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崇州街子古镇,去过N多次,照片为多次游览所拍集成。</p> <p>街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p> <p>崇州街子镇西距成都50公里,地处邛崃山脉。它坐落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毗邻青城后山和九龙山。街子镇东北与都江堰接壤。岷江的支流味江流经地势平缓的街子镇口,形成一泓碧潭——龙潭。</p> <p>古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之名。“青城后花园”之称。</p> <p>街子建置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五代后蜀设永康县,是县治所在地。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政治、经济反复兴衰,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p> <p>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p> <p>凤栖山风景区大门。</p> <p>山上有山峰叠翠、茂林修竹,兴许是沾染了青城山这一洞天福地的仙气,凤栖山自古就有“藏龙栖凤”的称谓,而凤栖山密林中的光严禅院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p> <p>四周有山有水,植被丰茂郁郁葱葱,景致非常不错。</p> <p>西川圣境。古寺因有初刻南藏、贝叶梵文、御赐极品三件宝贝而闻名于世,被喻为“西川第一天”。</p> <p>寺庙四周是近千亩的参天古柏、古楠、古杉、古银杏等珍稀树木,宛若一个天然大氧吧。</p> <p>光严禅院掩映在凤栖山海拔1100米左右山腰处的深山密林中,红墙黄瓦的山门似乎彰显了它的皇家地位,虽然山腰的地势陡峭,但仍然掩盖不了它的气派壮观,禅院的建筑分为两部分:靠近山门的一部分为下古寺,靠近山门的一部分为上古寺。</p> <p>古寺始建于晋代。明太祖朱元璋叔父和孙子建文帝均在此出家避难,明代朝廷赠送古寺的《洪武南藏》,中国佛门经典上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重11吨、体积达1.505立方丈,堪称中华佛门之经典。古寺因曾拥有此旷世珍宝而享“西川第一天”之誉。</p> <p>光严禅院在明朝以前,本是青城36庵中的一座普通寺庙,而从明朝开始,突然就深受皇家恩宠,僧众上千,鼎盛一时,成为了成都地区少有的皇家寺院。原来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曾在此当过主持,其孙建文帝也曾在此出家避难,因为此二人的关系光严禅院才收到诸多皇家赏赐。</p> <p>下古寺历史比上古寺更久远,就是原来的常乐庵遗址,因为经过几次损毁和重建,里面遗留的古建筑已经很少,主要建筑有观音殿、韦陀殿、大雄宝殿,而大雄宝殿为整座光严禅院最古老的大殿,建于清光绪年间,大雄宝殿内的“南无释迦牟尼佛”匾额相传为南宋济公和尚云游到此留下的手迹。山门前悬挂的“光严禅院”匾额为康熙帝亲书御赐。</p> <p>山门后一左一右分别有鼓楼、钟楼,而最引人注意的是左右钟鼓楼内各放有一口大锅,通体黑色,锅上刻有“皇锅”二字,又名“千僧锅”,这两口锅与寺内的半副銮驾、一副龙凤旗同为明成祖朱棣亲赐,是寺内的御赐极品三宝。</p> <p>上古寺初建于清代,后来被毁,现在的建筑全为新修,主要建筑有药师殿、财神殿、接引殿、观音殿、燃灯殿、大雄宝殿,这些建筑全部依山而建,逐次向上,至大雄宝殿时已接近凤栖山顶,而景色也是颇为壮观。</p> <p>这座皇家寺院低调的隐藏在凤栖山中,被满山的古木掩映,寺内的参天珍奇古木使寺庙更显幽静,而建文帝在此出家避难的轶事更为该寺增添了传奇色彩,在上古寺的大雄宝殿一侧有石刻“建文驻跸”的诗文:“大明战火起宫墙,建文入蜀避庙堂;孰料燕王追兵急,转道云南遁影茫。”由此可见这一史实。</p> <p>大雄宝殿。</p> <p>上古寺大雄宝殿被青山所环抱。</p> <p>香客不断,但是光严禅院却依然保有一种庄严、清净的氛围。</p> <p>下古寺的大雄宝殿前,栏杆处有石碑刻有一首诗,念起来朗朗上口:“古寺古松古殿堂 ,古池古井古今扬 ,古桥古路皇锅古 ,古佛如来古道场”。简简单单的措辞,却将古寺风貌展现无遗。</p> <p>上古寺的《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浮雕群蔚为壮观,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释迦牟尼佛一生最重要的八个阶段: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涅槃。</p> <p>上古寺的《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浮雕。