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A small town, is bearing the weight of a </h3><h3>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h3><h3> 一座小城,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甘肃省正宁县永河镇罗川村,距县城30公里,地处正宁县四郎河中游的川区,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落,人文积淀厚重,传统建筑群密集,古文物众多,自然景色优美。于2006年10月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br></h3><h3> 罗川,可谓一马平川。一条自东向西的川道,将正宁县域的大塬划分为两道平行的塬面:川道以南的永和塬和川道以北的榆林子塬。
行走川道,南北群峰耸立,地势开阔,罗水(今称四郎河)贯穿其中,蜿蜒西去,朝晖夕阴,风景秀美。罗水,便是县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子午岭,全长78公里。
罗川城傍水而建,是正宁县的古县城,位于罗水北岸。据历史记载,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此重置阳周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一直持续到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县名虽然几多变更,但罗川城作为县治,时间长达1509年。
一座小城,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罗川城的建筑,围绕“十”字造型排列,有民居、有农田、有校舍、有商铺,不远处的山头萦绕着袅袅炊烟。若不是那重重叠叠的历史遗存,罗川更像一座普通的村庄。
罗川这座城,作为县治1500余年,后作为罗川乡人民政府驻地,2005年罗川撤乡为村,划归正宁县永和镇。<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古城罗川城舆图 清《正宁县志》</h3> <h3> 古城罗川复建图</h3> <h3> 川道以南的永和塬和川道以北的宫河塬</h3> <h3>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行政区划图</h3> <h3>罗川标志一 石碑坊</h3> <h3> 进入罗川村,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最著名的“罗川赵氏石坊”,位于罗川街道原路中轴线上,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等三座石坊遥相呼应,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清官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天官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朝廷为表彰曾任山东滕县知县、史部稽勋司郎中的“一代廉史”赵邦清建造的。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赵邦清为感念嫡母刘氏、生母高氏教养之恩建立的。这三座石牌坊明柱两侧有雕作石鼓,坊面浮雕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山水、云木、房舍,还刻有文字,场景宏大,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刀法细腻,形象逼真,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1955年3月,赵氏牌坊被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4月,被中共庆阳地委确定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990.4平方米。<br></h3> <h3> 罗川石碑坊上面的石刻及工艺</h3> <h3> 明万历黄帝为赵邦清题词"坚持清白"</h3> <h3>罗川标志二 铁旗杆</h3> <h3> 其次是一对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铸造的铁旗杆。约有16米高,傲然挺立。这里原来是一座城隍庙,现在是罗川小学。这一对铁旗杆就竖在城隍庙前。旗杆顶端各有一铁鹤,分别背负“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飞腾。铁鹤之下有一小匾额,呈梯形,一面上书“七国保卫”一面上书“万代屏藩”。其下有两个方斗,相距约1米,方斗的四角各竖小旗,迎风飘扬。旗中有喻义“万德吉祥”的“卐”字饰。在旗杆的中下部,悬有一副铁铸对联,曰“社荐鸡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灵风”。旗杆一对,上细下粗,通身以双龙缠绕,下端插入铁狮背腹。两尊铁狮,双目圆睁,两侧均有雕刻,工艺极为细腻精湛。2003年12月,原城隍庙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罗川标志三 文庙大殿</h3><h3><br></h3> <h3> 罗川村文庙大殿位于原正宁县第二中学院内。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重修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代毁于兵乱战火。清顺治年有重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作过补修。现存大成殿五间,坐北朝南,歇山顶,屋脊两端鸱吻饰,斗拱结构双抄双下昂,柱头施卷刹。