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之爱的桥梁

王庭庭

<p>2020年3月26日,内蒙古第四医院收治一例境外输入新冠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呼吸衰竭日渐加重,需无创呼吸机通气,情况紧急,3月30日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刘渊呼吸治疗师赶到内蒙古第四医院(收治新冠肺炎定点医院),4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晓玲主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主任),张文凯主治医师,还有六名护士,组成一支突击小组参与到与病毒斗争中。</p> <p>五十几岁的李晓玲主任奋斗在一线,本身有高血压病的张文凯医师独自熬了三天三夜,可是他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承受着,除此之外,他还要下医嘱,查病人,为了前后对比方便,他制作各种表格,每天填写数据</p> <p>刘慧霞护士长每日进病房参与护理工作,晕倒在病房,洁净区人员穿好干净隔离服为她褪去带着病菌的隔离服,因为仓里的工作人员如果为她脱隔离服,她就会暴露。穿衣服需要时间,命悬一线。</p> <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病情日渐加重,氧合指数逐渐下降(正常人是>400),4月8日,氧合指数降到49(缺氧程度是正常人十分之一),经过专家组会诊,决定给予气管插管。</p> <p class="ql-block">4月8日,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气管插管,王婷婷医生和尹东呼吸治疗师奔入病房,这是呼吸道传染病,气管插管意味着开放气道啊,意味着病毒会大量释放啊!意味着存在着最大的被传染的风险!有多少医务人员在一线时梦见在病房未戴口罩而被惊醒,说不害怕是不可能,这是传染病!</p> <p>尽管防护是最高级别,正压头套有送气装置,一些身材瘦弱者是有点不容易腰挂,容易脱落,只能斜挎,这样会增加操作抢救难度,进仓之前担忧被传染风险还是会有。</p> <p>进仓前,感控老师再三强调尽量不要用手摸头套,会增加感染风险。</p> <p>抢救时,为了能使插管不影响视线,另一个人抓着插管者头套固定,又完全忘了是传染病,完全沉浸在抢救中,顾不了那么多,和平时抢救病人一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必须活下来”!在那种防护下,平时貌似简单易行的操作显得尤为困难(带着头套,头罩是可以活动的,低头插管时候是转动的,遮一侧眼睛,三层手套,操作灵敏度是下降的)。抢救时白永平护士已经是下夜班,连续作战8小时(这意味着10小时未吃喝拉撒睡)</p> <p>抢救时,根本没时间拿手机记录下这一幕,有弯度这些都是摄像头截图的</p> <p>拍照都是患者平稳时候工作手机(专门备病房的,病重时基本半小时拍一次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病人意识等)拍的!所以它也很了不起!</p> <p>硕院长,插管时候我和尹东第一次进仓(没穿脱过隔离衣,尤其是正压头套),为了保证抢救需要物品及我们俩的安全,他和赵桂珍(内蒙古第四医院感控科)跟我们进仓!出仓时亲自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指导脱隔离衣!</p> <p>插管后,氧和指数仍低于100(正常四分之一以下),为了改善呼吸衰竭,需要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必须了解病变部位,床头胸片是代替不了CT的,在插管第二天,行胸部CT检查。</p> <p>也许对于一个普通患者,做个CT只是几分钟搞定的事儿,但对于这个患者,做完CT,我们落泪了!</p> <p>医院本身就男丁稀少,患者还有好多管路,此时需要大量特殊“搬运工”,有好多下夜班,上夜班男丁(此时我觉得应该是南丁格尔的南丁),尤其是护士(上8小时,休16小时,加上出进换衣服至少1小时,洗澡,等车时间,剩下不到13小时,再加上生物钟紊乱,吃饭等因素,睡觉时间所剩无几),且做检查的地方和患者病房不是一栋楼,距离不近,路途颠簸,干脆一路是抬着床和病人一起去的。</p> <p>是“搬运工”,也是守护者。这样危重的患者途中是完全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是否会心脏鄹停?肾上腺素、阿托品、西地兰是否带?会不会发生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配备?静脉通路是否通畅?管路是否会脱开?血氧会不会下降?监护是否安好?氧气瓶压力是否充足?气管插管是否会打折?既要想到各种并发症,也要想到各种应对措施。看似平时简单的一件小事情,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p> <p>由于严重呼吸窘迫,病变部位适合俯卧位通气,也许这是专业术语,很多人不懂,就是需要让患者爬着至少16小时,爬字写起来简单,但背后隐藏着很多故事:每次翻身有需要至少六个“南丁”,保护各种管路不被影响,很多时候这些“南丁”错过了吃饭点儿。