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印度 , 拍出陌生的熟悉

赵照小屋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给旅拍印度的照片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无论怎样地努力和认真,我都无法在短短的旅行中,用影像来诠释印度,哪怕只是一部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文摄影的天堂,也是个奇葩的国家。恒河祭祀、眼镜蛇、神牛、老鼠庙……宗教和文化如此神秘莫测, 而世俗层面的脏乱差、种姓制度、印度女性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如此令人不堪,这些是影像能够展示和承载的吗?影像又是否有必要去进行这样的承载? 我的行摄之旅要带上我的心灵吗?如果带上,我将它安放在哪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有的疑惑无从解答,我只有竭尽全力在三维空间中探索所有的线索,甚至不放过飘忽的空气,然后框取一些瞬间,藉由二维的画面来回顾、来思考、来表达。可是我的能力远远做不到心想事成,因此,你们只能看到这样一些浮于表像的影像印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最好法子莫过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对于旅拍摄影人来说,行程和时间的局限,如同两把无情的剪刀,会剪掉不少美景和细节。但旅行中,一个人的感官会比司空见惯的熟悉更加敏锐活跃,有的人用相机像机关枪一样的扫射,可作品命中率却寥寥无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这组旅拍作品,你会发现很印度,有视觉的冲击、耐看的意蕴、异域的风味。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交错,宗教神性与欲望人性纠结,种姓制度与男女地位反差、东方哲思与西方科学缠绵,她的视觉文本能够像一颗小小的时空胶囊,展现出具有印度形象的肖像,民族特质的人物代言;带来印度的现场气息和情绪的大色块、小物件、象征物以及能讲出故事的细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篇幅的限制,未能将更多的画面故事展现给大家,只能从有限的影像中了解印度人民生活的小侧面。在行摄印度的旅拍中我用心与精彩,努力拍出陌生的熟悉。</span></p> <p>《古城与古堡》</p> <p>梅兰加尔古堡</p> <p>古堡艺人</p> <p>古堡光影</p> <p>古堡炮台</p> <p>守堡之炮</p> <p>皇宫玉椅</p> <p>皇宫廊道</p> <p>皇宫一角</p> <p>游览古堡</p> <p>古堡风云</p> <p>《焦依色梅尔金城》</p> <p>感叹"金城与蓝城"</p><p> 印度的金城与蓝城名声在外,总以为金城的建筑像泰国寺庙的屋顶是用金泊贴成,到了印度金城才知道金城的建筑是用当地产的一种金黄色石材砌成的,颇有金色之城的感觉;联想,蓝城是否用淡蓝色石块砌筑?到了蓝城才知蓝城是用蓝色涂料刷成,复制了希腊的圣托里尼岛。</p><p> 希腊的蓝城精致、洁净,印度的蓝城糟杂、汅秽,有此必要吗?耗费大量的财力涂刷一座城,有点劳民伤财吧,改善民众生活才是首要,也许这一切都是为了旅游,哈。</p> <p>印度金城</p> <p>焦特布尔蓝城</p> <p>蓝城街景</p> <p>蓝城一偶</p> <p>屋顶睡床</p> <p>斋普尔古城</p> <p>神牛神韵</p> <p>神牛风采</p> <p>古城警察</p> <p>白马少年</p> <p>风情少女</p> <p>老相机传奇</p> <p>《印度洒红节》</p><p> 洒红节是印度传统节日,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洒红节源于印度的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在每年2、3月间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抛洒用玉米粉和花朵制成的红粉,投掷水球,迎接春天的到来。</p> <p>神象洒红</p> <p>洒红汉子</p> <p>拜拜红神</p> <p>《婚约》</p><p>印度童婚</p> <p>迎亲彩车</p> <p>欢歌笑语</p> <p>美丽新娘</p> <p>盛妆新娘</p> <p>宾朋满堂</p> <p>收取礼金</p> <p>《恒河祭祀》</p><p> 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距离佛教圣地“鹿野苑”仅10km,是印度著名历史古城和印度教圣地,更是印度人精神世界的“首都”。瓦拉纳西紧邻恒河,无数信徒、苦行者和濒临死亡的人来到这里沐浴或等待被火化,以此净化自己的灵魂。</p><p> 在祭祀现场,主祭人呤唱着几首不知名的印度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喉超凡脱俗似天籁之音响彻夜空,震撼着我的心灵,这是我有生之年听到的最美旋律。</p> <p>盛大祭祀</p> <p>恒河河畔</p> <p>恒河祭祀</p> <p>沐浴净身</p> <p>苦行僧</p> <p>大师洗礼</p> <p>放漂水灯</p> <p>《老鼠庙》</p><p> 印度西部的拉贾斯担邦,有一个叫德萨努克的地方,一位虔诚的印度都徒卡尔尼在公元十五世纪时兴建了一座老鼠庙。五百多年来,这座老鼠庙的香火极盛,前来朝拜老鼠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奇葩啊!!!</p><p> 印度人祭拜鼠神、亲近老鼠,难怪其天然免疫力如此之强。</p> <p>与鼠同乐</p> <p>鼠庙神龛</p> <p>祭拜神鼠</p> <p>喂鼠女孩</p> <p>抚摸神鼠</p> <p>《焦特布尔陶罐村》</p><p> 距离北印度焦特布尔大约50公里处,有一个非常原始的陶罐村,村民以制作陶罐为主业,家家户户都单独制作陶罐。沙漠的人以陶罐作为贮水器皿,是村民家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印度陶罐村生产工艺原始古朴,村民们离现代生活差距较大,是较为落后的乡村。</p> <p>陶罐神手</p> <p>陶罐工匠</p> <p>陶罐小精灵</p> <p>《沙漠光影》</p> <p>落日驼铃</p> <p>骆驼的主人</p> <p>等待</p> <p>欢歌劲舞</p> <p>  印度的种姓制度,使印度底层社会的人们处在极端贫困的生活中,城市的人们生活在竹棚搭建的窝棚里,农村的村民则在“天当被 地当床"的环境中生存,似乎还处在十五世纪的奴隶社会,让人唏嘘不已。但他们的幸福指数极高,一点小小的施舍就非常的满足……</p> <p>城市贫民窟</p> <p>席地而居的城市"无产者"</p> <p>城市贫民窟</p> <p>农村家庭</p> <p>我们的家</p> <p>所有家当</p> <p>天屋</p> <p>与狗同窝</p> <p>印度人的主食----烙饼</p> <p>母亲</p> <p>希望之光</p> <p>生活的无奈</p> <p>母女</p> <p>老伴</p> <p>贫民窟的孩子们</p> <p>贫民窟的老人</p> <p>《高速路上》</p><p> 印度的高速路是开放式管理,路上汽车、拖拉机、牛、羊、人隨处可见,汽车在高速上每小时最多只能跑30多km,这也是印度的奇葩之一。</p> <p>印度"堂吉诃德"</p> <p>"堂吉诃德“大叔</p> <p>卖艺小哥</p> <p>迎风展姿</p> <p>取暖</p> <p>童年</p> <p>哺育</p> <p>牧牛人</p> <p>克什米尔边境的孩子</p> <p>茅屋里的妇女</p> <p>挤奶人</p> <p>窗外的世界很精彩</p> <p>吹奏人生</p> <p>卖坚果的大叔</p> <p>农村玩蛇人</p> <p>挑战蛇王</p> <p>童心 ----送你一朵小花</p> <p>课堂----习地而坐的学生</p> <p>春的年华</p> <p>皇家骑士</p> <p>节日盛装</p> <p>载歌载舞</p> <p>性感一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