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雨滴》,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雨夜,听着雨滴拍打修道院房顶的声响,等着外出尚未归来的乔治.桑…尽管是这样的一个雨夜,却丝毫没有损毁这里一年当中拥有超过300天阳光普照的赞誉(19世纪,阳光已经成为欧洲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肖邦的情人、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的肖像画,他们曾经共同生活了九年。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为此,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馬略卡岛上的冬天》一书中。据记载,肖邦曾经为她创作了许多具有浪漫情怀的钢琴曲目,成为后来的名曲。 肖邦在此养病期间曾经使用过的钢琴,几首著名的作品就是在这架钢琴上创作和完成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陈列着当时创作过程的多部手稿。 《雨滴》是肖邦的若干前奏曲中流传甚广的一首。乐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清纯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歌,充满浪漫气息。  乔治·桑曾给肖邦的前奏曲作了一些文字描写,这些文字都非常优美,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肖邦当时创作的背景以及对音乐的理解。 蓝顶修道院,这里曾经是西班牙某个朝代国王行宫的一部分,因肖邦曾经在这里短暂的逗留,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故事,这座修道院的魅力早已经盖过了皇宫本身的魅力。是的,有的时候,艺术胜过权力,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远眺valldemossa修道院,高耸的修道院蓝色的角楼矗立在一片蜂蜜色的建筑之中,醒目、明亮。因为肖邦和他的乔治.桑的故事,人们倾慕而来,使得这个被青山环绕的小小村庄,从此以后不再那么安宁。 今天,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小教堂里,每天都会听到悦耳动听的琴声,无容置疑,演奏的曲目永远是肖邦在此创作的《24前奏曲》中的某一首或者是别的什么曲目。伴随着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肖邦和她的乔治.桑,缓步走过修道院那长长的廊房。他那超越时空的灵性之光,不正穿过近2个世纪的巨变时代,一直在今天的夜空中闪烁吗? 为了契合这里的情境,我特意选择了肖邦在此创作的《前奏曲之雨滴》,作为背景音乐,向这位钢琴大师致敬! 2012.7 摄于 西班牙马略卡岛

肖邦

乔治

修道院

前奏曲

雨滴

创作

马略卡岛

钢琴

曾经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