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定襄河边镇古建筑~~闫家祠堂

河边渔翁~王长命

<p><br></p><p>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代儒家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之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之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与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p><p>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记录着家族历史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为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在大小城镇,凡大家族都设有祠堂,以供奉祖先和进行议事,由族长主持。祠堂的建制,并无明文规定,规模也有大有小,一般正厅为供奉和议事场所。讲究的祠堂,多利用木雕、砖 雕、石雕等作为建筑装饰。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p><p>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有些祠堂中,还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加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场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场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家族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就是家族祠堂。</p> <p>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p><p>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或者石祠。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民间允许建立宗祠,始于大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p><p>在旧社会,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都要认本家归属于某一宗族。同一宗族,一般都有供奉祖先的宗词,也叫祠堂,祠堂内,供有祖先的牌位。宗祠还要定期集会和祭祖,祭祖一般在清明节举行,俗称办“清明会”。祭祖礼仪,十分隆重庄严,并要办酒席。祭祀完毕后,族长还要当众处理族中的公共事务和救济事宜等,如有违犯族规的人,也要在这时处罚。</p><p>族长,是本姓家族的尊长,往往也是有声望、有势力的人。族长权力极大,负责聚集家族,解决家族内的纠纷,举办家族内公共事宜和救济事业,施行家族法规等。祠堂一般有产业,也由族长掌握,收入用于祭祖办会和救济等。</p><p>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p><p>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p> <p>阎锡山后来搜刮民脂民膏是以百万、千万银洋来计算的,但是爱钱如命、贪婪吝啬的阎书堂并不以此为满足。一方面,他经营土地,先后在河边村强买好地五百余亩,除了修建房屋、祠堂、学校、商店等占用百亩左右外,其余四百多亩,雇用六家佃户替他耕种,他坐得三分之二的收获,每年约分粮食近三百石(每石三百斤)。但是,经营土地利润有限,商业高利贷和金融投机者出身的阎书堂,只是把它当做解决人畜吃粮的手段而已。</p><p>后来,阎书堂又大开商店,在河边村开设经营绸缎布匹和杂货的“庆春茂”,经营粮食米面和烧酒、制粉的“庆春泉”;</p><p>不久,又在河边村以村民储蓄名义开设“协同兴”商店,以办理村福利事业为名,开设“河边营业公社”,以阎氏家族名义开设“思源远”和“积厚成”两家商号。</p><p><br></p><p>这四家商号以村民或族人的少量投资为点缀,实际上大部投资都是阎书堂的,大权也掌握在阎书堂手中。因此,它们与“庆春茂”和“庆春泉”,被统称为河边阎家六大号。</p><p>依仗权势获得成本优势:阎书堂在河边村经营的商店都直接从天津、北平等地采购货物并交山西采运处以军用物资的名义,由平绥路和平汉路运回山西转到河边村,不出运费或少出运费,因此价格比太原市的还便宜。于是,河边村的阎家商店,就成了五台、定襄、忻县、崞县等地商人进货的批发站。这几县的市场,基本上由阎书堂垄断。</p><p>由于阎家的企业,依仗权势,因此牟取了大量暴利。当初,“庆春茂”的资金为二千元,“庆春泉”三千元,“道生恒”和“庆和堂”也不过二三千元,但到1927年,四处股本已达三万五千余元。忻县“庆春厚”于1919年成立时,每股一千元,1923年第一次结账,每股分红三千元。改为“聚丰泰”后,1927年结账,每股分红一千元,1931年结账,每股分红九千一百元,1935年结账,每股分红四千八百元。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阎书堂靠着儿子的权势,便由一个倾家荡产的投机商人,变为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了。1934年12月阎书堂死去时,单他聚敛的钱财,就有六百万元。</p> <p>据阎锡山父亲去世的巜哀启》“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尔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长条坡在高洪口乡属上五台,阎家在这里住了多少年,已经不知道了。但知道,明末清初定居河边村,到阎锡山出生也二百多年了,传了九代了。但在河边镇闫姓仍然是人口比较少的小姓。</p> <p>红豆树分布于纬度最北地区的种类,较为耐寒。木材坚硬细致,纹理美丽,有光泽,边材不耐腐,易受虫蛀,心材耐腐朽,为优良的木雕工艺及高级家具等用材;根与种子入药;树姿优雅,为很好的庭园观赏树种。</p><p>阎锡山在闫家祠堂的大照壁与大门口中间就种了两颗红豆树,这种树在定襄河边镇附近村庄很少见。我们小时候在红豆果挂满枝头的时候,就会爬上去摘下来把玩,感到非常好看稀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