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威附路——威海仅存的一条百年老街

小宁

<h3>威海有这样一条老街,纵时光流逝但芳华依旧,它就是新威附路历史文化街区。</h3><h3><br></h3> <h3>新威附路东至海滨北路,西至新威路,南至大润发北支路,北至陶瓷路,南北长870米,占地总面积234亩。</h3><h3>街区内现存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活动旧址、陶瓷厂、宽仁院、威海船厂旧址等多处历史文化印记。</h3> <h3>新威附路始建于1902年,</h3> <h3>1902年—2020年,已有118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街。</h3> <h3>追究历史:</h3><h3>威海早先只是一个海边村庄,1403年明永乐元年建立了威海卫城,随着人口增长,屋舍增加逐步形成了街道。</h3><h3>南到北称直街,大“十”子隔开的地方,分布着一些街巷。</h3><h3>现如今居住在威海的人们可能都熟知“威高”、“华联”、“振华”,但并不知道他们之间人流量最多的路叫“新威路”。</h3> <p>街道的名字,在经历了清朝康熙年,英国租借威海卫,新中国成立,“文革”和“文革”后,改革开放,才有了如今叫的上口的路。</p> <p>英国租借威海卫期间,从东山到金线顶西逐步形成一条贯穿城区的大路。收回威海后,东山到南大桥命名为中山路,南大桥到金线顶西,命名为四栋楼西路。日伪统治时期,两条路合并才被命名现在的“新威路”。</p><p>1956年,新威路中段经历了改造,开拓到了北竹岛桥,一直延续至今。</p> <p>1979年的新威路中段</p> <p>1986年的新威路中段</p> <p>现在的威高广场正是我参加工作时的中国工商银行(原中国人民银行,后分出四大国有银行)那时的新威路中段也是最繁华的路。</p> <h3>“新威附路”就依附在“新威路”上,清楚知道的人却很少,以为它叫“陶瓷路”,或许是因为看到一面透明的玻璃窗的陶瓷吧。</h3> <p>沿着两排年代感十足的梧桐树,从北走进新威附路,第一眼就看到左边透明的玻璃窗,里面摆放着错落有致的陶瓷工艺品,长年累月都是一个样,不管经历多少次都是那一些。与商场橱窗相比,没有明亮暖意时尚的灯光,没有可以修饰的软装饰,没有刻意凹显商品的小套路,独成一景。</p> <p>这里是新威附路最具有时代印记的“陶瓷厂”,老威海人目睹了他的变化,真正走进去感受它的人寥寥无几,真实动人的样子更是鲜为人知。</p> <h3>1958年,威海陶瓷厂成立。</h3> <h3>我还是在年轻时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工作之便有机会来到这家工厂,由厂领导和财务科长引领,走进了车间,目睹了在线的生产流程,没想到现在成了我一生永恒的记忆。</h3> <h3>90年代初期,进入大门还有一家酒店,工作之便并在此就餐过。</h3> <p>临街的一片小平房依旧还在,里边摆放了好像许久的制作陶瓷,隔着玻璃窗似乎朦胧的看到工艺人在制作。</p> <h3>1932年,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成立。</h3> <h3>1951年,威海船厂成立。</h3> <h3>70年代时的威海造船厂,依山傍水,波微流缓,东面邻海,与著名的旅游胜地刘公岛遥遥相对,是威海的主要地标厂家。</h3> <p>70年代中期,我上学每日必经之路,每每看到庞大的大船迫在船厂的院中,都非常的憧憬,孩时的理想也瞬间饱满...😊</p> <h3>现在的主干道海滨北路从船厂的东门穿过</h3> <h3>对面的海边雕塑也似乎记载着当年的历史。</h3> <h3>这个小区门好像是原造船厂的门,年代太久了,记不清了。</h3> <h3>在新威附路的道西,这条路的上方70年代中期是船厂的职工家属宿舍楼,路的上方通向新威路南。</h3> <h3>威海宽仁院,始建于1902年,由两组英式木骨石砌建筑组成,愿为英商住宅,1934年转为天主教会产业,改建为修道院和孤儿院。解放后,宽仁院先后为办公用房和博物馆,现恢复为天主教堂。</h3><h3><br></h3> <h3>宽仁院是典型的英式风格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先后被公布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威海是中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1398年明朝政府在此设卫屯兵,史称威海卫。</h3><h3><br></h3><h3>英祖时期(1898-1930),英国人以几经营刘公岛为主,但在陆地上的威海湾沿岸也留下了不少的西式风格的建筑。英国将威海作为人间天堂、休闲避暑胜地,兴建了具有浓厚英国本土特色的建筑,其中,南部为宗教分布区,以露石台别墅和宽仁院为代表。</h3> <h3>在这条百年老街上,临街两旁现在开了很多的网红店,不经意的走进去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h3> <h3>新威路1-33号,杰西的独角兽法式甜点。</h3> <p>小店的格调独特,温馨浪漫,禁不住坐下来停停脚,品尝一下日式西点,望着窗外的街道,勾起我许久年代的成长回忆......</p> <p>...........,太久了,45年前</p><p>1975年,我小学毕业升中学,就读于我的母校威海二中(现在的北校区),初一、初二、高一都是在这里就读的。</p> <p>威海二中,是威海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始建于1926年,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1年清朝北洋水师创办的武备学堂。</p><p>至今也有100多年了。</p> <p>这所学校建校至今,桃李满天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原空军司令员王海,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楚,原商业部部长刘毅,著名电影导演董克娜等都是威海二中的优秀毕业生代表。</p> <p>对母校的眷恋吱吱不忘,它是我求学路上最丰富最难忘的记忆,经历了国家几次重大转折的时期,我和我的同学也在此经受了洗礼和成长。</p> <p>对新威附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感情</p> <p>小时候寄住在姥姥家,威海环翠区西门城墙下的一条街里,距离威海二中大约10公里左右吧,每天都是步行上学,中午有时带饭,就走来回两趟,没带饭往返就得4趟,新威附路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p> <p>我记得那时的这条路还是土路,街的两旁树木茂盛,秋冬遮风避雨,夏季遮阳,上学的路上都是快步流星,匆匆忙忙赶时间,没有交通工具。</p> <p>我和我的同学大部分都是这样从市区走到母校来上课的。</p><p>1975年上初一,那年我13岁(虚岁),记得冬天学校的养猪场都是分到班级里再分到各小组,清早要早起来校喂猪,熬猪食,我从家里天还没亮就走出家门,绕过好几条街才到达同学家门口,我们一起作伴往学校赶,早起巷子里没有路灯,非常害怕,.....</p><p>通向新威附路也是漆黑一片,到了学校天才蒙蒙亮,现在回忆起来真是要给自己和我们那个年代的同学点个赞了。</p> <p>从新威附路北走到南,左拐东进入这条路,穿过去就是海滨北路,—我的母校威海二中。</p> <p><br></p><p>这条街承载着我们那个年代同学的太多回忆....................</p> <p>今天走在这里,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上学、放学这条街熙熙攘攘的人流景象,每一次历史重大活动排队经过此地的场景,还有马车经过马粪落地同学们上学放学路过背起背篓拾粪,作为劳动任务的一幕幕.......</p><p>.....单纯、活泼、温馨、励志的不同年纪的一张张笑脸....</p><p>..........在这条百年老街上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p><p> .................</p><p><br></p> <p>岁月沉淀下来的东西,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也给了我们感知岁月的机会。</p> <p>谢谢大家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