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

刘莹

<p>早就想写爸爸,可一直不敢提笔。我常想,爸爸生命的旋律,豪放如苏轼的《大江东去》,响遏行云,须击节而歌,袅袅丝竹无力弹奏。爸爸生命的画卷,壮阔如一幅浓墨泼洒的水墨丹青,我稚弱的文笔又怎能临摹得出来呢?</p> <p>恰逢爸爸逝世两周年之际,老家栖霞市党史办来函,索要爸爸的生平事迹材料,我受兄弟姐妹之重托,承担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p><p>几天来,我日夜埋首在大量的材料堆里。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赭黄色的牛皮公文包,上印着《华东军区后勤军需部制革厂制》几个繁体字,说明了它年代的久远,还有《党员历史思想自传》,《三反五反思想检讨》,《党员登记》一摞摞发黄变脆的黄道林纸,密密麻麻的小字工整清秀。</p><p>这一切把我的思绪带到那个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遥远的年代,我在爸爸生命的历史长河中遨游,时时为它的波澜壮阔而惊叹不已。</p><p>下面我不揣浅陋,撷取几朵记忆中生命的浪花,以缅怀和纪念我们敬爱的爸爸。</p><p><br></p><p>以下文章内容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相关前辈回忆口述整理。</p> <p>1916年9月,爸爸刘竟腾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四区马蹄夼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p><p>其父刘维和,我们的爷爷。</p><p>1930年始任国民党四区区长,后受共产党影响,积极组织抗战,捐款修建兵工厂,支持抗战。</p><p>历任栖霞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北海参议会参议长,胶东行署联合办事处副主任等职。</p><p>是当地著名开明士绅。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做出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爷爷:刘维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雄交响曲, 一生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爸爸八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考入栖霞县立初中。</p><p class="ql-block">他天资聪颖,阅读了大量进步文学书籍,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楷模以及父辈家庭的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英雄主义的远大抱负。</p><p class="ql-block">爸爸在历史思想自传中写道,那是一种:“愿在人上,不愿在人下的个人英雄主义”。</p> <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正在北京求学的爸爸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外围组织〕组织的南下请愿团,抗议国民党政府卖国求荣的不抵抗政策。行至济南,由于京渝铁路不通,受阻数月,而参加共产党以韩复渠的名义开办的政治人员训练班学习。</p><p class="ql-block">毕业后被分配到烟台,发动海港工人和学生抗日。</p> <p class="ql-block">爸爸和大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天,爸爸回到家乡栖霞,他很快和三联军民先总队部取得联系,按民先总队部指示,在四区开展民先工作,先后发展民先队员十余名。</p><p class="ql-block">1939年春天,接中共蓬黄战区指挥部指示,爸爸为主组建第八总队,总队下设四个分队,爸爸任总队长。</p><p class="ql-block">同年五月,经孙峰同志介绍爸爸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栖霞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县大队成立,爸爸任副大队长,队长由县长兼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1940年6月胶东日军大岛、池田大队连同伪军5000余人从各个据点出动对胶东艾雷山区进行血腥大扫荡。</p><p>为挫败敌人气焰,上级指示爸爸率栖霞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在雷山北麓伏击敌人。当日下午三时,战斗打响,敌人向县大队阻击的阵地发动三次突围,均被打退。县大队虽然武器装备差,但士气高涨,越战越猛,激战直至深夜,这一次战斗,日伪军伤亡八十余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大振了我军军威!</p> <p>1941年3月,爸爸又率领县大队参加了著名的解放牙山战役。</p><p>牙山位于山东栖霞东南22.5公里处。牙山主峰,海拔806米,是胶东半岛的著名高山之一,因其主峰三个,且三峰巨石林立,陡险异常,形如锯齿,故称“锯齿牙山”。