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提升教师的茶文化修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师的生活中去,上梅五小于2020年5月23日下午3:00举行了教师茶文化活动。老师走下三尺讲台,卸下羁绊,共赴茶道之旅,品味悠悠茶香。</p><p> </p><p> </p> <p> 杨俊玲校长进行了精彩的开场白: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普遍性。沸腾,翻滚,平静,飘香,品味,这就是茶的一生了。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希望在今天的会场上,我们跟随两位茶艺师一起体悟茶的世界,体验茶的生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p> <p> 罗艳主任主持了本次茶文化活动,幽默诙谐是她一贯的主持风格,亲和力就是她的代名词。她向我们介绍了两位茶艺老师,对整个活动的流程作了简单的说明。她是主持人,可下台后端坐于席,又成了虔诚学习的求知者。</p><p><br></p> <p> 茶艺师着汉服,古朴素雅,传统气息就这样弥漫于整个茶室。他们的一颦一笑,向我们传递着古典美,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优雅。</p> <p> 这不只是茶的盛宴,还是一场诗词的美好邂逅。酒让诗词癫狂,茶却让人愈加清醒。洗尽古今人不倦,将之醉后岂堪夸。醉酒消愁愁更愁,酒后茶香香更浓。忘却过去烦心事,展望未来希望满怀。</p> <p>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点茶文化堪称精绝,上升到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喝茶习茶,总是绕不开宋代茶文化这座高峰。</p> <p> 点茶——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先将“一钱匕”左右的茶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边用茶匙击拂。</p><p> 分茶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分汤入盏”,而是指在注汤过程中用茶匙击拂拨弄,使激发在茶汤表面的茶沫幻化成各种文字的,以及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图案。</p><p>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川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士大夫推崇的雅致闲情的分茶活动。</p> <p> 斗茶也称“茗战”,核心用点茶之法来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这与我们如今需要以口感品鉴为主的评定方法是不同的。</p><p> 今天我们会场也来了一场简单的斗茶,虽然在观看的时候都已跃跃欲试,仿佛一切皆已了然于胸,可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繁琐。虽然程序有些繁琐,但享受繁琐的过程却让心情平静如水。</p><p> 五分钟紧张忙乱的操作后,有的根本还是一碗茶汤,有的调成了膏状,我们最年轻的一年级组的点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p> <p> 我不是附庸风雅之徒,但是看到茶艺女子的百般武艺,却也是沉湎其中。他们的从容自若,他们的行云流水,造就了他们沉稳的性格。我想,若是有朝一日我能学好其中一项,怕是也能让自己受益匪浅。</p> <p> 低头间,茶香扑鼻而来,轻嘬一小口,双眼不觉轻轻合上,清甜浸润口齿之间,甜味散尽,茶香充盈,人生诸多味道,尽皆释然。丝丝缕缕清香入鼻,茶香袅袅入耳入心,温言细语暖了耳蜗,醉了心扉。茶如人生,一品清香满心房,再品人生诸味于心间。</p> <p> 一提起茶,就想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提起中国女人,就会想到东方女性特有的柔美。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茶道,还有优雅的坐姿和站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经此一课,我们都感叹,原来之前我们走的只是人生,走出来的绝不是气质。</p> <p> 在课堂上,我们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今天,我们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在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探寻古人的踪迹。虽是有迹可循,可是纷繁喧嚣的城市让我们浮躁,品时却读不懂他们的心。</p> <p> 活动结束后,摄影师将我们相聚的瞬间定格。在小小的茶艺室里,有人会因为这堂课将兴趣延伸,也有人会因此将腰板挺得更直,将人生走得更美好。</p> <p> 生活不会选择有趣,有趣的灵魂才能让生活每天都充满意义。学校是教与学的沃土,学生的学让其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学使其成为万里挑一的有趣的人。 </p><p> 此次茶艺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茶文化知识,更让我们学会了借茶修为,以茶养德,共享“廉、美、和、敬”的茶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修养身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们将学着将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践行“艺术育德、艺术修心”的办学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