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的一八六团转隶、改称、移防和第九次党代会

高山(186团那些事)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国后的我62师的变迁</b></h1><div><b><br></b></div> <h3><p>1953年3月,21军62师入朝参战,参加了金城战役等作战,歼敌4111人。1958年8月回国,驻守山西太原,隶属于北京军区。</p><p><br></p><p>1959年初,参加了著名的西藏平叛。当时21军有61师和62师参加甘肃南部到西藏东北部的平叛,1960年初平叛基本结束后,61师回原驻地山西大同,<b>62师留在原地继续清查叛匪,并将62师划归兰州军区直属</b>。</p><p><br></p><p><b>由于61师的181团在平叛前线抽不下来,军委就将61师的181团调给62师,将62师的184团调给61师,从此184团就归入了61师建制。1975年年底,62师的181团和61师184团再次对调,184团又回归到62师。</b></p><p><br></p><p>1985年,62师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师,1986年2月,<b>将184团又和63师的189团对调建制,184团又到了63师。</b>1992年10月,62师撤销番号。1994年整编之时,杨得志恰巧到宁夏视察工作时问到了184团,184团得以保留,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直属兰州军区管理。1996年又改隶陆军第21集团军直属。</p></h3>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inherit;">186团改称守备第3团后<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又改称守备第2团</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及团第9次党代会</span></b></h1><div><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br></span></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皇义</b></h3><div><br></div> 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前,有关186团保留与否的传闻很多。等到1985年10月正式命令下达,部队的注意力才集中到由野战部队变为守备部队,从“塞上江南”的中卫县移防到贺兰山,从21军转隶归宁夏军区领导。<div><br></div><div>宁夏军区辖内的原守备1师、守备3师精简整编后,除守备第8团保留外,其它部队均裁减。其部队营房大部由62师改为兰州军区守备师部队进驻。184团改为守备第1团,移防至宁夏银川平吉堡营房,185团改为守备第2团,移防至宁夏石炭井41号地区。<font color="#ed2308"><b>186团改为守备第3团,移防至原守备2团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苏木营房</b>。</font></div><div><br></div><div><b>1986年2月,由于守备第1团(184团)和189团对调,守备第1团恢复184团番号返回原营房,189团归守备师建制。守备第2团(185团)改称守备第1团,从41号地区移防宁夏银川市平吉堡;<font color="#ed2308">守备第3团(186团)改称守备第2团,营房不变;</font>189团整编为守备3团,驻41号地区,归守备师建制。</b>据说,184团和189团对调,是在河南夏邑举行的彭雪枫殉国40周年纪念会上决定的。这样,当年由彭雪枫创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守备师编制内的只有守备第1团(即游击支队第2团、184团为游击支队第1团),守备第3团则是当年张爱萍创建的部队。守备师在贺兰山里驻防部队也就是守备第2团、守备第3团了。</div> 移防时,靳双朋团长和我(任政委)带大部队行动,在安徽合肥施工的三营直接到达新营房。部队一进驻,立马碰到的是18天停电停水,战士们冒雪抬锅提桶四处找水,有好几十个战士冻伤,团里借来消防车为连队送水,也难以保障正常生活。营区地下水聚集在一个锅形凹地,已经向枯竭方向发展。电线杆高低交错,从煤矿塌陷区通过。团里多次协调供电所解决,也难以维持正常。有上级首长来视察,我们带上东西出面求电。<div><br></div><div>师里在召开1985年年终总结党委会时,郑守增师长找我,说明年我师还有国防施工(打山洞)任务,3团刚转隶过来,你们是62师老部队,还得扛大头。我当即表示:请师首长放心,老部队决不丢脸。<br><br></div><div>次年刚开春,新任团长张民选就带1、3营上阿拉善左旗塔尔岭施工。年底完成任务,我们也牺牲了两名战士。随着施工任务的完成,部队又执行着原工事封口建档立卡、守护,看守闲置营房、军农生产等任务。<br><br></div><div>精简整编带来的巨大震荡,挑战着广大官兵。为了稳定部队,我们一方面掀起了热爱贺兰山、扎根贺兰山、做贺兰山新卫士的高潮,唱着自创歌曲《贺兰山战歌》,适应新转变,安心、用心守卫贺兰山。针对一些干部离队思想严重的实际,我们形成了“干着走、干好了走、干不好不能走”的导向。有个排长是个训练尖子,看到部队整天打山洞、看房子,不像打仗的样子,便不出早操不操课,营长把其被子拉下床,他还照躺。我让营长转告:“你爱躺就躺,愿躺多长时间就躺多长时间。”结果他上班了,干得很好。再就是尽力解决干部一些实际问题,稳心鼓劲。我们迅速接收了原守备2团大武口家属院、门面房,给随军家属办招工手续、上班。