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登山日记

爱小院

<p>刚到水帘峡,漫天飞舞的杨花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p> <p>它们如雪片一样,轻舞飞扬在空中,有人叫它五月雪。但是,冬日里的雪花入口即化,口感清凉。它们却浮游空中,堆积地下,一不小心吸到嘴里,就会糊嗓子,呛嗓子。</p> <p>近几年,随着地球气候变暖,干燥、高温天气增多,杨花也越来越多。无论城市和乡村,有杨树的地方就有杨花肆虐。它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对公共安全、交通安全和公共设施造成危害。而且,极易引燃,导致火灾。</p> <p>正因为此,一向高大正直,伟岸挺拔的杨树,也成了备受诟病的树种。有些杨树甚至遭到移除砍伐。</p><p>其它成千上万的杨树命运也逐步堪忧。</p><p>而我们并不能为它的存在辩解什么。</p><p>张波说,无论病毒还是杨花,我们都要学会与它和谐并处,长期共存。</p> <p>我们从水帘峡右侧的乡间公路起步,向东南方向走不远,看到两山夹一垭口,新建的一个钢架牌坊上写着:泰山勤村。</p> <p>从这里穿过垭口,我们就到了泰安地界。</p> <p>原来,这里是济南和泰安的分界线,也是古代齐鲁两国的分界线。</p> <p>抬头望去,垭口两侧连绵不断的高山,就是天然齐长城。</p> <p>​据载,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西起黄河,东至黄海,全长大约618.893公里,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p> <p>2001年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今天,我们的目标是从泰安界登上齐长城上的一个制高点——天马顶,然后翻山过去再返回济南。</p> <p>今日同行人数18人。除了经常坚持的一些老朋友外,张波带了几个新朋友。</p> <p>未曾谋面的傲雪和拎壶冲也出山了。</p> <p>新鲜年轻的面孔壮大了我们泰山群的队伍。</p> <p>在这棵大柿树下,我们合影留念。</p> <p>随后,登山的队伍就陆陆续续拉开了距离。</p> <p>老张一行领路走在前头,丛丛妈,依然顾我,张波等强驴成为先头部队;</p> <p>新来的年轻驴友不甘落后,组成中间部队;我和老程,大师,二哥竟成了末尾的压阵部队。</p> <p>登山途中,我很少走在前面。因为不认路,体能也不算好的,所以通常落在后面,或者是中间靠后。</p><p>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尽情欣赏风景,坏处是总怕掉队,找不着队伍。</p><p>老程攀登难度大的岩石比我强,身手矫健,胆量可嘉。但走坡路一拔高他就不如我,总是气喘吁吁,一遍又一遍地问:到山顶了么?</p><p>大师痛风的脚还没太好,坚持登山是对毅力的考验。每次见他忍着疼痛,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毫不放松地努力前行,心里也是格外敬佩。</p><p>二哥乐得在后面,是因为留有体力,爬山不累。</p><p>就这样,我们四个老人小分队,闷头前进,一声不响地向上攀登。</p> <p>走在路上,看不到人时,以为前面的已经走了很远。其实,到跟前时,你会发现,前面的人也就在前方不远处。</p> <p>两天之前降下的中雨又让济南重回了春天。这几年,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这种忽上忽下,冷暖交替的天气经常出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今日气温是14至27度,倒是非常适宜出行。</p> <p>登到半山腰时,大家停下休息。</p><p>张波带的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小分队,两男两女走在一起。​其中一个小伙子,刚刚拔高上来,在那喘气,说有点恶心。几个人商量着还敢不敢继续,要不要打道回府。仔细看去,小伙大约三十来岁,竟然有了啤酒肚。说有好几个月没出来活动了。