连同殿前平台,建筑共占地1100平方米,保存完好。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成殿前后有古柏两2棵,据考证,植于东汉时期(高15.5米,围2.9米)虽然生长了1700多年,但仍枝叶繁茂,威武挺拔。文庙大成殿保存完整的建筑,对于研究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流变,及尊儒重教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br></h3> <h3> 文庙大殿与千年古柏<br></h3> <h3>罗川标志四 唐台及旱烟</h3> <h3> 正宁县古称罗川县。罗川旱烟有千百年栽培历史。其色泽金黄,易燃,灰白,味香醇,风味极佳。相传唐肃宗李亨驻跸正宁,曾品吸旱烟,烟灰飘落处所产旱烟枝杆高大,叶宽肥厚,色泽深黄,香味浓郁,被视为珍品,唐以后历代皆为贡品。<br></h3> <h3>罗川标志五 罗川民居及窑洞</h3> <h3> 罗川村还有一批明、清时期民居,共数十间。主要为小河口组魏竹民家,计三间63平方米、春场组张俊民家计7间140平方米、城关组彭秉瑞家计6间120平方米、沿街明清民居约527平方米,共10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此外,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里巷两处,即书院巷、北华山巷,均充分反映了传统营造方式和建造技艺。这些明、清民居、里巷,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村落分布、民居建筑均有较高的价值。<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罗川标志六 四郎河</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水,滋润了罗川城。穿城而过的罗水(今称四郎河),为县域内最大的河流,源于浓荫蔽日的子午岭。自东北向西南横贯6个乡镇,于周家乡李家坡村汇入泾河。
据《正宁县志》记载,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在高家台观测,罗水洪峰流量分别是每秒2580立方米、588立方米。四郎河发源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艾蒿店子,最后在长武县雅口流入泾河,总长80km,在庆阳市70km,流域面积783平方公里,庆阳市644平方公里,
关于罗水流量之大和“四郎河”的由来,还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传说在很早以前,人们把“四郎河”叫“害河”,认为这条河是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河。由于河床失修,年年洪水泛滥,特别是夏季雨水多的时节,经常冲毁岸边的房屋,淹没不少人家。在“害河”岸边住着一户姓王的穷苦人家,村里人习惯称兄弟四人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四郎认为“害河”泛滥是河床失修,山上植被匮乏造成的。就这样,在四郎的带领下,一场治水战打响了。没几年,“害河”变成“利河”,并筑了新坝。有一年,四郎暴雨中守坝保护众人,被塌方的大石砸亡。大郎、二郎、三郎一如既往地率领大家修河治水,直到年老辞世。后来人们为了缅怀四郎及其兄长们治水的功绩,乡亲们将“害河”改名为“四郎河”。<br></h3><h3></h3><h3></h3> <h3>罗川标志七 黄土塬 沟壑</h3> <h3>山水画般的黄土塬</h3> <h3>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h3><h3> 黄土高原形成初期,地面平坦沟壑少,原面平整,地形类型称为黄土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面形成许多沟壑,地面破碎,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梁。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峁。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破坏的过程。</h3> <h3>罗川标志八 泰山庙</h3> <h3> 泰山拱翠罗川城西南泰山树木密布,蓊郁青苍,上建有青帝祠,祠旁古木参天,苍松蔽日;北面罗水环绕,东面与琴峰相对。站在泰山之巅,罗川东西两川犹如一匹白练;四面望去,峰峦叠起,在阳光之下若隐若现,好似一幅图画。<br></h3><h3><br></h3> <h3> 初春安静的泰山剪影</h3> <h3> 庙会时喧闹的泰山剪影<br></h3> <h3> 庙会时的泰山庙异常热闹,是当地老百姓及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拈香求子,拜佛祈求平安的地方。<br></h3> <h3> </h3> <h3> 夕阳下的罗川山头和公路,更具沧桑感。甜永高速从这里通过,为以后当地居民的出行和游客的到访提供了更大的方便。</h3> <h3> 拂去历史的尘埃,罗川城,俨然正宁历史文化名副其实的“缩影”,更是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县治尽管改迁,可是丝毫没有削弱罗川这座千年古城的厚重与沧桑。<br></h3> <h3> 这座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具革命传统的古城,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此探古寻幽,畅怀抒情,成为庆阳市著名的旅游景点。</h3> <h3> 作者在故乡罗川唐台古核桃树下留影</h3> <h3> 编辑于二零一九年四月,部分图文引用,部分原创,历史事实资料引用自百度百科。欢迎到古城罗川来探古寻幽!谢谢观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