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观昆曲《西厢记》有感

王智仪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 明代贾仲名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我对于《西厢记》的最初印象,来自小时候读《红楼梦》,宝黛二人在落英缤纷的树下并肩共读《西厢记》的画面。而昆曲在我的脑海里,就是缓曲慢声,轻柔旖旎的阳春白雪。 6月16日晚,带着一分好奇,几分期待,我走进武汉剧院,欣赏了白先勇任艺术总监,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西厢记》,原以为会坐不了一会儿就会走,不料,却有滋有味地看完全场。心里只有两个字——大美! 结构——精巧别致 整台戏将《西厢记》浓缩为《游殿》《寄柬》《跳墙着棋》《佳期》《拷红》5折,时间不过两个半小时,让人一路跟随,并不觉得冗长拖沓。这种精炼的处理体现了苏州昆剧院“南西厢”的特点。较之“北西厢”以王实甫的元杂剧为蓝本,注重唱段和成套的曲牌,“南西厢”则更突出戏剧矛盾,更加灵动。我觉得这种处理很符合青年人的口味。 这版《西厢记》既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穿插小僧,琴童两个诙谐的形象,在端庄典雅的传统唱段中,加入了不少幽默的桥段。比如小僧调侃张生的痴痴傻傻,红娘为了出琴童戏弄的气,硬生生逼迫张生下跪叫娘,让人捧腹。几乎每一折都有这样笑点,观众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所谓“青春版”“重情趣”的标签也算是名至实归。 舞美——唯美写意 整个舞台的舞美设计干净,清雅,仅用一扇窗棂,一弯拱门,一轮明月或几枝牡丹等表明时空的变化,借用了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手法,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空灵之美,使“无景处都成妙境”,这种处理方式我非常喜欢。既照顾了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又不违背戏曲艺术的规范和原则,体现了“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艺术理念。 演员的服饰也非常养眼,莺莺以藕色、浅粉为主色调,张生身着淡蓝、鹅黄相衬,一对璧人正如淡淡芙蓉徐徐开。红娘,则以正红,玫红,亮紫为主,烘托她的青春洋溢,俏皮可爱。 词曲——韵味悠长 现场听昆曲的感觉真的是不同寻常的艺术感受,那柔、那雅,那婉转,那缠绵,真的让人的心酥酥麻麻,“三月不知肉味”。 在演唱上,演员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以及咬字吐音,都颇具功力,婉丽妩媚,一唱三叹。 在表演上,每位演员都是载歌载舞,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因此,舞台上的莺莺、红娘眼波流转,身段袅娜,步履蹁跹,手如莲花,边唱边舞是对演员综合素质的巨大考验,这一点上,三位主演都完成得相当漂亮。 整场演出中,那些曲白相生,雅俗相间的唱词和念白,让我觉得眼睛不够使,既要关注演员的精彩演绎,又舍不得漏过两旁屏幕的唱词,因为实在是字字珠玑。词牌的长短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郭沫若也曾经说过:“《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 再来说说伴奏,曲笛为主,管乐有箫、唢呐,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相比京剧热热闹闹的大动作,我更喜欢昆曲的安静。 三位灵魂人物的刻画丰满细腻,值得称道。 张生——迂腐可笑的痴情种 看得出白先勇对张生的“调侃”,初见莺莺的呆若木鸡,得知婚变的缠绵病榻,跳墙相会的笨拙狼狈,更不必说,从头至尾被红娘各种挤兑戏弄。将传统戏曲中风流倜傥的才子好一顿戏谑。不过,他也有其过人之处,家世显赫,乃前朝尚书之子,文采斐然,一封情书打动了小姐芳心,交友广阔,一封书简搬来了救兵。所以,不可小觑这个文弱书生,写得了文章,退得了流氓,一腔痴情不悔,抱得美人入洞房。不过呢,我还是不喜这种遇到点困难,就要摘下裤腰带上吊的迂腐书生,男人嘛,还是要有担当。 崔莺莺——矛盾纠结的闺阁女 小时候看古装剧最喜欢这种大家闺秀,觉得各种端庄,优雅,多才多艺。现在看来,她们却是被封建礼教桎梏最深的一群人。花季少女,整日被困在方寸院中,只能看见头顶那片天空,实在是对人性的摧残。所以,莺莺见到一表人才的张生,怦然心动是自然而然的。 想爱又怕爱,渴望又担忧,热烈又理智,这些内心挣扎让莺莺显得“反复无常”,让红娘传书探望的是她,避而不见也是她,约后园私会的是她,见到了却“义正言辞”要送官法办也是她。好在最后,闺阁女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真心,勇气可嘉。 剧中,还设计了与红娘下棋耍赖偷棋的片段,展现了一位千金小姐的可爱娇憨的一面,让人忍俊不禁。 