旁边女孩说,“哪只几个月,都好几年没出来了。” 小伙默认似地笑了笑。过了好半天,他说感觉好点了。大部队已经开拔,几人帮他分担了点水,就说还行吧,于是继续前进。</p> <p>正要走时,小伙发现树上有只松鼠。​我们都向树上看去,寻找松鼠。</p><p>小松鼠很机灵,一看到人马上跳到另一边去,我们就跟着树转到另一边去找松鼠。“看到了,看到了。”</p> <p>只见一只巴掌大的小松鼠蹲踞在松树的横枝上。几个年轻人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照。过去登山也有驴友看见过松鼠,但都是跳跃一下就不见了。这次,我终于看清了它的真面目。而且,在它蹲坐不动的时候,我还听到了它深重的呼气声。小松鼠非常调皮地从一根松枝跳到另一根松枝,好像跟我们玩躲猫猫。傲雪听见有松鼠,也转身回来寻找,竟然幸运地拍下了它的身影。</p><p>​年轻小伙说,能看到松鼠,说明这里的生态保护得不错。</p> <p>不知什么时候,走着走着,大师,二哥他们走到了前面,我和丛丛妈和依然顾我又走到了一起。​</p> <p>她俩都喜欢拍野花。我就停下来拍她俩。</p> <p>只见她俩一起头对头,脸挨脸,蹲在地上,一个用相机,一个用手机,正对着同一朵花使劲。依然顾我给丛丛妈示范怎么拍才好看。丛丛妈认真学着样拍。但手机弄来弄去怎么也不如相机拍的效果好,丛丛妈还是锲而不舍。依然顾我夸丛丛妈拍得很棒。</p> <p>拍完野花,我们又被山里的绿色吸引。</p> <p>依然顾我说我春天的绿写得好,我说是跟3a学的。现在我们都学会了欣赏春天的绿。</p><p>我们三个行走在绿色葱茏的群山之间,不停地驻足欣赏那浓妆淡抹,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春天之绿。</p> <p>远处朦胧的青绿,中间松柏的墨绿,近处槐树的翠绿,核桃板栗的黄绿等等,这些色泽饱满,层次分明的春天之绿,让我们沉醉山间,不住赞叹。</p> <p>丛丛妈说,“咱们三个老娘们都被这春天的绿色绊住腿了。” 呵呵,可不是么,还有什么,能比几个爱美的老娘们凑在一起,尽情欣赏这醉人的春天之绿更开心的呢。</p> <p>就这样悠悠达达,边走边玩的节奏,将近正午的时候,我们一行18人,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全部登上了天马顶。</p> <p>此时,天宽地阔,晴空万里。</p><p>我们站在这个齐长城的制高点上,放眼四望,水帘峡、梯子山、跑马岭、麦黄山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p> <p>虽然这里没看到古代齐长城的片砖碎瓦,但它却是齐鲁两国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p> <p>如今,天马顶上能见到的,是建国初期修建的军事碉堡,到现在依然坚固如初。</p> <p>碉堡不高,一半在土里,一半露出山头,东方西圆。</p> <p>每个方向都有一个放射型四方窗口,也是机关枪眼。往里望去,光线很好。</p> <p>碉堡顶部边缘钉有铁环,据说是拴迷彩布,隐蔽碉堡时用的。</p> <p>从碉堡向北十多米的地方,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入口。</p> <p>从这里进去有一个厚厚的大石门,一米多宽的通道通往碉堡。</p> <p>碉堡的面积不大,也就十多平米。离碉堡不远,还有一排士兵营房,早已人去营空。</p> <p>在这样一个高山之上,躲在这样一个远离村庄,低矮逼仄的掩体里打仗,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p><p>好在碉堡从来没有用过,墙面上也没有任何枪眼炮眼等战火的痕迹,只是,遥想当年,仅在这里守卫也是相当不易。</p> <p>现在,这些碉堡已完全废弃,现代战争让它们完全丧失了用武之地。但是,看到它们,仍让我们心生敬畏。</p> <p>在天马顶的碉堡上,华给大家拍全景照,让镜头横移,人从镜头的左边走向右边,并不断摆出各种动作,竟然拍出了移步换形的效果。</p> <p>智能手机里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大家新鲜好奇地像似回到了的童年,纷纷加入体验,感受一下这小小智能手机里的新科技。