</p><p>牙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被国民党投降派蔡晋康部占领,切断了我东西两区根据地的联系,为打通东西根据地通道,中共山东分局派许世友赴艾崮山区成立了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解放牙山战役。</p><p>当月15日夜,我部兵分三路直指牙山敌人盘踞地。爸爸率县大队和右路主力部队一起攻打牙山。激战三天三夜,歼敌2000余人,牙山地区宣告解放。</p><p>牙山的解放不仅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将胶东东西根据地连成一片,结束了东西长期分割的局面,取得了抗日斗争战略性的胜利。</p><p>下图为牙山。</p> <p>牙山解放后的1941年秋,我党成立北海军区一营,爸爸奉命任营长。一营下设三个连,约三百人。战斗更加频繁,平均一个星期就要有三次战斗。</p><p>1942年春天,有一股敌人从烟台到栖霞,路经一营驻地,军分区命令一营伏击敌人。</p><p>爸爸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部署,决定在福山的西亭西沟打埋伏,为防止敌人逃跑,在伏击圈西头公路铺上农民耙地用的耙,部队于拂晓前抄小路赶到设伏地段埋伏好。</p><p>第二天上午十时许,敌人三辆汽车从东面开来,等汽车进入埋伏圈,爸爸一声号令,公路两边突然枪声齐鸣,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急忙还击,汽车加大油门企图冲过去,但公路上铺了一片耙,汽车从耙上压过,耙齿扎进轮胎,耙身别住车轮,一辆汽车别住了,后面的也就过不去了。敌人纷纷跳下汽车,有的没命的四下逃窜,有的钻进汽车底下负隅顽抗。爸爸率领战士们高喊“缴枪不杀!”冲上去包围了汽车。</p><p>就在这当口,敌人一颗子弹击中爸爸左上臂,爸爸仍带伤指挥战斗。</p><p>这次战斗共消灭敌人十七八个,俘虏鬼子四个,伪军七八个。缴获机枪一挺,大盖枪二十余支。战斗从开始到结束,总共十几分钟。</p><p>战后,爸爸和一营得到了北海军分区的通报嘉奖。</p> <p>1946年2月爸爸调山东抗大一分校学习,参加党的整风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理论水平。</p><p>1946年6月,爸爸因受伤的左臂长期未得到较好治疗,发展成骨髓炎,病势沉重,入后方医院休养。后来虽然痊愈了,但左臂留下终生残疾,被评为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p><p>养病期间,爸爸带病帮助医院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p><p>1949年4月,爸爸调华东警备五旅任参谋长,那时,部队正在准备攻打长山岛。部队没有渡海作战的经验,爸爸组织部队日夜加紧进行渡海战术演习。最终胜利解放长山岛,并担任守备任务。</p><p><br></p> <p>1949年4月,爸爸任华东警备五旅参谋长期间,参加了解放长山岛的战斗,这是我军首次海上作战的成功战例。</p> <p>浸染着爸爸和他的战友们鲜血的长山岛,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p><p>今日新长山,岛上景色。</p><p>摄于2011年7月。</p><p><br></p> <p>今日新长山</p><p>鸟岛</p><p>摄于2011年7月</p> <p>1950年9月,爸爸调一零一师炮兵团任副团长,从步兵转入炮兵,爸爸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他大胆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很快适应了炮兵指挥。</p><p>1951年9月爸爸调南京华东第三炮校学习,1953年调沈阳高级炮校学习。他学习勤奋,以优异成绩毕业,进一步提高了战术理论水平。</p><p>1952年8月爸爸调炮兵十二师二十二团任副团长,团长。炮兵第十二师第一副师长,师长。</p><p>1952年,1955年,爸爸为保家卫国,打击美帝国主义,先后两次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p> <p>1952年,爸爸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专家代表团赴朝鲜。</p><p>1955年,爸爸随部队二次赴朝,支援战后朝鲜的建设工作。</p> <p>1966年, 爸爸因病离职休养。1967-1981年,爸爸连续13年任济南军区干休一所休养员支部书记,所党委委员。</p><p>2002年6月19日,爸爸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军区总院不幸逝世。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壮烈的一生。</p><p>爸爸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枪林弹雨,身经百战,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他的英雄的梦。</p> <p>正直坦诚,光明磊落,一生的做人准则。</p><p>爸爸一生正直坦诚,光明磊落,他生平最痛恨,最瞧不起的是趋炎附势,拍马逢迎,阳奉阴违,搞政治手段往上爬的庸俗小人。</p><p>由于某些政治的原因,爸爸留下的材料中,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记录,下面记录的只是我们兄妹记忆中的几个片断,并向有关老前辈求证得到了证实。