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26. 后记

漫山霜叶

难忘的岁月26: 后记<br><br> 往日的三线生活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当这坛酒刚开始酿造时,也许他的味道并不怎样好,其中有很多苦涩,但是把这坛酒封存起来,若干年后再打开时,他就变成醇香的美酒了。<br>  现在,我终于把这坛存放了三十六年之久的老酒打开了。经过三十六年的发酵、沉淀、浓缩,这坛酒果然清香扑鼻、口味甘淳,少许来几口,就能使人精神焕发,血色挂在了脸上,顿时兴奋起来。多饮几杯,头脑就似晕非晕,有飘飘欲仙之感觉,.......<br>  打开这坛老酒的钥匙,就是手中的笔,哗哗流淌出来的美酒,就是那跃然纸上的三线生活。<br>  其实我想把三线学兵这一段历史写出来的想法是在从三线回来后不久产生的,并且在1979年就动手写过。当时的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幻想着写出一本类似于《林海雪原》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的长篇巨著,可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当写完四五本稿纸以后,回头一看,简直就是一锅烂粥,既没有思想性,更没有可读性。看着这不成样子的“心血”,我灰心了,把那几本稿纸全部付之一炬,从此不敢再想“写作”之事。再往后就更没有写过三线之事,这当然也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那就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尽管如此,想写三线的想法仍然没有泯灭,因为我们连还有一个大手笔刘新中,我们一直有来往。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几位弟兄又鼓动刘新中出书。刘新中当时已经是铜川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是铜川很有名气的作家,刚从三线后来那几年我们曾经多次在一起谈论要写书的事情。可是这次刘新中却慎之又慎,说是长篇的东西只能一次成功,一定要深思熟虑,真正准备充足了才可动笔,并且要一气呵成。果然,经过几年的准备,刘新中的长篇巨著《绿太阳》终于在我们赴三线建设三十周年之前夕出版,圆了我们几十年的梦想。刘新中长篇面世以后,我就不敢再有写三线的任何想法了,因为刘新中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对写三线尚且慎之又慎,我辈无能,焉敢乱说乱动?可是自从今年三月我上了三线网以来,广大战友、网友们的热情又把我心中的激情激发出来了,我又有了写一写的愿望,特别是看到哲诗(张西娥)的回忆文章《我们一同走过》以后,对我有很大启发,这才又下定决心写了起来。<br>  写作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在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之后,夜深人静之时,面对着电脑娓娓倾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这几十年对三线的怀恋之情一一道来。在写作中,我常常被自己所感动,被笔下的人和事所感动,动情之处,甚至禁不住掩卷长泣。情感和回忆的闸门一旦打开,笔下的故事就像川流不息的汉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来,咱们过去生活中的一段段往事,我都能够十分清楚的回忆起来并且把他记录下来。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几年,但是那些事情对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永远不能忘怀。三线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岁月就像是那线绳,我把这一颗颗珍珠用线绳穿起来,就成了一条珍贵的项链。<br>  对于三线生活,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评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人说,那时是咱们正当上学学知识的年代,却去当了苦力。我想,有失就有得,如果咱们都能正常上学,咱们中间兴许还出了像陈景润、李四光这样的大科学家,但是这毕竟是“有可能”啊,咱们去了三线,没有上学,却有了如此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体会,咱们的一生依然充实。还有人说,你青春无悔,那么现在让你的儿女再去三线,你舍得不?我的回答是:如果现在让我的孩子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我肯定舍不得,咱们当初也并不是父母舍得让去的呀。但是,一但祖国的安危受到威胁时,作为祖国的儿女,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会有热血儿女为祖国分忧解愁的。<br> 总而言之,是火热的三线生活造就了我们,造就了学兵这个群体。当三十年后又一次集合在这面大旗下的时候,作为学兵队伍中的一员,我热爱并且迷恋这个群体,我会为这个群体去努力的。当然,这个群体中的任何一员,都和我一样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每个三线学兵的心中都有一坛已经酿成的老酒,如果都能找到打开这坛老酒的钥匙,每个人都能打开这坛老酒,咱三线学兵中就能出现若干个大作家、大诗人。<br><br>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