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目睹着滚滚泥石流把北川淹没,向北川做最后的告别 那座名气很大,但已经成为“麻花”的映秀百花大桥。 4个月前照片中背电视机的主角和摄影者4个月后在旧地重逢 照片上一个失去了儿子一个失去了丈夫但她们的脸上没有泯灭对生活继续的希望 爆点目击者姚老汉放下手里的活计执意为我们带路 <p>“那石头就像飞机一样的快啊!“ 唯一在地震中心点目击地震爆发点的姚老汉</p> 时隔多日,姚老汉望着地震中心的爆发点至今还心有余悸。 乡亲们说震后的问题比地震的时候大 考察队在塌方地段攀援 遇难老人的儿子王学兵给我们讲述他们父母在家养的猪猫狗的数量40只鸡两条狗一只猫。 映秀镇蔡家岗村民唐小苹 映秀镇蔡家岗村唐小苹和他在映秀小学幸免于难的儿子 汶川映秀镇幸存的孩子——在她们的脚下是已经成为废墟的映秀小学 映秀中秋无月 2008年阴历八月十五映秀渔子溪板房区<br> 考察队在8月15中秋节在汶川映秀与灾民一起过节 考察队在北川的废墟里 大灾大难面前不同党派的帐篷和谐的“挤在一起“ <div>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二周年。十二一个轮回。<br></div><div> 2008年9月据那场举世震惊的512地震3个月后,我随地质专家杨勇率领的地震次生灾害考察队冒着蒙蒙细雨进入到了北川震区,从北川到汶川,再到大山深处的羌寨村落,一路下来,所见所闻无不给人震撼和思考。</div><div> 离那场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一场全球性的疫情又横垣在人类面前,一场疫情更彰显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不堪一击的地位,大自然按下的“暂停键”让我们浮躁的灵魂慢慢回归到自己的皮囊。</div><div> 这些文字都是08年考察后发在自己博客上的文章,抚今忆昔,仍然还有着文字的记忆功能,再一次发出,与诸君分享。</div><div>(与博文标题略有调整)</div><b> 白流槽山,地球愤怒的鼻孔 地震原点考察</b><div> <b>2008年九月十四日(阴历八月十五)</b><br> 山脚下岷江的喧嚣未能阻挡疲惫和困意,在细雨的敲打帐篷声中醒来。拍摄那座名气很大,但已经成为“麻花”的映秀百花大桥。<br> 早上每人吃了一碗烫饭,杨勇率领的地震重建和次生灾害考察队离开百花大桥营地,向地震中心(爆发点)进发,11点抵达一个小型堰塞湖,一些人站在堰塞湖边筑坝,负责工程的人叫杨家辉,他的家就在堰塞湖的下方,属于映秀镇张家坪村一组。地震中心爆发点的下方。他的父亲和岳母及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8岁被地震夺去了生命。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大多人不所知的情况,地震的爆发点不在映秀,而是璇口镇所在的蔡家岗村附近,随后在对另外一个村落(蔡家岗二组)的走访中也验证可这个说法,蔡家岗的村民何学林愿意给我们带路到对面山上看震中的爆发点。我想起了在映秀路边上看到的几个“512震中”的标志”也许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潜在的“灾害旅游”景点的价值。“震中”两个字的卖点实在太大。<br> 顺着何学林指给我们看去的方向,他的家正在爆发点的附近,从我们站立的角度看,他座落在半山腰的家恰好是一个死角,虽然受到了强烈震动,但逃脱了爆发时的石雨袭击。何学林告诉我们,地震时他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儿媳妇和一个出生20多天的婴儿,地震时,儿媳妇抱着孩子躲到了柜子下面,由于房子是完全的木质结构,儿媳妇和孩子双双躲过了一劫,但他的儿子在阿坝州铝厂打工,却未能幸免。出发前,我们为他们一家拍了合照。从他们的脸上同样看到的是坦然和豁达。看到他们的笑脸,你会有一种真诚的感动。<br> 地震爆点在一个叫莲花芯沟的地方,到达后测得海拔为1216米。相对高度大约在500米左右,小路时而盘旋,时而陡峭,在半山腰的岔路上,我和路虎与大队走散了,七拐八绕,走到了一个半废墟的村落里,以为没有人居住,后听到了犬吠,再行,遇到了一个正在废墟前喂猪的老汉,后来知道老汉叫姚功明,今年76岁,老汉虽年过七旬,但精神健硕,听说我们要去爆发点,一定要给我们带路,为什么非要给我们带路,他告诉我们,他是唯一是在现场亲自看到地震中心爆发的人,因为那天他正在山上砍树兜子。重建和次生灾害考察一中秋来自震区的报告<br> 在现场,老汉对当时的情形做了一次形象的追述,我整理大意如下:老人家当时正在树林砍树兜子,先感到地皮猛然的晃动,还未及反应,空中传来一声巨响,山脚下的巨石突然飞了起来,直向峡谷外飞去,老人家的原话是,“那个石头飞出去,比飞机还快”,爆发只有几秒钟,随后天气开始变黑,日月无光,又下雨,天空黑雾沉沉,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道,原来300多米宽的山沟,还剩100不到,峡谷脚下原来还住着一户老人,结果房子尖尖都看不到了……可以想像,那种场景任何人看到都会想到世界的末日<br> 由于过了4个月,眼前的峡谷已经不是原来喷发的原始状态,在后来的一场泥石流中,爆发的大坑已经被填满,断了很多天的溪流又开始从泥石流的缝隙中顽强的冲刷出来,溪流虽然不大,但原来的气势正在涓涓细流中逐渐显现,水的切割力量可以说是无坚不摧。