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线上学习︱4-6年级语文课外经典阅读积累简报5

每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期※</h1><div><br></div><b>『四年级课外阅读积累案例』</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宗璞《西湖漫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陆市府城紫金路小学 姚燕</b></div>【学习点】<br> <font color="#ed2308"> 观察细致入微,语言丰富生动</font><br>【课前准备】<br> 1.钉钉群里上传《西湖漫笔》,指出重点阅读红字部分,要求每位同学完成阅读提示问题。<br> 2.希沃课件。<br></div> <b>【指导过程】</b><br>一、学生进入钉钉直播课堂<br>导入:<br>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诗人艾青的诗《绿》,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了生机,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西湖漫笔》,和作家宗璞一起去看看西湖的绿。(课件出示课题)<br>二、了解文体,简介作者<br> 1. “漫笔”介绍(出示课件)<br>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br>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br>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br> 1. 课前大家已经读了《西湖漫笔》,其中重点阅读红字部分,对红字部分完成阅读提示问题。现在检查一下大家的完成情况。<br> 2. 阅读提示<br> (1)边读边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br> (2)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br> 3.指名连麦回答<br> (1)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br> (2)道旁的古木 小径 溪水 湖水 青苔 荷叶 杨柳<br>四、品读美文,积累语言<br> 1.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西湖的绿。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指名连麦回答)<br> 2.出示课件<br> 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 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br> 小结:作者用了20多个“绿”,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请再读读文章,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br> 3.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请根据你们的理解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br> 出示课件:<br> 阴美 活泼 有趣 丰富多彩 生机勃勃 多姿多彩 成熟<div> 灵隐绿得( ) 苏堤绿得( ) 花港观鱼绿得( )</div><div> 我觉得( )绿得( ),因为( )。<br></div> 4.指名连麦回答。<br> 5.小结:大家说得真不错,正是因为作家宗璞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将这绿也写到我们的心里,希望大家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br> 五、打开钉钉家校本布置作业<br> 1.积累文中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br> 2.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句子背诵下来。<br> 3.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感受。<br> 4.到自家的院子里、阳台上、花坛里看看,试着用几句话写写自己眼中的绿,可以用上文中的词语。<br> <b>【实施效果】</b><br> 本班有67名学生,参与线上阅读积累学习67人。课前布置阅读读提示,共收到67份作业,完成率100%,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前阅读能够找到作者的游览示路线和作者描写的景物。在直播课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愿意积极连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后的积累作业也完成得很漂亮,不但摘抄背诵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连感受也写得很真实。尤其是几位平时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把自己眼中的绿写得灵动丰富,做到了内化语言。<br>学生眼中的“绿”虽然很稚嫩,但也如同春天的小树苗,接受阳关雨露的滋润,定会长成参天大树。<br><br><div> <font color="#167efb">李梓烨:翠绿的田野是大自然的绿毯。晴朗的时候,我常常坐在上面,静静地、慢慢地寻找“绿”的味道。<br>徐童卉:院子里的迎春花开了,瞧,那叶子绿得发亮,多么可爱!<br> 杨晨怡:雨后的早晨,空气十分清新,我不由得走到院子里。看,那栀子花树,叶子苍翠欲滴,绿的深沉,绿得有活力,仿佛要与旁边的桂花树一比高低。我想:等到花开时,绿叶中点缀着洁白的花朵,再加上香气迷人,一定会吸引很多人驻足观赏。<br> 姚紫怡:初春,河边的柳枝发芽了,那细细长长的枝条上泛出一层新绿,绿得那么鲜,那么亮。渐渐地,柳叶变成青绿色,绿得那么精神,那么活泼。柳树倒映在河水里,把河水也染绿了。<br> 徐筱慧:我家后院里有一棵小松树,现在长得和我一样高,从远处看,就像一把撑开的小绿伞。它的树干是褐色的,走近看才发现是暗绿色。针叶根根分明,墨绿墨绿的,绿得发黑,绿得那么深沉。真希望小松树快快长大!<br> 刘伟涵:在我家的小区里,绿色随处可见,可我最喜欢那绿油油的小草。花坛里,草坪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嫩绿,小路旁也冒出了翠绿的小脑袋,连车棚的缝隙里也有它们碧绿碧绿的身影。</font><br><br></div><div><b>【案例反思】</b><br> 开展阅读指导之前,我总担心这些课外阅读经典篇目内容深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难度,怕孩子们不愿意读。在反复斟酌挑选后,我选择指导学生读《西湖漫笔》中写西湖的“绿”这部分内容。课前阅读提示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课堂中利用直播引导学生大胆交流阅读体验,课后让学生完成词语句子积累和仿写,内化语言。一系列的指导完成后,我发现学生的阅读也能渐入佳境。课后学生写的自己眼中的“绿”,让我非常惊喜,那就是孩子们眼中真实的世界。那稚嫩的文字如同种子,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br> 的确,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判断来估计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阅读体验不同,阅读所得也不同。对于课外阅读积累,我们不能像语文书中的课文那样透彻的理解感悟,而是由扶到放,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br>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今后我们还要开阔思维,更新方法,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广泛地阅读积累。<br><br></div><div><b>附《西湖漫笔》阅读材料:<br></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湖漫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宗璞</b></div> 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的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br> 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恒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br> <font color="#ed2308">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br>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br>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br>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br>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br>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font><br>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么?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狭窄的旧式的厂子。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技术上,管理上的改进和发展,就不用说了。我看到织就的西湖风景,当然羡慕其织工精细,但却想,怎么可能把祖国的锦绣河山织出来呢?不可能的。因为河山在变,在飞跃!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上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花和树,顿觉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们,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吧。据说,这一处观赏地带原来只有三亩,现在已有二百一十亩。我和数字是没有缘分的,可是这次深深的记住了。这种修葺,是建设中极其次要的一部分,从它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br>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想来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吟诗问禅之余,当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br> 希腊画家亚拍尔曾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躲在画后,听取意见。有个鞋匠说人物的鞋子画得不对,他马上改了。这鞋匠又批评别的部分,他忍不住从画后跑出来说,你还是只谈鞋子好了。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唐突吧?<br><br><b>『教研员点评』</b><br> 姚燕的这节课外阅读积累课,选取《西湖漫笔》中间对西湖描写的部分(见上文红字部分),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就“漫笔”而言,前后比较“漫笔”,很随性,涉及全国各地,中间红字部分笔力集中写西湖。所以,姚老师的裁剪恰到好处。<br> 对于很长的课外阅读经典文章,可以像姚老师这样处理,把整篇文章给学生,但标示出重点阅读部分。阅读整篇文章——精读重点部分,对所选的重点部分进行阅读积累。<br></div> 供稿︱安陆市府城紫金路小学 姚燕<br>制作︱安陆市涢东学校小学部 肖敏<br>编审︱安陆市教研室 张明霞<br>

西湖

绿得

漫笔

阅读

学生

花港

课外阅读

绿色

积累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