</p> <p>浮雕群蔚为壮观,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释迦牟尼佛一生最重要的八个阶段。</p> <p>皇家恩宠,僧众上千,鼎盛一时,成为了成都地区少有的皇家寺院。</p> <p>皇恩浩荡,皇家赏赐,众僧感恩。</p> <p>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幺叔“法仁”和尚云游四海,辗转到古寺当了住持,后朱元璋又赐法仁徽号“悟空”。</p> <p>相传朱元璋晚年,拟传位于孙子朱允炆,却又担心皇四子朱棣野心太大,未来有变,于是秘授朱允炆一铁箱,命其临危开箱可免大难。公元1403年,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明惠帝朱允炆。绝境之际,朱允炆打开先皇所赐铁箱,见箱内备有剃刀、袈裟,还有封信注明了一条直通宫外的密道。</p> <p>朱允炆出宫后日夜逃奔,幸遇青城山吴争道长乘船云游,遂上船连夜赶到相邻的凤栖山,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祸端。数年后,朝廷曾追杀至光严禅院,朱允炆迅速逃离此地。</p> <p>又过了几年,朱允炆辗转滇、黔、巴多地后再次回到古寺,却对帝王之位渐失东山再起之心。朱允炆此后便未再离开凤栖山,圆寂于后山。</p> <p>农历六月十九是街子古镇古寺的朝拜庙会,从早上7时许寺庙开门一直到下午6时,整个寺庙被挤得水泄不通。</p> <p>味江河旧时通往青城外山、青城后山及街子屏障凤栖山的重要通道。味江河流至此处因地势平坦且有许多岩坑,因此积水为潭,被称为“龙潭”,它阻隔了街子古镇的南北交通。御龙桥全长60.3M,为索拉桥。</p> <p>该桥初建于清乾隆时期,可是屡修屡毁,有人感叹道:“龙之所潜,难以图功矣”!</p> <p>街子先民不怕龙,不畏难,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再次重修,崇庆州州牧李廷壁有感于街子先民的大无畏精神,为该桥题名为“御龙桥”。</p> <p>御龙桥08年地震后重建,但仍保持清建筑风格,而且两桥头周边建筑格调与其一致,和谐统一充满古韵,略透古镇沧桑。是一座历史文化沉淀颇深、极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桥。</p> <p>横跨味江河的铁索拉桥,此桥一架,龙潭无阻。</p> <p>桥头广场。</p> <p>过御龙桥味江景区入口。</p> <p>桥头广场。</p> <p>唐求塑像广场。据史记载,诗人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令,后因看破红尘归隐桑梓,过着诗酒文章的生活。</p> <p>唐求的诗多以歌山水、怀友人、赞古寺、豪退隐为内容,深得后人喜爱。《全唐诗》收为一卷,计35首半。《唐才子传》称其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词”。</p> <p>唐求常骑一青牛往来于青城临邛间,访师求道,诵经听琴,往往至暮醺酣而归。</p> <p>唐代的“一瓢诗人”唐求。</p> <p>唐求塑像。唐代的“一瓢诗人”唐求。</p> <p>唐求故里。唐代的“一瓢诗人”唐求。</p> <p>背靠着青山绿水,面对着无际平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p> <p>街子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背靠着青山绿水,面对着无际平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p> <p>街子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p> <p>街子味江景区位于千年古镇的味江岸边,面对笔架山,上起御龙桥下至古码头,依地势特征和人文典故而巧妙设置。</p> <p>味江,笔架山。</p> <p>味江,河滩,木栈道,笔架山。</p> <p>顺河就势人工一瀑布流,九曲桥。</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廊桥。</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街子古镇夜景。</p> <p>古镇的河边夜景不错,因为有几座桥,倒影在河面。</p> <p>古镇的河边夜景不错,因为有几座桥,倒影在河面。</p> <p>夜幕下,古镇古戏台一条街。</p> <p>夜幕下的古戏台。</p> <p>夜幕下的廊桥。</p> <p>古镇夜幕下,古镇杏林广场游客和当地居民偏偏起舞。</p> <p>燃起篝火,跳起锅庄舞。</p> <p>燃起篝火,跳起锅庄舞。</p> <p>燃起篝火,跳起锅庄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