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盲的姑妄言

若川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2月3号,新冠病毒爆发之初,我自己独游京郊。下了北六环,实在无处可去,我坐在车子里写下了《逍遥游》。对于其中这句话:“蝙蝠的翅膀尚未停歇,在其身后,一只巨大的黑天鹅已经振翅而起。它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我们已经无法预测”,很多人留言问,你说的黑天鹅到底是什么?</p><p>其实答案就在后面,他们没有认真琢磨这一段话:“你总是觉得,躲在家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病毒就可以放过我们,过了这个坎儿就好了。殊不知它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远远数倍于病毒带给我们的伤害。不仅仅关乎你的生命健康,还关乎你的婚姻、生育、房子车子票子,以及,你的未来。不管我们是在迷茫、感动、愤怒还是得瑟,你必须要知道,已经没有诺亚方舟,只有遗弃在孤岛上的我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是的,我的确用了“遗弃”和“孤岛”两个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播放的是《入殓师》的主题曲“Memory”,那是久石让作的曲。久石让是亚洲绝无仅有的New-Age配乐大师,不管是《菊次郎的夏天》还是《千与千寻》,离开他的音乐都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p><p>而在《入殓师》里,他的音乐出神入化。说实话,能拍出《入殓师》,日本电影已一骑绝尘。这部电影讲的是大提琴手小林的故事。大提琴是乐队的乐器王子,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他就是指挥。刚刚举全家之力买了新大提琴的小林,兴冲冲地参加了乐队的演出。演出结束,他们被告知,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导致企业破产,乐队解散了!</p><p>那一刻,小林僵住了,他有一种天塌地陷的感觉。</p><p>也差不多,他走到了绝望的边缘。</p><p>所以,方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它只是一个绿豆大小的亮点。</p><p>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此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p><p>其实这个道理,在《庄子·则阳》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人的想象力在无远弗届的宇宙中遨游时,是可以看到“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的。</p><p>格隆在陕西的一次演讲时,曾经动情地对此评论道:“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事实上,在历史的通道上,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随机的。如果你生在12世纪蒙古人的通道上,女人不是被奸杀就是被卖成奴隶,男人活过25岁的几率小于10%:如果你生在20世纪初中叶的德国,而你又碰巧是个犹太人,那么,你寿终正寝的几率不会超过30%:即使你在沙俄时代辉煌腾达,建功立业,在1917之后,你能活下来的几率不会比刚才说的犹太人更高:如果幸亏你站在沙俄的对立面享受了成功的果实,在接下来的无数政治清洗中,你能保个全尸的几率也不会过半……”</p><p>《莎拉的钥匙》里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42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巴黎到处抓捕当地的犹太人。年仅十岁的犹太少女萨拉,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将自己年幼的弟弟悄悄锁在家中他们平时玩捉迷藏的密柜里保护起来,并小心翼翼地收好了衣柜的钥匙。谁知她刚刚出门,就被抓住送进了集中营囚禁了。很多天后,当她想方设法拼命逃出集中营回到旧居时,她的弟弟已经成为一堆骸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命悬一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7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主持科教文卫工作,他的当务之急就是恢复高考。在一次讨论会上,教育家温元凯建议“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小平说,领导批准这一条就免了吧!后来教育部起草的相关文件,还把政审作为最重要的条件,这是他最不满意的地方,当着教育部长的面,严厉地批评道:“繁琐!繁琐!繁琐!”然后,大笔一挥,把政审条件给全部抹掉,重新写道:第一,为革命而学习。第二,遵守纪律,热爱劳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政治审查,复杂到可以杀人,简单到可以救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邓公这“大笔一挥”,让成千上万出身于地主、富农、资本家、反革命、右派、坏分子、以及其他“政治成分”不好的人和受他们牵连的人走进了大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p><p>他们就相当于当时的犹太人</p><p>我和我的姐姐弟弟,都身在其中。</p><p>邓小平,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把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和生命的钥匙,交给了他所钟爱的人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忧虑,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让我们坐卧不安。也从未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让我们踌躇满志,渴望享受登顶世界之巅的狂欢。</p><p>乍看起来,经济的波动,社会的变迁,外部环境的改变,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很近,几乎在毫厘之间。一个时代的转身或者停顿,在历史书上可能占不了一行,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而言,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p><p>在由信息技术支撑的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里,我们怎么安放小小的自己,是一个很难的抉择。毕竟,对于我们而言,原本就没有多少试错的机会,更遑论试错的高昂成本了。</p><p>在《入殓师》里,心有不甘、一身绝技的小林,最后不得不当了一名入殓师,专门给死人穿衣打扮。</p><p>“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英曾经深情地唱到。但想到她曾经的遭际,我们也只能唏嘘地感叹“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了。</p><p>其实,在一百年多年前,林则徐就提出了睁眼看世界。可是,他看见了什么呢?在台湾学者苏精所作的《林则徐看见的世界》里,与那些“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不能下跪”的官僚相比,林则徐也不过认为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厉害,人比我们能打仗而已。但他的这些认识,不管有多么难能可贵,能影响皇帝“天朝无比强大、绝对世界中心”的认识吗?所以他的睁眼与否,放在大历史大时代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p><p>事到如今,是不是所有人都比林则徐看得更远,我觉得也是一个问号。比如,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第二,有那么重要吗?它也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抛开人均GDP谈排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多大意义。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不过在第71位,中上等而已。其实这个道理,用中国各省的粮食产量来比对最恰当了。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去年的粮食总产量7500万吨,而排名第二的河南省达到6700万吨。但人均粮食产量,河南只相当于黑龙江的三分之一、排第五位的吉林和第八位的内蒙的二分之一。其中的道理就是,这7500万吨被一亿九百多万人口每年消耗120公斤,它还剩多少?</p><p>与GDP同步,中国的财富总量也是世界第二,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人均财富将近5万美元,以人民币计算则超过了30万元人民币。看起来,这的确不是个小数。但如果睁眼看看世界,的确激动不起来。去年全球财富总量已经超过360万亿美元,按照75.9亿人口计算,我们的人均财富仍低于全球人均水平。而美国的人均财富超过32万美元,是我们的7倍多。按说今年中国将消除全部贫困人口,但我们的贫困线很低,每年人均2300元,离联合国的赤贫线,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按美国的贫困线划分,我们还有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p><p>既如此,我们还有多少自负的底气?</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曾经使我们站上世界第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毕竟对于一个超过十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先例可寻。</p><p>但现在已经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了。不假舟楫,何以绝江河?</p><p>但是,如何撑好船,却是一门大学问。</p><p>颜渊曾经问孔子:“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p><p>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p><p>论语里,多是讲的治国之道。孔子其实说的也算直白。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忘记水能淹人。至于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过船就能熟练驾驶,是因为他们眼里,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这些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不从容自得呢?</p><p>然而,更悲催的情形是,可以负载我们的舟船,已不得见。这是庄子曾经警示过我们的:“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我们昏昧于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那强壮有力的人已经把我们的舟船和土地背走。在找到他之前,或者在打败他之前,如何处置我们的现在,的确是一个问题啊!</p>

我们

人均

入殓

时代

曾经

每个

世界

林则徐

小林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