<br> 在两个老人的衣冠冢前,我们遇到了遇难老人的儿子孙子,他们没有可能找到老人遗体,因为他们已经被埋在数万吨的碎石下。儿子和孙子在附近堆砌了一个衣冠冢,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画了一副画,石头的另一面写着老人遇难的时间。<br><br> 老人的儿子叫王学兵,地震时他在外地打工,他清楚的记得他的家里除了两个老人外,还有40只鸡,两只狗,一个猫……<br> 顺着被爆发切断的断壁爬到山顶,再次涌现出“惨烈”的字眼,此时人类的形容能力实在感到贫乏。<br> 那峡谷叫莲花芯沟,那山叫白流槽山,那爆发点外貌似乎象一个地球生气的鼻孔……<br> 按照中国官方的行政划分,地震中心爆发点应该是在璇口镇蔡家岗村二组的何家山。<br> 返回下山的途中,在一个几近废墟的旁边,遇到了一对母子,母亲叫唐小苹,儿子叫肖洪,在映秀小学读四年级。他们上山是为了收自己家种的板栗,养护自家饲养的蜂群。<br> 我们在废墟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排列整齐的蜂箱,还有两个装满板栗的背篓。 唐小苹告诉我们了这样几件事。这个村有8个孩子在映秀上学,肖洪是唯一幸存的孩子;<br> 她说,地震的前一天,她和丈夫一起到都江堰的亲戚家去吃生日酒。地震的当天,她从都江堰徒步走了60公里到映秀小学找儿子,从中午一直走到第二天天亮,幸运的肖洪和其他上体育课的学生在操场上幸免于难;<br> 她说,自己家里养了一只鸡,每天一个蛋,但在地震的那天没有生蛋,那只鸡有灵性,是留给她的儿子的……<br> 这个叫唐小苹的女人的身上有着中国妇女勤劳和坚韧的美德,只有在灾难面前,人性的高贵和卑贱才会一览无余。<br> 她带着孩子和我们一起下山,背着背篓里的板栗到镇上去卖,她们母子俩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留下的是一对坚韧的背影,不要去怜悯,她们的坚强和对生活的态度会使我们感到些许惭愧。<br> 从爆发点下山,原计划是奔向卧龙保护区,遇到交通管制,要求向汶川方向的为早上7点至12点放行,12点至5点为反向放行,领队向阿坝州政府求援,也未能通融,遂欲绕道求通过,虽然向前方运动了若干公里,仍然未能通过,决定找个有水源和电源的地方就地扎营。<br> 扎营地点在映秀小学后面的山上,映秀小学已经是一个悲壮的名字。扎营点选择在一片板式活动房的附近,地名叫渔子溪板房区,因为我们大多的电器已经没电和接近没电。离扎营点不到200米的地方是“万人坑”埋葬着一万七千多遇难群众。难以想像,一万多冤魂拥挤在这狭窄的山谷里,是件多么悲凄的事情。<br> 车一停,我就找到一个50多岁的汉子,询问有没有水源,可不可以在这里充一下电,他的儿媳妇闻讯过来,很热情的让我们到她家来充电、歇脚。<br>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过多的设防和周旋,很快我们就知道了她家里的情况。她叫赵福秀,丈夫叫王军,因为两口在外面打工,躲过了那场浩劫,他们10岁的独生子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冰冷的教室里。<br> 随队的记者先生让赵福秀拿出儿子的照片让他拍照,让别人尘封的痛苦记忆重新打开,我有些老大不忍,记者这个行当是个让人很难形容的职业。<br> 晚上,板房的群众来了很多,特别是妇女,拿出自己孩子的照片给外面看,讲述这自己孩子的种种轶闻趣事,看到照片上孩子的笑容,实在令人有些不忍。这里几乎每家都有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但他们现在脸上除了悲伤之外,更多的是坚毅和豁达。<br> 22点,我们和板房的群众一起开始了中秋聚会。在一个特殊的地点我们和板房区的群众过着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拿出从成都带来的月饼、二锅头,朝着山脚下映秀小学的方向,为无辜逝去的孩子们摆上一盒切开的月饼,摆上我们带来的糖果,纸烟作香,大家举酒洒在大地,路虎喊着:叔叔们来看你们啦。有些催人泪下,我们向亡灵鞠躬,再回首,后面的母亲们眼眶已湿。<br> 这是八月十五的缘分<br> 为了活跃气氛,大家开始拉家常。今夜映秀无月,也许是老天担心花好月圆人更伤。<br> 八爷从北京发来短信说:京城刚下大雨,暗无月光……<br> 上海歌洛莉娅短信也说:外面狂风暴雨……<br> 天有灵,亦有情,素纱遮月。</div><div><br></div><div> 2008年中秋于映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