</p> <p>从碉堡向北下山不远,看到一个泰山奶奶庙。</p><p>今天好像是个特殊日子,有村民上山来给泰山奶奶过生日。</p> <p>非常简陋的一个小院,一间屋前砌着一个香台,墙面上写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上香之位”,另一面墙上写着“泰山奶奶上香之位”,村民们来到这里烧上几柱香,摆上各种好吃的,算是给泰山奶奶献上的一点点心意。</p> <p>泰山奶奶,这位传说当中玉皇大帝派遣人间的神仙玉女,这位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泰山女神,这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碧霞元君,也是村民百姓虔诚祭拜的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真希望她能保佑我们万世平安。</p><p><br></p> <p>上山的时候,我们走了很多之字型的坡路,感觉路虽很长,山并不高。但从北坡下山的时候,却觉山路忽然陡了起来。山下的村庄叫窝铺,这个山坡就一个大勺子挖下去的一个窝,又深又长又陡。</p> <p>好在这个幽深的坡上植被丰富,郁郁葱葱,非常清凉。</p> <p>我们边下山边采摘这个季节特有的野菜山苜楂。一种看上去非常普通,就像青草一样的野菜,有人叫它霞草。</p> <p>细长如柳的叶子,紫红或绿色的茎。之前两天的降雨让它变得越发鲜嫩。</p> <p>采摘山苜楂算是非常享受的一个活。​既不用担心被扎,又不用手沾泥土,只需两指轻轻一掐,一棵翠绿的叶尖就下来了。</p><p>开始的时候,我怕落下队伍,边走边掐,很​不过瘾。后来,二哥说,不急,可以沉住气来采。我就找了非常旺盛的一大丛,开始认真地采。</p> <p>我学南方人采茶的样子,​一手拎着袋子,一手看准菜尖,很有节奏地左右采之。掐下的山苜楂嫩嫩的,散发着青草一样香甜的味道。</p> <p>看看前后,群友们也都放慢脚步,静下心来采摘,路上山间都是静静采摘的山友。</p> <p>华是干活能手,非常投入忘我地忙活了半天,追上大家时还以为人都走了呢。​</p> <p>继续下山碰到依然顾我​,发现她不但路走得快,山苜楂也比我采得多。奇怪她是怎么采的。依然顾我说她上小学时就是劳动能手,每次挖野菜都能得第一。难道这也有童子功?停下看她采,这才发现,干活真的不一样。原来,她不像我是一点点掐的,而是一把把薅的。只见她看到一丛山苜楂,就把上面的草扒拉扒拉,然后竖起手掌伸进菜丛,一搂一握,再快速一挣,一把山苜楂就薅下来了。然后再用另一只手拧下多余的草根,一把山苜楂就整整齐齐地放进袋子里了。我看看她的袋子,里面的山苜楂竟然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一点都没乱。</p> <p>看看她的菜,感觉比我的多两倍,拎起来掂掂,又感觉重三倍。真是太佩服了。</p><p>“现在的山苜楂很嫩,从腰采就行,不用光掐尖。”​依然顾我非常自信地说。</p> <p>终于下到山底,我们在窝铺村的路边开始了一天的野餐。</p> <p>群山包围的窝铺村没有了往日的宁静,各种各样的施工车辆轰轰隆隆地忙碌着,两条贯穿窝铺的隧道和高架桥正在建设当中。</p> <p>一些不知是做什么的房屋也抢占有利地形加紧翻盖。</p> <p>过去的窝铺村是寂静的安宁的,等到隧道开通,山村开放,窝铺村就会大变样。也许会游人熙攘,热闹非常,只是,再也回不到原来那个寂静安宁的样子了。</p> <p>饭吃到一半,张波带的几个年轻人提前告辞了。他们从一开始的拔高,差点要打退堂鼓,到后面还是坚持,最后全程都走下来了。领他们出来登山的张波,他们喊他“波叔,” 今日,经常登山的波叔一路快意轻松,也让他们受到了很多触动。好在毕竟人还年轻,但愿后会有期吧。</p> <p>今日山中遇到了很多登山队伍,有的还乘坐大巴,组团出行。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控制得越来越好,选择户外出行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多了。</p> <p>山里的樱桃红了,很快就要收成了。村里的人看见我们,都绽开笑脸。他们久藏深山,非常寂寞,也许也正盼着城里的人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