红娘——侠肝义胆的奇女子 红娘是这版《西厢记》绝对的主角。聪慧,泼辣,果敢,开朗,富有同情心,具有正义感。 她要安慰多愁善感的小姐,要鼓励怯懦愚钝的书生,要应对威严教条的老夫人,左右逢源,穿针引线,忍辱负重,布局谋篇,真真是个不得了的小女子。 红娘的扮演者吕佳,武旦出身,功底扎实,剧中有一段长达13分钟的内心独白,很是精彩。是莺莺与张生欢会之时,红娘在门口守望时所唱。词句颇有意思。 “小姐多丰采,君瑞济川方。一双才貌世无赛。堪爱,爱他们两意和谐。一个半推半就,一个又惊又爱;一个娇羞满面,一个春意满怀。好似襄王神女会阳台。花心摘,柳腰摆,似露滴牡丹开,香恣游蜂採。一个欹斜云鬓,也不管堕折宝钗;一个掀翻锦被,也不管冻却瘦骸。今宵勾却相思债,竟不管红娘在门儿外待。敎我无端春兴倩谁排?只得咬,咬定罗衫耐。尤恐夫人睡觉来,将好事翻成害,将门扣,叫秀才,你忙披衣服把门开。低低叫,叫小姐,你莫贪余乐惹飞灾。看看月上粉墙来,莫怪我再三催。” 看看,中国戏曲中的含蓄在这支曲词中展露无遗。我就不详解啦,大家都懂得。曲词极细腻地展现了红娘的内心世界。房内的有情男女如何百般恩爱,房外红娘忍着寒冷一边在外听着,一边勾起自己的春情,却还一边担忧着被老夫人发觉,所以在小婢女只得“咬定罗衫耐”,又叩门提醒那对有情人,刻画得非常传神。 剧中有两处让我对红娘很是心疼。老夫人在拷问红娘时,一口一个“小贱人”,一下下打在红娘身上,小姑娘泪水涟涟。老夫人不把奴婢当人看倒也罢了,小姐为掩饰私会张生的羞涩,也是娇斥红娘为“小贱人”,让人听了很是不悦。红娘这样的奴婢大多是几岁就伴在小姐身旁,情同姐妹。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尊卑高下立现。 我喜欢红娘,也设想过她的情感归宿。记得《红楼梦》里,宝玉用《西厢记》的一句唱词调笑紫娟,:“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在那个年代,红娘的归宿很有可能是陪房丫鬟,类似平儿的角色,在常人看来已是一步登天了。可是,我觉得红娘不会,至少我心中的红娘不是,这个敢爱敢恨的姑娘不会甘心做俾做妾,她应该向往“一生一世一双人”,哪怕嫁与贩夫走卒,粗茶淡饭,生儿育女,争争吵吵过一生,但一定比与小姐共侍一夫,仰人鼻息,来得自由,来得舒心。 她,绝不是温柔乡里富贵的牡丹,那会让她窒息枯萎,她,就是山间自由绽放的一朵山茶,热辣辣,活泼泼、鲜灵灵地怒放着。 剧中有一细节,红娘恭请小姐前去花园“玩月”,这个“玩”字,实在雅趣得紧。 我想,那情景应是这般的: 冰轮高悬后园静,二八佳人袅娜行,素手拈香诚祷告,月下抚琴诉衷情。 好一幅月夜美人图。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高门大户的女孩的生活是闭塞的,但是也有她们的乐趣——寒夜寻梅,曲池荡千,闲亭对弈,庭院观花,池岸赏鱼,荷塘采莲,桐荫乞巧,琼台赏月,深秋赏菊,文阁刺绣,围炉博古,踏雪吟诗……若在开放的唐代,女子还可以踏青郊游,宴集结社,骑马射箭,荡秋千打马球,岂不快哉。我想我若是在古代,也会是个如史湘云般的热闹人,把日子过得兴兴头头。 看完《西厢记》,心中诸多感慨。对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我个人还是感到很满意的,可能有的人觉得这样的结局太过通俗,没有悲剧来得震撼人心,久久回味。但我还是喜欢喜剧。 对于悲剧,或许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而对于喜剧,则总是猜不中开头,猜不到过程,却能预知大致的结尾,一切都还好。 我一直信服一句话,生活远比小说更精彩,世事变幻莫测且不可捉摸。或许我们前一刻还埋没在令人绝望的低谷,这一刻就会突然出现转机;或许这一刻的我们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下一刻就突然坠入到幽暗的深渊;或许今天正在我们面前谈笑自如的人,明天就消失在了这世间,或许将永不复见,上一次的离别便成了永别。 世事难料,何苦还要在文艺作品中体验更多的悲剧来徒添伤感?何苦还要自编自导自演悲情的故事,我喜欢看喜剧,无论这是否会成为思想不深刻的表现,我都想要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力量,告诉自己不要恐惧,穿越那迷雾荆棘,勇敢前行。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读过西厢,看过西厢,想着西厢,不如再遇西厢。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发福利的时间到了。当当当当,正是本人的昆曲扮相照片啦。😊😊 最后,真心感谢各位的欣赏。我以前也是个不懂戏曲的人,机缘巧合这次欣赏了昆曲,心里有种冲动,一定要把感受写下来,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东西,好像这件事情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你通过我的这些文字,能感受到昆曲的美,有想法去听一听昆曲,我觉得非常开心和满足。谢谢大家能看完,谢谢大家的共鸣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