切实具体的暖心举措,起到了积极作用。1987年新年到来之际,兰州军区赵先顺司令员走进贺兰山,和官兵一起欢度节日。大龄排长高桂东一直找不上对象,我专门交待政治处不限时间休假,对不上象别回来。结果,高桂荣带着对象来部队了。首长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便亲自参加了小两口的婚礼。首长离开我团时,专门为我们题词“做贺兰山的新卫士”。<br><br></div><div>自1979年11月团第8次党代会以来,由于情况特殊,一直没有按规定召开党代会。鉴于转隶移防一年来的实际,我们于1986年12月17-18日在宗别立召开了第9次党代会。</div><div><br></div> <h5><font color="#167efb"><b>1986年12月,守备2团第九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合影</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5> 在我团历史上,团队编制、移防数度转换甚至撤销、重建,但这支部队的优良传统一直没有断流。这支部队的优良传统是什么?其独特的治军建军理念、经验是什么?团队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很值得认真回顾、总结和概括。只有这样,也才能使后来者知道是什么,应该怎么传承和发展,真正成为传家宝,使这支部队自立于军旅之林。<div><br>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官兵乘势而上,积极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办法,做了许多工作,外军研究、政治工作研究、管理教育研究成效明显。1982年5月,21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表彰会上,团司令部、政治处双双被评为先进单位。接着,21军又在团先后召开了外军研究现场会、政治工作研究现场会,兰州军区也分别进行推广。1984年4月16日,兰州军区授予团政治处“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荣誉称号,7月1-7日在团召开了由团以上政治部(处)主任参加的命名会,全面推广经验。9月,团修理所被兰州军区评为先进单位并召开现场会。</div><div><br>7年来的实践表明,“研究”已成为这支部队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的突出特点。以研究为突破口,上下一心探讨“打胜仗”的根本职能,军事训练对作战对象进行“外军研究”,政治工作对“铸牢军魂”进行“政工研究”,管理教育对官兵主人翁地位进行“民主管理”研究,后勤工作对“保障先行”进行“物质供给”研究,集中到一点就是不断创新,创新就成为我国建设的亮点。<b><font color="#ed2308">最后,在党委工作报告中就破例增加了“关于团队精神”一节,实干、创新、争胜、团结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本次党代会抓工作“完成任务、打牢基础、突出特色、转变作风”的基本思路。</font></b>前来指导会议的师政治部王延龄主任,充分肯定了这次大会的成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代表们以很大鼓舞。会后,团又做出了《关于开展工作研究的决定》,创办了《学习与探索》专刊(郭小平等设计、编辑)。</div><div><br>1987年3月,团又移防到原守备第一师师部驻地—宁夏石炭井8号泉,我们又将“关于团队精神”印发部队。</div><div><br>“团队精神”的彰显和弘扬,鼓舞了广大官兵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又溶入兰州军区“以争当贺兰山新卫士为主要内容的贺兰山精神”之中,也成为我党我军红色基因的重要元素,成为186团(守备第2团)自立于军旅之林的精神支撑。</div><div><br>虽然我们的团队不复存在,但曾在这个团队战斗过的人们,都会留恋那些难忘的岁月,因为这支劲旅在建立了历史功勋的同时,也凝聚了自己的团队精神。在人民军队历史的长河中,186团永远是一颗闪亮的星。</div> <h5><font color="#167efb"><b>团创办的《学习与探索》专刊(郭小平等设计、编辑)</b></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者收集珍贵资料拾遗</b></h1><div><b><br></b></div> <h5><font color="#167efb"><b>1951年3月,一八六团第三届党代会秘书处全体留影</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5> <h5><font color="#167efb"><b>1963年7月,一八六团第四届党代会全体代表留影</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5> <h5><font color="#167efb"><b>1951年1月,一八六团三营排以上干部留影</b></font></h5><h5><br></h5><h5></h5><h3>全文完,谢谢浏览。</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5><font color="#167efb"><b>作者:张学贤,山西应县人,1986年10月入伍,历任守备第二团战士、文书、排长。部队精简后分流到青海省军区工作,历任军师机关干事、副处长、政委、部长等职,2012年退役自主择业。</b></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