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坚守初心 有效介入</p><p> 推动地方文艺发展</p><p><br></p><p> 执笔: 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p><p> 元辰</p><p><br></p><p>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现有会员八人,呈30—80阶梯式年龄分布,力量弱小。但协会能量不小,多年坚持繁荣地方文艺创作的初心,与新时期以来的地方文艺共进取,成为夷陵区的“作家摇篮”、“艺术母机”。</p><p><br></p><p> 参与策划撰稿夷陵楼、至喜楼、柑橘博物馆、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陈列馆、金钟阁等文化旅游开发、文化布展及景点设计、非遗整理及民间文化之乡创建、文史资料出版、柑橘茶叶、奇石等物产文化宣传、重点企业文化设计等一系列文艺建设,与作协、诗词、书法、美术、根艺奇石、影视戏剧等协会合作开展评论与研究,推动创作,取得一系列成果:</p><p><br></p><p> 执编、参编书籍60余部,完成文化景点布展8处,发表文艺评论100多篇,出版文学评论集3部;</p><p> 主席元辰(袁国新)被评为夷陵区首届文化名家、湖北省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志愿者”、曾任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两次应邀出席省作协主办的研讨会;</p><p> 常务副主席林文楷被评为夷陵区第二届文化名家、曾任宜昌市诗词学会副主席。</p><p><br></p><p> 近年来,协会工作有声有色。前置评论更加深入人心,许多作者在创作构思阶段边愿听到评论家的建议,聚会交流和即时通讯交流主要讨论创作题材、深入方式等问题;跟进评论与推介及时,会员新作、跟进评论在协会主办自媒体微刊《夷陵评论》发表,每次新书推介会区评协与省市专家同席发言;三是与作协、诗词学会合作举办笔会、朗诵会及网络专题展、年度展,配发长评和微评;四是发现并推荐新会员,引导提高,许多作者一两后便成为创作主力;五是得到市文联及评协、省文联及评协、中国评协认可,市、省文联网络、湖北作家网、中国文艺评论网等或采用或采写或加按语推介协会主席元辰介绍的情况。</p><p> 夷陵文学从新时期以前几乎没有像样的作品,到现在出现了肩扛两部多卷本长篇小说的青年作家易晓燕、三部长篇文化散文的中年作家朱白丹、两部万行以上长诗的老诗人王万明,当红网络的猫腻、张炜炜,出版五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集的杜鸿,出版五部书画奇石根艺评论集的李绪萱,有评论家协会的一份功劳。</p><p><br></p><p><br></p> <p>一 以现场批评为理念,前置评论介入,</p><p> 为文艺创作的现场站台守夜</p><p><br></p><p> 繁荣创作的初心,体现为不间断地坚守,为文艺创作的现场站台守夜,把黄蓉郭靖找出来。你一直在创作,评论一直在关注,通过即时对话、文章筛选、专题评论等方式,引发兴趣,促进提高。现场评论者是盗取天火的人,从人类艺术的宝库和自己的艺术经验中,抽取适应当前状态的星火,点燃创作者未来的道路。前置性评论与总结式评论一样重要,尤其是非专业的基层文艺创作,只有总结式评论,会有很多人死在途中。</p><p> 协会主席元辰、常务副主席林文楷等从业余创作走过来,一直与本土文艺共进取,深知基层作者接触面窄、信息滞后、眼界不宽、文艺思维落后等问题,但那时的评论只能依托纸刊,交流困难。进入互联网时代,及时介入成为可能。1998年元辰得到天鸟、老夏帮助建立“问石斋”网络文学评论个人论坛,与张永久(吴过)、尚爱兰、齐格、俞白眉、邢育森、林进友等意气风发开展文学评论,把杜鸿、谭家尧等本地作者拉上网,坚持十年,形成现场批评的基本观点和理念。