</p> <p>1952年我党在全军全国开展了三五反运动,那时,爸爸被临时抽调在胶东军区三反办公室工作。</p><p>运动进入打老虎阶段(老虎指贪污分子),上级要求狠,准,彻底打击贪污,提出大胆怀疑,并要求各单位做打虎预算。在这种极左路线影响下,许多同志被扣上贪污的帽子,并被扣押,审查。</p><p>爸爸坚决反对这些极左的做法。当时做财务工作的梁叔叔被戴上手铐审查,双手都被磨肿了,爸爸看到后非常生气,立即命令给他解下手铐,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帮助他澄清问题,摘下了“老虎”的帽子。</p><p>后来,梁叔叔一直在部队从事财务工作,现在,也是军队高级干部。多少年来,他念念不忘爸爸在关键时刻为他主持正义,和爸爸妈妈结下了真挚的战友情谊。</p> <p>卢叔叔,是爸爸的老下级,和妈妈同在干部处工作。</p><p>爸爸离休后,卢叔叔升任炮兵干部处处长。大权在握,地位显赫。但爸爸从没为自己的私事去麻烦过他,甚至疏于来往。文化革命期间,卢叔叔受四人帮迫害被打成反革命,被关押审查,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可就在这时,爸爸却让妈妈代表他,乘车几十公里专程前去探望。</p><p>卢叔叔见到妈妈,大为吃惊:“ 老衣啊,你和老首长就不怕受牵连吗?”妈妈坦然一笑:“我们都是退下来的人,无职无权,怕什么呢?”卢叔叔感动得热泪盈眶。</p> <p>文化革命后期,爸爸去南京看望大姐刘萍,那时,南京军区好几个军区首长都是爸爸过去的老战友,有人劝爸爸去联络联络,爸爸说:“人家在岗位上,工作忙,我就别去打扰了。”</p><p>可爸爸却念念不忘一位烈士的遗属,这位烈士是张乐天叔叔,他和爸爸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友,爸爸当北海独立营营长时,他是教导员。后来,张乐天叔叔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勇牺牲。爸爸只知道张乐天叔叔的遗属在南京一所医院工作,其他一概不知。结果爸爸一个医院,一个医院的打听,南京有多少家医院啊,真无异于大海捞针。老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有了线索。爸爸知道烈士的遗属和孩子都生活得很好,这才放下心来。</p><p>爸爸就是这样,和同志交往凭的是真挚深厚的战友之情,决不搞拉拉扯扯,趋炎附势的庸俗作风。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p><p>60年代初期,林彪主持军队工作,大肆鼓吹政治挂帅,批判单纯军事主义。上级部门派出工作组,到12师召开党委会,要求每个党组成员表态,批判单纯军事思想。</p><p>在会上,爸爸作为主管军事工作的第一副师长以沉默代替抗议,拒不表态,党委会出现僵持局面。</p><p>会间休息时,有关领导找到爸爸,说:“老刘啊,你为什么不发言?这可是个态度问题,直接影响你下一步的升迁啊。你这个副师长也当了好几年了,上级正在考虑你下一步的安排啊。”爸爸回答说:“对这个问题,我暂时还没想通,作为军队就是要时刻准备上战场打仗,不抓军事怎么行呢?既然没想通,我就没法表态,党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吗?”</p><p>爸爸后来的职务与他的革命经历相比,明显低于同期的同志,这一方面与他身体生病,过早地退出了工作岗位有关,但和他耿直的性格也不无关系。</p><p>爸爸此生最引以为骄傲的是,虽然没有得到什么高官厚禄,但他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步升迁,凭的都是对党的耿耿忠心,和为革命立下的赫赫战功。故此,得之坦然,受之无愧。</p> <p>而今,爸爸于九泉之下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五个儿女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自立自强,事业有成。虽然没有更多的荣华富贵,但都积极进取,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喧闹的社会里,坚守着正直诚实的做人原则,而这又何尝不是爸爸所期望的呢。</p><p>爸爸晚年与老战友,山东省政协丁方明副主席合影。</p><p>抗日战争时期,爸爸任栖霞县大队队长期间,丁方明任付县长,后为江苏省人大副主席的何冰皓叔叔任组织科科长。</p><p>三位老战友早已先后逝去,愿他们在天堂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爸爸晚年留影</p> <p>对亲人,对战友,对家乡,至爱情深。</p><p>爸爸的历史思想自传中有这样一段:“1946年五月间,在全国和平空气影响下,见别人老婆孩子都在一起,我在个人主义和功劳思想支配下,活动着与妻子团圆,向组织要求供给两个小孩子的生活问题,但上级未批准,我便表现牢骚不满,校政委阎政同志,对我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当面表现对抗,无组织无纪律的说组织不公平,造成了不良影响。后经校方和政府接洽,两个小孩子的生活由政府供给——”</p><p>爸爸以检讨的口吻提到的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爸爸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另一个侧面。</p><p>“知否兴风狂啸者,回首时看小於菟。”