</p> <p>方便面是“医务伴侣”,而非“深夜放毒”,给自己下医嘱:方便面,随时(饥饿时),口服。</p> <p>长发飘飘美小护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变成了小平头,心中的酸楚只有自己最能体会,但也为战疫而剪而自豪。很多护士凌晨零点到四点班儿最难熬,前面后面都睡不成,虽是四小时,实则一整夜。他们进仓前不喝水,夏天炎热,进仓不动还出汗,动则汗流浃背,仍然继续做着各种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这是专业术语,非专业就是擦屎擦尿,梳头洗脸),这些生命守护者总是第一时间get着病情变化,还要“总是在安慰”。</p> <p>有时候进仓后一直头痛,恶心,护目镜带的稍微紧些会出现,如果中间更换会再浪费一套防护服(一套1000+),大家一直坚持四小时。</p> <p>随着病情变化,孙德俊及云春梅专家、每位心会跟着波澜起伏,注定有生命力的曲线是跌宕起伏的。随着插管的时间延长,每一天都在走钢丝,担心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担心胃肠细菌异位等等……</p><p><br></p> <p>经常晚十点后:血气怎么样?氧和怎么样?血压怎么样?体温怎么样?精神怎么样?年近六旬的他们随时关注着,知道结果后才安然入睡!</p> <p>患者出现严重焦虑,剂量不小的镇痛镇静药物对此患者疗效欠佳,她写下了:不敢睡,怕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p> <p>于是开始对她安抚,与她眼神交流,总是在安慰,给予鼓励,增加信心。当她在隔离衣写下“女儿”两字时,感动油然而生,对得起这份职业。</p> <p>随着病情好转,拔管前一天平台会诊,评估预计第二天拔管,大家兴奋不已。但同时做着各种可能拔管失败的预案。</p> <p>拔管当天,平台会诊云春梅主任及孙德俊院长再次给大家鼓励,加油!</p> <p>在各种预案都做好情况下,万一拔管失败,得再次插管,刘春玲(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麻一科主任)亲自进仓守候,犹如定海神针一般。</p> <p>当日上班全员“迷信”着红色内衣,此迷信非彼迷信,其实是多希望她能战胜病魔!拔管前要清除囊上分泌物(通过操作让气道,鼻腔分泌物喷射出来),又一次气道开放,大家不惧艰险,所有大夫,呼吸治疗师(尹东、刘渊、宋红成)均进仓:1、2、3、4捏、打,吸!1、2、3、4捏、打,吸!1、2、3、4捏、打,吸!至少重复三次这样气道开放的清除囊上分泌物的操作,漏气试验通过,拔管!但48小时不出意外才算拔管成功,48小时内大家精神再次紧张起来!</p> <p>直至48小时后,拔管成功!刘春玲主任下线隔离,但依然每天注意关注着患者的变化,做着随时进仓的准备。</p> <p>由于患者过度焦虑,增加了医疗护理的难度,是否能配合无创呼吸机?会不会有幽闭恐惧症?会不会再次插管?经口进食会不会呕吐?深静脉会不会感染……</p> <p>预想到的是身体上的病情变化,无法预估的是精神上的,患者很焦虑,被害妄想出现了,增加了治疗困难。液体多会增加心脏负担,所以有些药需口服,可是患者有时不能配合,只能鼓励。</p> <p>这是一次比较全的合影:护士及呼吸治疗师突然电话:患者突发血氧下降,血压下降,李晓玲主任及王婷婷(白班)、张文凯(夜班)、赵国强、刘渊立即冲进病房,如果在普通病房,是立刻就能冲进床旁,可是传染病的特殊性,无法立即冲进去,边穿隔离衣,边指挥抢救,而且患者正在俯卧位,床旁除了两名护士,还有两名呼吸治疗师,是无法将患者变为仰卧位,最后转危为安,大家留念!</p> <p>随着医护精心救治护理,奋斗了38个日日夜夜,患者逐渐好转。</p> <p>在背后还有很多无名英雄:感控人员(每次穿脱衣服仔细检查指导,医护的防护守护神),消杀人员,修理人员(有好几次再修紫外线灯时候,因为要不停的试,所以他们只能被紫外线灯照射,当天晚上眼睛睁不开,角膜灼伤),护士要四个小时换班,司机师傅们不能睡整夜觉……</p> <p>在奋斗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而且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领导担心大家疲劳作战,降低免疫力。</p> <p>5月9日,我们下线隔离了,为了不刺激患者,我们都没告诉我们要下线,没能和她道别,说一声珍重!</p> <p>院领导总是每周来慰问我们,总是给予鼓励,支持,感动着我们,每周给我们送我们想吃的可口饭菜,水果,日用品,零食等,我们想吃麻辣香锅,医院专门请专业厨师为我们做了麻辣香锅,所以不是只有我们在作战,有坚强的后盾和我们一起作战。</p> <p>我们仿佛经历了春夏秋冬,刚来早晚温差大,大内蒙的风(头发想几分就几分),军大衣是高配!在科里再来一个靴套防护(同时专治老寒腿必备)。</p> <p>刚停暖气那几天,有一次还下雨,很冷,仓里给病人备了电暖气,科里我们全靠军大衣!有时候没有军大衣穿,发热基本靠抖😀</p> <p>希望疫情早日过去</p><p><br></p> <p>让我们摘掉口罩</p> <p>让我们摘掉口罩</p> <p>让我们</p> <p>让我们</p> <p>让我们摘掉口罩</p> <p>露出我们的容貌</p> <p>展现我们的微笑</p> <p>她笑了,我们也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