2004年与杜鸿转场荆楚网,与谷未黄等本土文友合作,开启东湖、长江、汉网荆楚文坛合一时代,并与夷陵区众多作者会合,举办网络嘉宾访谈会、专题笔会、年度优秀作品选、年度代表性作品展,一直坚持到2019年。</p><p> 元辰2010年出版的《现场批评》是这十余年网上批评实践经验的总结。2016年底,基于微信使论坛、博客变得冷清的事实,协会将活动搬上微信、QQ等即时通讯平台,建立以《夷陵评论》微刊为阵地、以元辰自媒体文学研究微群与自媒体文学总编室、自媒体散文、自媒体文学研究三个Q群为纽带的自媒体文学群落,为夷陵文学与外界联系打开通道,便于本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共生共荣,也有利协会对本土文学与网络文学双重关照。</p><p> 《夷陵评论》共编发549期,加协会秘书长个人微刊《玖鼎评论》的100多期,包括了名家赏析、特别推荐、新作快递、文论评论、新人见面、湖北网络小说散文新诗诗词年展、夷陵会员作品年展等固定栏目和年末文学大家谈、我家的这个春节、走马春风看夷陵、建国七十周年、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等专题性栏目。其中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达50期,发稿200多篇,用稿100多人。</p><p> 协会同时主持区文联刊物《新三峡》“峡江评论”组稿供稿,网上网下为地方文艺站台服务。主席元辰27万字篇幅的评论集《夷陵文学评论1978—2020》完稿,分“概述,群落画像,作家写意,作品赏析,作家集评,原夷陵城区作家评论、艺术评论、文体探讨、评论在场、附录”十卷,首次实现对42年夷陵文学的回顾探讨、价值评估和成因分析。</p> <p>二 以举办和参与举办网上下的笔会活动</p><p> 为纽带,契入现场的创作过程</p><p><br></p><p> 与院校、研究所的总结性史学评论不同,基层现场评论如等作品发表出版再评论,几乎很难发挥作用。足够好的作品,编辑、专业作家、评论家开口说话,本土业余评论家很难说出新意。而且,基层作者往往好些年才有作品公开发表出版,一个区平均每年出版三五本书了不得,没有那多活养评论家,写外面并不熟悉的名家名作,写不过,也显得为评论而评论。用武之地还是在本土、在身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之基层评论者多是创作出身,有文体经验,介入现场的创作过程有独到的优势。王先霈也曾深度介入湖北作家的创作过程,从史学高度指点创作,而成为全国获奖作品。</p><p> </p><p> 协会介入创作过程的主要途径是:指导熟悉的作家注意题材挖掘,制定创作规划,如《峡江村镇》《夷陵咏古》《夷陵百赋》等乡土题材的个人视野,扶贫题材中的人文关照,乡土散文、文史散文、生活散文、亲历散文的系列化与个人艺术范式,长篇叙事诗与多卷本长篇小说的艺术构思与艺术特点等等,都是可以提前契入规划的;为构思中、写作过程中的作家提供参考意见,比如乡土题材不能只唱一首反城市化现代化的挽歌,而要契入变与不变的艺术思考,哪些是要留存的哪些是要承受的;为完稿后的修改提供意见,指出完善与提高的可能性与可以考虑的技术方法;为初入其门的提供进阶的途径与方法,甚至提供参照系;为高原突围的作者提供突围猜想,从哪里退,从哪里进,增加什么,避免什么。这些都不是评论写作,但确与繁荣创作有关。</p><p><br></p><p> 协会主席元辰坚持多年,当地文学界才给予“一个人的作家摇篮”的评价。 为此协会进一步牵头举办和参与举办网上网下的笔会、朗诵会、专题竞赛、同题写作、作品年展、沙龙雅聚等活动,撤销评论与创作的距离。</p><p><br></p><p> 近年来,协会牵头举办的月儿湾诗会、端午诗会、夷陵雅聚等实地活动20多次,多则60人,少则10多人,包括区内外代表性诗人作家艺术家,每次活动都出纸质或网络作品集;参与作协、书协、诗歌学会、根艺奇石协会的采风、年会、文友聚餐、区间互访,政府部门的策划、研讨、编审等活动更多。广泛接触文艺界,为评论契入找到恰当的机会。</p> <p>三 以团队并肩为根本,</p><p> 激发评论热情与潜力</p><p><br></p><p> 基层评论水平低,没前途,是普遍看法也是事实。