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

禪味道

<p>吾家读书法,一字亦当核。</p><p>勉哉积新功,莫问几时客。</p><p>——宋·陆游</p> <p>时间:2020.05.12 晚 20:30</p><p>地点:德艺书法教育中心</p><p>主持:赵伟先生</p><p>助理:胡治华</p><p>参会:</p><p>马金芳</p><p>荣和芳</p><p>卢丽英</p><p>梁 娟</p><p>李丽芳</p><p>孙 娜</p><p>翟虹宇</p> <p>临摹作品点评会要求:</p><p>一、每人交临作,书体不限,几张不限,尺寸:六尺对开。最后必须有落款:庚子夏月xxx临xxx碑。</p><p>二、每人把目前遇到的问题,还有想解决的困难当面提出,赵老师一一答复!</p><p>三、带上笔,笔记本,毛笔,字帖。</p><p>四、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p> <p>胡治华老师精心准备的文化迎客礼品——水果篆刻创意无限!</p> <p>临摹作品按要求挂起来,大家鉴赏挑刺儿。</p> <p>研讨会内容纪要</p><p>一、学书法要多读书、读帖;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用心写出来的。</p><p>二、“平”是怎么回事?</p><p>横和竖的角度变化了,就从“平”到“不平”。</p><p>三、看字帖怎么看?</p><p>1、找到规律;</p><p>2、要明白法和理的概念;</p><p>严格遵守法;</p><p>最高境界是理。</p><p>3、一个字中笔画的变化:长短、粗细、高低、大小、方向、远近,永远不会一样;但是只可小变不可大变。宏观不变微观变!</p><p>4、观察古人安排笔画的特点:对比、差异——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一种技法的重复使用,终是俗格。</p><p>四、把字形规范结构的基础打牢。</p><p>当年赵老师的老师让赵老师临帖的轨迹:《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朝侯小子碑》--《张景碑》。(赵老师用了五年时间临《张迁碑》)</p><p>五、最终要把思路打通。</p><p>不要把自己当成写字的人,要把自己当成研究学问的人——刘文华</p> <p>赵伟老师发表讲话中用典及出处:</p> <p>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p><p>——庄子</p> <p>有锋以耀其精神,</p><p>无锋以含其气味。</p><p>——姜夔《续书谱》</p> <p>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p><p>然则字虽有质,迹夲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p><p>——唐·虞世南《笔随论.契妙》</p> <p>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p><p>——唐·孙过庭《书谱》</p> <p>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p><p>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p><p>——唐·孙过庭《书谱》</p> <p>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写字要无我,一有我便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p><p>——清·王 澍</p> <p>功夫不是时间和数量的积累</p><p>功夫是有效的积累。</p><p>——启 功</p> <p>学书之道,在于睿智,在于朝朝暮暮,不计寒暑,在于平常心态,褒贬不惊,在于取先人经典之妙,悟天地万物之象,形质为躯壳,性情是灵魂,无形质莫论性情,形质由古取,性情应时生。没有厚积,难有妙得,没有长年,难成一瞬!</p><p>——孙伯翔</p> 认真参加研讨的学员: 旁听者: <p>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总结</p><p>——马金芳</p><p><br></p><p>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已经圆满结束,但是我久久不能平静,老师的话语和同伴的争论让我想了很多,主要是学会了如何鉴赏好的书法作品,也了解了几种汉碑的优势,也知道读书读帖的重要性,但是愚顿的很困惑,临每一个碑帖必须与古人的字一样,因为每一个帖上的字都是恰到好处的,所以我自认为是先熟悉每一种帖,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笔画必须到位,往往眼到手不到,比如横的方笔起笔,我每天都写不准确,细节决定成败,希望下次研讨会上能从笔法上有所长进!</p> <p>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总结</p><p>——翟虹宇</p><p> </p><p>随着孩子学习的脚步走近了老师。跟着老师的带动走进了书法的世界。在书法浩瀚的海洋撷取了几朵浪花。感觉很美很神奇。但是远远欣赏不完也远远没有触摸到真正的书法海洋的奇珍异宝。一旦乘上这艘船,远航,远航,向着远方航行吧!</p><p>“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圆满结束了。但是带给我们的思索仍然没有结束。</p><p>现在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笔写上几张字。在临帖的过程中享受书法带来的快乐和心智的磨练。</p><p>在研讨会上,我们都各自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来听取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讨论。随着抽丝剥茧的讲授,每一个触动到我们的问题都带来了如梦初醒的感叹、会心的微笑以及欢乐的掌声。</p><p>我的收获:</p><p>一、多读书,多读贴。写字不仅仅用手,主要得用脑。要勤于思索,要学习古人的书法理论、积累心得、变成自己的知识积淀。</p><p>二、书法的名家碑帖都是传世经典,必须专注于其中之适合自己入手学习的某一方面,然后沿着这条道路去拓展,融会贯通。</p><p>三、整篇幅中每一个字都是精彩的,但是既不能“状如算子”,也不能不顾及全体。相互得有呼应和顾盼。</p><p>四、尤其是每个字中的笔画细节非常多样化,经过老师讲解后虽然明白了,但是在实践中掌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临摹过程中必须仔细认真观察,多练多掌握规律。