在战场上威风八面,叱咤风云的爸爸,在生活中也像每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一样有一颗慈爱之心。</p><p><br></p><p><br></p><p><br></p><p><br></p><p><br></p> <p>爸爸和妈妈1936年经人介绍相识,相爱,结婚。</p><p>妈妈衣苏军,自小随父母闯关东,初中毕业那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妈妈举家返乡,在家乡小学教学,是当地少有的女教师,知书达理,温良贤淑。</p><p>和爸爸婚后,妈妈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p> <p>妈妈青年时代</p> <p>参军入伍后的妈妈</p> <p>爸爸和妈妈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并肩战斗,和平时期相濡以沫,伉丽情深。共同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里程。</p> <p>我永远记得,在妈妈最后的日子里,我们子女晚上在医院陪床,白天大家都要上班,爸爸不顾年迈体弱,坚持在医院照顾妈妈。</p><p>当我们傍晚赶到病房,经常看到这样一幅情景:夕阳中,爸爸妈妈执手相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们催爸爸回家休息,爸爸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柱着拐杖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妈妈追着他的背影欠身叮咛着:“老头子,明天不要来这么早,在家多歇会啊。”直到看不见了,才收回目光,幽幽地叹一口气:“这老头子,头发全白了,我死了,他怎么办呢?”</p><p>现在,这对恩爱夫妻,阴阳相隔十六载后在天国重相聚,又该是怎样的百感交集?!</p> <p>60年代,爸爸200多元钱的工资收入,上要奉养三位老人,(姥姥,爷爷和奶奶),下要抚养我们五个子女。</p><p>爷爷奶奶晚年居住北京,爸爸按月寄去赡养费,从不间断,直到养老送终。</p><p>50年代,大妈心脏手术住院,爸爸把半年的工资悉数帮大伯交了手术费。</p><p>小叔和几个堂哥在爸爸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p><p>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哥刘敏,大姐刘萍分别在北京、南京上大学。在当时情况下同时供两个大学生,其经济负担是可想而知的。但爸爸深知在和平建设时期文化的重要性,为了子女的前程,宁可自己扎紧裤腰带。</p><p>部队为保证首长营养,每人每月配给二斤黄豆 ,爸爸一颗也舍不得吃,全都寄给在南京读大学的大哥。</p><p>部队专为首长开的小灶,爸爸舍不得自己去吃,都是打回来给我们吃。</p><p>我至今记得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揭开锅盖,又是黄澄澄的南瓜小米稀饭,我们不由皱起眉,爸爸端起碗喝了一大口,夸张地咂着嘴:“哎呀,南瓜稀饭,真好喝啊!”爸爸的样子顿时勾起了我们的食欲,一顿饭吃得格外香甜。</p><p>十指连心,我们五个子女,每个人的幸福都挂在爸爸心上。</p><p>大嫂1968年山大化学系毕业,被分配到蒙阴酒厂,具体工作竟是编草帘子。为了让她学有所用,爸爸千方百计把大嫂调到济南化纤厂,文革后,大嫂成为化纤厂(现化纤集团)总工程师,为祖国四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p>刘萍大姐刚生下第一个儿子,就因为单位派性,被审查不让回家,正在这时爸爸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见孩子得不到照顾,面黄肌瘦,严重缺钙,当即决定把孩子带回济南抚养,为大姐解除了后顾之忧。</p><p>爸爸爱我们,也爱我们的下一代。2002年4月,我的女儿远赴国外学习。那时,爸爸已经病入膏肓,女儿到达大洋彼岸后的第一次考试取得了第一名,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爸爸被病痛折磨的消瘦变形的脸上露出了久病后的第一次笑容。</p><p>爸爸不仅关心自己的子女,对老战友的后代,特别是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了的战友的后代,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p><p>1969年军队内部招兵,爸爸托关系,走后门送走的三个兵,一个是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老战友的儿子,另外两个都是烈士遗孤。</p><p>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我看到这样一封信,莱阳一个干部,和爸爸素不相识。只是听说抗战时期他的父亲和爸爸一起工作过,他的父亲解放后被坏人陷害,开除党籍,冤死狱中。给他们一家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这个干部给爸爸写信,要求爸爸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爸爸接信后立即回信,不仅提供了详尽的证明材料,而且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表示极大关心。