加之文学被边缘化,不足以养家糊口,能写作的一般会选择创作,而不选择评论。这种情况在夷陵区同样存在,那就要领军人通过自身实践去带动团队并肩了。</p><p><br></p><p> 协会主席元辰自1982年转业县委宣传部以来,38年一直和夷陵文学的大多数并肩走过,1990年先后担任过一届作协副主席、三届作协主席,2013年底转任评论家协会主席,不间断地为多数作家写过评论,加之1997年以来的网络文学评论经验,成为大家服气的评论领军人。在他的带动下,协会呈现出“小马拉大车”的豪迈气势。</p><p> </p><p> 八十高龄的老教师方自义以铁山为笔名推出《铁山评论》网络版和纸质版,2016年为林文楷散文、小说撰写评论在《榆林文学》、《西湖文艺》杂志发表。为梁华散文《走过半生》、元辰小说《鸢尾花》写评论,抗疫以来,一气为刘艳散文、何力诗词、陈毅然散文、元辰组诗《追梦七十年》等写下十多篇评论,在《夷陵评论》与《玖鼎评论》微刊发布,并热心诗词研究,写过不少辨析和赏析文章。</p><p><br></p><p> 杜鸿具有评论才气和功底,虽早到市文联工作,依然关注夷陵文艺,写过不少的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对夷陵作家的每一个进步发出赞叹。</p><p> 林文楷为伍良胜散文、徐敬河诗词、朱春银小说、欧阳运森诗歌写下评论,在刘抗美《中国有条黄柏河》研讨会上的发言《她感动了我》2017年发《中国水利报》,万字述评《袁公勤中行》发表在《新疆文学》。</p><p> 谭家尧执教广东,很忙;却一直热心本土评论,不辞辛劳写下一系列本土评论,发中国作家、天涯、搜狐、凤凰、湖北作家等各大网站和宜昌作家网,涉及杜鸿、黄荣久、元辰、朱白丹、舒德训、陈晓莺、刘艳等一批夷陵作家。为朱白丹散文《沧桑百湖》写的《浅谈一部以“湖文化”为题材的鸿篇巨著》《踏遍百湖觅沧桑》、分别发《大江文艺》2016年第5期、《人民长江报》2016年10月29日。</p><p> 作协主席黄荣久90年代初写的评宜昌县散文现象《三峡弄里夷陵风》发《湖北作家》,为王万明所写《高天厚土一诗翁》发2017年7月《长江文学》,2017年8月9日《中国作家网》,在历年作协总结会上的分析报告,在朱春银、易晓燕新书分享会上的评论发言,发省市报刊和文联、作协网。</p><p><br></p><p> 陈斌《品读夷陵方言》是夷陵区第一部系统品评研究夷陵方言本意、转意及其在生活与写作中应用的语言艺术评论集。</p><p> 伍良胜写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林文楷散文集<三峡的风>》《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朱白丹长篇文化散文<沧桑百湖>》《<雀尕飞>一段移民历史的隐喻》《追寻梦想与建设新家园》等评论,发荆楚文坛与中国作家网。</p><p><br></p><p> 陈毅然2017年4月为黄荣久、刘艳、林文楷、谭宏清散文写的评论发宜昌作家网。</p><p><br></p><p> 宋朝茶楼一伙计,实名王兴红,又名厷一、何立,夷陵区的一名中学物里教师。是《元辰文苑》的热心品评者,曾在新浪博客开系列评论“夜读元辰”。是读寄身元辰文苑、元辰美篇微刊《夷陵评论》编发文章所作的评论。一个在深夜2到3钟发,一个在3至4点钟读写,凌晨5到6点发出,形成一种契合。他的评论投入不计得失,散发着满满的生命正能量,传递着赤诚的爱心、深沉的思考和非凡的感悟,热情而不虚飘,中肯而不偏颇,谦和而有锐见,自我在场而不固执一见,是典型的感悟式文学现场批评。没有理由不对这样的评论者致以敬意。</p><p><br></p><p>(2020年5月13日,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李建华常务副主席点名推荐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换届报告提供的基层评协活动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