</p><p>五、向老师学习,习字的纸达不到一千斤是远远不够的。</p><p>以上为阶段性学习书法的小结,想的还不成熟,感恩赵老师!向姐妹们学习!与大家共勉!</p><p> </p><p> </p><p> </p> <p>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总结</p><p>——梁娟</p><p><br></p><p>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已经圆满结束,我激动的一晚上没睡觉,当然也有三宝茶的作用。诚如小马和虹宇总结的,这一堂课收获颇多。</p><p>首先,要多读书,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了解碑帖的背景,抓住其特色。</p><p>其次,多读帖,细致观察每个字每个笔画的细微差别,训练眼力。通过读不同的碑帖,总结其特点规律,多样变化,融会贯通。学习如何鉴赏碑帖以及好的书法作品。</p><p>再次,学习书法要有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勤思考,要做有效的积累而不是机械写字。</p><p>最后说说自己的问题:</p><p>懵懵懂懂走过这100多天,这堂课:</p><p>1.首先纠正了我一直以为所有都要间距相等平均分的错误理解。后期练习多观察笔画角度,方向,远近,大小变化;思考后再下笔,要善于总结。</p><p>2.我也存在小马说的问题,眼睛看到手却做不到,还是手上功夫不够。虽说师傅说要多看少写,但手上功底不够还是表达不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致使一下笔就不对味了。所以在多读帖多思考的基础上仍需要勤加练习。要增加笔画练习。</p><p>3.在随后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请教师傅,不再自以为是瞎理解。</p><p>4.要多读点书多背点诗,这是我的弱项。</p> 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总结<div>——卢丽英</div><div><br><div>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圆满结束!<br>这次研讨会最深刻的是赵老师讲课精彩细致、幽默风趣、记忆犹新、赵老师知识博大深远智慧超人(虽然赵老师不让夸,我还是情不自禁佩服)<br>小马、虹宇、梁娟的作业报告非常到位全面也是我所想表达的。<br>我再补充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br>1.临帖习字也有一段时间了,正如赵老师所说:今天明天后天……都一个样!经过这次作品研讨回明白了读帖的重要性。<br>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br>2.找到书写速度慢的原因,是读帖不准下笔唯唯诺诺,颤颤巍巍,看一笔写一笔造成的。写的像但是没抓住原贴的精髓内涵。<br>3.每次写完字拍照片发作业都感觉自己的字“飘”不稳定,经过这次研讨会也明白了那是我写字笔画粗细变化反差太大,还有夸大起落笔造成的。<br>这些不足是从思想上明白了,但是还有待在读帖练字中不断提高!<br>在这次研讨会经过赵老师手舞足蹈的演示和讲解更深一步的了解汉碑隶书的精髓所在。<br>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功夫不是时间和数量的积累,功夫是有效的积累。<br>多读书,多练字,为了更好的写好总结,感恩遇见向大家学习与大家共勉!</div></div> 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总结<br>——荣和芳<div><br></div><div>书法是一门含蓄又美丽的艺术,学之初只是想利用闲暇之余培养一种爱好,练习书法以修身养性,却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着了迷。<br> 跟着师傅的步伐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学习与模仿自己喜欢的古人的书法,渐行渐悟。随着问道兰亭首届临摹作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聆听师傅尽全力分享的经典,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近阶段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提升空间,必须做到:</div><div>一、认真读帖,寻找规律,真正弄懂宏观不变微观变;</div><div>二、持之以恒的临摹,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div><div>三、在熟练临摹的基础上,尝试变化,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抄古人。</div> <p>后记——</p> <p>所谓高人,大多是民间的“俗人”,不显山不露水,待人平和,偶尔自谦或“自损”,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p><p>~~记胡志华老师</p> 【百度小贴士】 书法的“法”是什么?<br><br>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书法中要强调一个法度的问题,法度就是规范、规则、秩序。自有了文字以后,这个法度就一直持续着,是后人学习前人的汉字书写法则,进而不断深化、演变,逐渐形成了各种书体的不同书写规则。因此,法度是书写的法则和汉字书写的规范。<br>从甲骨文开始,后人就模仿这种字体,后来形成了大篆,其他书体以此类推,但那时没有理论上的文字记述,最早提出"法度"一词是东汉书法理论家崔瑗,他在《草书势》中提出了"法象"的概念,用自然之物描写汉字的法象之态,"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用自然中的物,连接汉字中的笔画,是一种规范性和秩序性,这种表述同时也道出了汉字之美。<br>最能体现汉字法度的应当是唐朝,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为唐楷书法树立的规矩的典范,因此,"唐尚法"也就成了唐代书法尤其是楷书的自觉要求。<br>法度从笔画、笔法、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遵循这些书写规定,才被认为是尊"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