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初三年级复学的第5天,也是封闭学校的第6天,忍不住想说点什么。说句实话,当时接到封闭管理的通知时,也有些敌对心理,但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应该心无旁骛,责无旁贷。 在封闭前的动员会上,我提出了“特殊时期,人人要有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的口号。全体初三23名教师积极响应,没有一个因个人、家庭等原因说“不”的,令人感动的是:方老师把婆婆带进了校园;孙老师每天下午隔着栅栏和孩子见次面;李老师爷爷病故,处理完爷爷的后事,极速返校;廉主任孩子刚满月,也义无反顾;吴主任把两个孩子上网课的事托付给校外没有封闭的老师照管;王老师的婆婆公公听说儿媳复课封闭,放下家中的事,不远千里,来帮忙照看孩子,支持儿媳工作;李老师封闭前一天,老公、家人等亲自把行李送到学校,有种“木兰出征”的豪壮;邵老师父亲突然病故,连夜回家,有种“忠孝两难全”的悲壮;我,妻子用表格的形式,把所需生活用品罗列打包(充电器、剃须刀、洗头膏、搓脸油、一条烟、三身衣等),最终还是忘了沐浴液........... 有这样一批敬业的老师,有这么一群支持工作的家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干好。<br> 就这样开启了封闭生活,有规律的每日三餐两休,有节奏的每日三督查一汇报,忙里偷闲的一本书、一部剧、一场游戏,这样的单身生活也算悠哉悠哉。 只不过也有种无以言表的感受,有新鲜感,有孤单感,有解放感,还有点畏惧感,特别是自己洗衣服的过程中;夜里,一个人躺在单人床上的味道;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又像是到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又好像什么也不像,学生时代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连蚊帐上都带着手机袋、充电口;刚参加工作时,没有这种安静的心情和心境,现在,连蚊子的声音也是“小弦切切如私语”;更有同学电话“送点水果去,送个烧鸡来”的笑侃。可见,人不属于自己,他是家庭中人,社会中人,人世中人,一个人的生活,再舒服也是有悖于社会伦理和生活规律的,这应是我封闭几天来最大的感悟吧! 还是说说封闭管理吧。按照上级指示,学校施行“错峰管理、单元封闭、轨迹固定、单向运行、全程追溯”的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三通风、三消毒、三测温;隔离室、督查岗、三角牌,加上到处弥漫着的84味道,有点让人窒息的感觉;红白相间、黄绿交错的指示标线,“红线去,绿线回;大号先,小号后;四人组,统一行;隔一米,闭环走”的标语,加上学生慵懒的行走,着实让人压抑,校园没有了生气,没有了孩子们的嬉戏打闹,那就不是学校了。 这些,虽然失去了教育的本真,但是特殊时期,特殊管理,大家都是理解的。经过几天的演练和运转,总体上,效果还不错,就是几个节点和地点,实在难以控制,做不到“不聚伙、不扎堆”:厕所里、洗刷间、洗手池、课间空。虽然这些重点区域和时间段,学校都设立了督查岗,甚至动用了大喇叭,同学们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的同学,标示线对他来说,就像形同虚设...... 昨天,我在班主任群里发出了“课下,轻声慢步,隔一米,单向行,就这么难吗?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的愤慨,同时,也思考了很多有关教育的问题:人的自觉素养,自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太重要了,它真的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校园里,“争分夺秒,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勤奋刻苦,努力把疫情落下的学业补上来”的巨大条幅,迎风飘展,猎猎作响,同学们怎能又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呢? 这次疫情衍生的“线上教学”,拉开距离的不在他人,全在自己。我认为,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反思,不是学习质量的确保,不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而是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危难中给教育的课题,对教育的唤醒。<br> 疫情即将结束,成绩自然见分晓。今天,全县初三年级进行摸底考试,作为教师,你又能晓得了什么?觉醒了什么?<br> 但愿我们都能在磨难中成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ff8a00">内部学习资料,不得分享转载。</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