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第一阶段线上采访圆满结束</p><p><br></p><p>疫情期间,《小记者带你看世界》的线下采访活动也全部取消,但为了能给各位小记者带来源源不断的知识见闻,我们也改变了形式,把线下的采访活动搬到了线上,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与小记者一起对话各行业大家,学习研究每一种文化领域。</p><p><br></p><p>第一期</p><p><br></p><p>对话演员周雨铭,揭秘星光背后的故事</p><p><br></p><p>嘉宾 </p><p><br></p><p>周雨铭(演员)</p><p><br></p><p>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p><p><br></p><p>从事演艺行业十多年</p><p><br></p><p>采访结束后,各位小记者对拍戏的种种神奇之处感叹万分,同时也了解了演员的辛苦和不易。随后对本次的采访也进行了新闻稿的撰写,我们从中挑选出优秀稿件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p><p><br></p><p>本期小记者优秀稿件分享</p><p><br></p><p>揭秘星光背后的故事</p><p><br></p><p>2020年3月28日19点30分,《小记者带你看世界》‘‘揭秘星光背后的故事’’主题采访活动准时开始了,因为疫情还没结束,所以这次采访我们选择线上的形式进行。</p><p><br></p><p>通过这次采访,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情况,虽然我自己也有过影视剧拍摄的经历,但没拍过有特效场景的,这次有幸采访了周雨铭老师,我知道了那些神话剧里的“御剑飞行”是用吊威亚形式或者是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还有神话剧中那些漂亮的宫殿是道具师负责制作出来的。宫殿旁那些白色的雾气是干冰,在旁边,还会有人扇着扇子让雾气更均匀。</p><p><br></p><p>在这次采访周雨铭老师的活动中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电视剧是怎么拍摄的,还知道了当演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采访。 </p><p><br></p><p>(小记者:张崔管融报道)</p><p><br></p><p>第二期</p><p><br></p><p>非遗缂丝—经纬纵横的艺术</p><p><br></p><p>嘉宾: 王鹏巍</p><p>定州市非遗传承人</p><p>定州王氏家族第二十代传人</p><p>河北民间工艺美术(缂丝)大师</p><p><br></p><p>王鹏巍老师十分注重缂丝工艺在新时代下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设计开发多款缂丝艺术作品,使时尚与古典巧妙融合,既有满含家乡情怀,承载定州古城历史的《千年不老树》《定州塔》《贡院》等,又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特色的《融》《中》等。</p><p><br></p><p>缂丝,也被称为“织中之圣”。因外形“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庄绰《鸡肋篇》),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因而又被称为“缂丝”。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价格堪比黄金,因此也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历来备受帝王贵族追捧。在《红楼梦》中也屡次出现缂丝的描述,尤其以凤姐儿身上的衣物居多。而今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织中之圣,实至名归!</p><p><br></p><p>本期小记者优秀稿件分享</p><p><br></p><p>中国缂丝—经纬纵横的艺术</p><p><br></p><p>4月5日 晚19:30《小记者带你看世界》缂丝主题采访有幸邀请到了定州市非遗传承人、定州王氏家族第二十代传人、河北民间工艺美术(缂丝)大师——王鹏巍老师。</p><p><br></p><p>中国缂丝—经纬纵横的艺术</p><p><br></p><p>2020年4月5日晚上19:30,我们以线上的形式采访了定州缂丝第七代传人,“民间工艺美术师”王鹏巍老师。采访由周老师主持,我们一起聊了聊非遗缂丝文化的未来传承和发展前景, </p><p><br></p><p>定州缂丝又称“刻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一门古老的丝织工艺,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的织物。</p><p><br></p><p>一幅好的缂丝作品不仅需要有相当高超的手艺,而且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所以以缂丝又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存放,是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p><p><br></p><p>王鹏巍老师说,缂丝工艺费时费力,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久。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住。但还是希望喜欢缂丝艺术的人关注,学习,传承缂丝技艺。</p><p><br></p><p>我妈妈是定州人,我也很喜欢缂丝,作为缂丝保护小天使,通过这次的采访,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缂丝文化,也会尽全力宣传推广缂丝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p><p><br></p><p>(小记者:张崔管融报道)</p><p><br></p><p>第三期</p><p><br></p><p>剪纸—盛开在指尖上的花朵</p><p><br></p><p>嘉宾老师: 张晓宁</p><p>著名剪纸艺术家</p><p><br></p><p>张晓宁老师的剪纸才华起源于家学,三岁执剪,在父母的口传手授过程中,早悟“剪道”,剪花是花,剪竹是竹,剪春辉,剪吉祥。</p><p><br></p><p>在众人的期望下,她的艺术修炼结果不负众望,经过博涉多优的技法吸取,又经过西北艺术学院的专业学程,让她在剪纸艺术的天地里,经过民间艺术智慧、学院艺术章法的双重滋养,使之剪纸功力深厚!不但可以传承传统题材的精工致美,如十二生肖;还可以在时代题材的创作上独树一帜,如老汉系列,拉呱系列。</p><p><br></p><p>古人曾有诗云:“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历史久远,经久不衰,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p><p><br></p><p>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p><p>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p><p><br></p><p>本期小记者优秀稿件分享</p><p><br></p><p>《剪纸—镂空的艺术》</p><p><br></p><p>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纸随剪动,心随纸动。 </p><p><br></p><p>4月11日,周六晚上19:30《小记者带你看世界》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剪纸艺术家张晓宁老师进行了采访。</p><p><br></p><p>张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详细讲解了剪纸的方法和技巧,并为大家演示了剪小鸟,剪窗花。她剪的作品非常好看,也很有特性,精湛的剪技也让各位小记者惊叹不已。</p><p><br></p><p>张老师鼓励小记者们要大胆的剪,放开剪,不要居于小节,大家剪好后,发现每个人剪出来的图案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这就是脱稿剪纸的魅力。</p><p><br></p><p>通过采访和体验,小记者们受益匪浅,领略了一张普通纸在剪刀的剪裁下,体现出的惊人魅力,更让大家知道了,保护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我们要将剪纸技艺传承发扬下去。</p><p><br></p><p>(小记者:张崔管融报道)</p><p><br></p><p>第四期</p><p><br></p><p>曹氏风筝—飞翔在天空里的美学与文化</p><p><br></p><p>嘉宾: 吴同泰</p><p><br></p><p>曹雪芹风筝文化技艺传承人</p><p><br></p><p>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p><p><br></p><p>吴老说: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把风筝作为一种纯技艺来传承,实际上这也是中国非遗项目传承里的一个致命弱点。风筝传承,首先传承的是风筝文化,其次才是技艺。</p><p><br></p><p>“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从古人的这些诗词中可见“放风筝”这项娱乐活动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p><p><br></p><p>据悉,风筝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由墨翟(墨子)发明成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p><p><br></p><p>我们今天说到的曹氏风筝,是风筝制作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是由《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创制,融传统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制作流程为:扎、糊、绘、放,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其中拟人化的沙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同时它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结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体现,在沙燕儿家族中,喻为“爸爸”身份的肥燕儿,眼睛是向下看的。曹氏扎糊诀中讲到:二目凝神须下视。是警醒身为家庭中流砥柱的父亲,要时刻处于“内省”的状态。中国传统讲究“内求法”,成人要时刻审视自己,将自己修炼好,再来感召别人,言传身教于孩子,这就是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而寓意为“小宝宝”身份的雏燕儿,眼睛则是向上看的,寓意着永远仰视着父母,以父母为榜样。</p><p><br></p><p>本期小记者稿件分享</p><p><br></p><p>纸鸢文化——对话曹氏风筝传承人吴同泰老师</p><p><br></p><p>2020.04.20晚,《小记者带你看世界》在抖音直播间连线了曹氏风筝传承人吴同泰老师,吴老和小记者们一起分享了关于风筝背后的文化价值。</p><p><br></p><p>吴老介绍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古人根据树叶飘落的启示做出了风筝,最开始用于军队中信息的传递。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不断对风筝进行改良,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风筝样子。</p><p><br></p><p>关于曹氏风筝,吴老告诉我们:曹氏风筝的创始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详细介绍了43种不同的风筝造型在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等方面的诀窍,即“扎、糊、绘、放”四大工艺。</p><p><br></p><p>曹氏风筝讲究将风筝制作拟人化、家族化。它的形象代表“沙燕”一共有九个品种,由老及幼形成家族,按身形比例加以区分。肥而喻男,瘦而喻女,比翼燕喻夫妻;九比一的瘦燕是成年姑娘,七比一的肥燕是壮年男子,五比一的雏燕是新生童子等。</p><p><br></p><p>吴老告诉我们:有一只双燕寓意夫妻的风筝称,上条(骨架)见直,下条随顺,上骨架强调男人的阳刚之气,下骨架强调女人的柔顺之美,相互调和才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而这些都是运用了《易经》中的阴阳平衡说。</p><p><br></p><p>通过采访,知道了吴老师对曹氏风筝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研究,正如吴老师说的那样,风筝首先讲的是文化,其次才是技艺。“先做人,后学艺。”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风筝制作的技艺,更要感受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只有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才能坚定地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p><p><br></p><p> (小记者:张崔管融报道)</p><p><br></p><p>线上采访形式对于小记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小记者在每一期的采访中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并且能够及时的编写新闻稿,从每次的采访问题设计和新闻稿里,希望继续努力!</p><p><br></p><p><br></p> <p>小记者带你看世界</p> <p>周雨铭老师演出剧照</p> <p>作品</p> <p>王鹏巍老师</p> <p>汉服小姐姐</p> <p>悉心教导</p> <p>缂丝作品</p> <p>晓宁老师</p> <p>晓宁剪纸</p> <p>互动</p> <p>晓宁剪纸</p> <p>吴同泰老师</p> <p>曹氏风筝</p> <p>曹氏风筝</p> <p>曹氏风筝</p> <p>请关注</p> <p>咨询1590119868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