这个干部非常感激,写信说:“大叔,我们与您素不相识,冒昧地给你写信,没想到你这么关心我们。我们一家都感激您对我们道义上的支持。”</p><p>我们从小,经常听到周围的人,说爸爸是一个热心的好人。这些人里,有爸爸的同事,有爸爸的下级。他们的话里,没有虚假的奉承,而充满真诚的感激。</p><p>爸爸在12师工作时,有一个干部的妻子,是地方一所学校的老师,被打成反革命,按部队规定,要求这个干部与其离婚,脱离关系。爸爸派出调查组,两次到这所学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直接找那个老师了解情况,严格执行政策,保住了一个家庭的完整。</p><p>爸爸的警卫员小王叔叔,复员回乡后,给爸爸写信说生活困难,爸爸立即给他寄钱帮助。</p> <p>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小叔</p> <p>前些年我们回家,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幅情景:几个纯朴的老乡坐在客厅里,爸爸满面红光,眉开眼笑的和他们啦家常,什么这个夼的谁谁谁还活着吧?那个村的谁谁谁怎么样啊,那亲切的乡音满屋子缭绕。那时候,经常有老家的乡亲找到门上。有来买化肥的,有来卖苹果的,有来送孩子考学的,有来上访打官司的。爸爸不但留人家住在家里,好酒好菜热情款待,还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关系帮助人家办事。</p><p>有时候,我们为自己的事求爸爸去托托关系,爸爸不给办,我们知道,心性高傲的爸爸不愿开口求人。可为了老家的乡亲,爸爸却能拉下脸来托关系,走“后门”。在那些物资紧缺的年代里,爸爸帮老家批过钢材,买过化肥。卖过苹果……</p><p>1997年,爸爸已是80多岁高龄,老家一个乡亲来济南上访,爸爸从所里要上车,拄着拐杖亲自陪那位老乡去民政局申诉。</p><p>更有甚者,有病人来看病,他也一点不避讳,留人家在家吃,在家住,等走了才知道那人得的是传染病。</p><p>那时候,我们不理解爸爸,抱怨他多管闲事,瞎逞能。直至今天,看了爸爸的历史自传,了解了爸爸的历史,我才理解了爸爸。</p><p>爸爸虽然很早即离开家乡,后来转战全国,从农村来到城市,成为军队的高级干部,但他生命的根永远在家乡胶东,他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战争年代,他的鲜血洒在那片土地上,那片土地怎能不叫他魂牵梦系?那里的乡亲,战争年代给部队抬过担架,送过军粮,他们的父兄也许曾是爸爸的战士,跟着爸爸转战南北,流血牺牲。今天他们来到家里,爸爸怎能不热情款待,倾囊相助?</p><p>爸爸非常关心家乡建设,1949年爸爸即把土改分给他的十几间瓦房捐献给村里办学,其义举比现在的希望工程超前了半个世纪。</p> <p>1949年解放时,爸爸妈妈将土改分给他们的十几间瓦房无偿捐献给村里办学。</p><p>我们兄妹于2017年10月返乡认祖归宗,在这座位于村头的,两排青砖瓦房的院落里,与村党支部书记合影留念。</p><p><br></p><p><br></p> <p>前排房现为村里的小卖部。</p> <p>后排房现为村委会。</p> <p>爸爸心里装着家乡,装着乡亲们,家乡的乡亲们也把爸爸记在心里!</p><p>在老家马蹄夼,乡亲家挂在墙上的镜框里,我们看到了这两张照片,这张爸爸单人的早已熟悉,这张合影却是第一次见。爸爸,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英姿飒爽,风华正茂!</p> <p>这片遍布着苹果,柿子树的山坡,也是土改时分给我们家的。爸爸妈妈无偿捐献给村里。</p><p>2017年10月,我们兄妹返乡时,正值金秋收获季节,漫山遍野,林木茂密,绿叶掩映中,红艳艳的苹果,金灿灿的柿子向我们点头微笑。</p> <p>这篇文章就要结束了,我闭上眼睛,思绪又飞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家乡的大山深处,一夜激战之后的黎明。</p><p>山岚间若有若无,缭绕着的晨雾似乎还带着淡淡的硝烟,山上的树木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郁郁葱葱,小草挂着露珠,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响了一夜枪声之后的黎明格外宁静。</p><p>突然,“嘚,嘚,嘚……”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响,爸爸肩挎盒子枪,骑一匹高头大马向我们奔来!</p><p>啊,爸爸是那么年轻,那么英武,一米八多的魁伟身材,浓眉大眼,威风凛凛……</p><p>我兴奋的大叫一声:“爸爸!”迎着爸爸跑去,可是,爸爸好像没有听见我的呼唤,他目视前方,表情严肃,擦着我的身边策马而去。</p><p>爸爸,您为什么跑的那么急?为什么不能停留一会儿?</p><p>哦,我明白了,前方一定有一场新的战斗在向您召唤,您向往着那火热的生活。</p><p>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爸爸,敬爱的爸爸,您的战斗的不平凡的一生,您的高尚的情操,您的坦荡的人格,您的博大的爱心,我们及我们的子子孙孙将永远引以为自豪和骄傲!您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楷模!</p><p>您的英勇可破敌胆,您的正直可策后人,您的光彩可昭日月,您的英名万古流芳!</p><p><br></p><p>写于2004年6月18日</p><p>修改于2020年5月14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