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对红烛摆草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敬拜天地谢三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惟盼年年稼禾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为愿人人寿命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直白朴素的一首打油诗,叙事清楚,祈求明白,开门见山,上来就营造了一派喜庆氛围,而在这个氛围中,人们满心祈盼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基本的需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人平安,健康长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首写在一只烛台上的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只硕大的青花烛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只制作拙嫰幼稚但却充满喜庆吉祥与美好愿望的烛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它虽然大却不显得蠢,虽然拙却不显得丑,反倒是显得亲近可爱,就像满脸喜气、憨态可掬却把结婚礼服穿的皱皱巴巴的新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么大的烛台,又是专门用来插结婚用的喜烛,不一定是普通人家的日用物件,我猜想,它很可能是农村“会”里定制的。在农村,直到现在还有“会”,一般都是一个家族,大家集资,共同置办一些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红白喜事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及一应用项等,待到谁家有事,便从“会”里借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接受定制任务的,很可能是一个小窑口,平常也只烧制一些日常粗用的锅碗瓢盆等,工匠之前对制作这类器物可能并不熟悉,虽然尽量选择了淘制较细的胎土,但青花釉料却怎么也整不纯。这只大大的烛台,上下左右的边都用心地起了脊,但用青料画起画来,却显得手不应心,就像小孩子初次描红,歪歪扭扭的。尽管如此,还是无比细心的把一只烛台“武装到了牙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烛台的四面就是写的那四句诗,出脊的地方和四面的周边是万字不到头的纹饰,四面的底端出脊处分别写着“长命富贵”,烛台的顶端满满的写着一个“囍”字……一只大大的烛台,就这样绘满了殷殷喜意。从来没有写过落款的匠人,第一次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年号——“刘坤元,光绪辛卯年造”。由于紧张,还把“卯”字写错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原来这是一只从1891年走来的老烛台,转眼也130岁了。一百多年间,不知见证了多少新人的幸福时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只烛台是从龙泽苑孙先生处购得,当时古玩市场还在公园路,孙先生和他的龙泽苑是市场上比较有品位的人和店。我和孙先生并不很熟,只是偶尔会进它的店转一圈,那会儿我还不买别的东西,只是关注油灯,所以,交流并不多。但是,自从这盏烛台进入他的店里以后,我差不多每周都要去转一圈,有一搭没一搭的看它一眼。因为他店里的东西路分都比较高,我担心这件东西要价太高,一直没敢开口问价。很长时间,它就在店里靠近门口的架子上放着,一晃有一两年,每次我见它在,心里就踏实,可是时间越长,越不好意思开口。</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直到有一次,终于忍不住开口。他笑笑说,赶紧拿走吧,这东西就是你的,一直在等你。不过,我要明确地告诉你,正常要价之外,要再加20元,因为几年前你就应该拿走,一是保管费,一是也要让你有点教训。同时,它给了我一个很公道的价格,比我自己预期的还低。经过这件事,我对他多了一份敬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次,市里的京剧票友到单位演出,我出面接待,看到了孙先生,他是拉京胡的琴师,让我见识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演出结束后,招待演职人员用餐,我专门去给他敬了两杯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市场搬到力高后,他的龙泽苑也搬过来,在东侧靠南第二或第三家。我去市场的时候,偶尔会到他店里稍坐,喝杯茶,说会话,但总是熟而少悉,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大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甲午罹病,我就基本不再去市场了。前年,夫人陪我去市场解闷儿过瘾,顺便到几个熟悉的店铺看老友,在宝进斋,听侯哥侯嫂说老孙早就不在了,非常吃惊,也很惋惜,唏嘘之余,颇为感慨,毕竟岁数不算大。今次,睹物思人,也算是纪念一下孙先生罢!</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王军云,牧斋主人。喜文乐画好收藏,宅于一室,牧山牧水牧身心。所好皆出本心,每有所获,欣欣然,淘淘然。献于诸君,倘博一笑,幸甚;若得共鸣,幸莫大焉,或曰阿弥陀佛,同道同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