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读书不觉已春生,一寸光阴一寸金。</p><p>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爱读书的人内心世界是丰盈的。</p> <p>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p><p>书香悠悠,培育芸芸众生</p><p>沐浴着悠悠的书香,沉浸在暖暖的静默</p><p>大家分享的读书的快乐</p><p>……</p> <p> 在《傅雷家书》一书中,令蓝伟霞老师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两句话。一是“学问第一,艺术第一 ,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也是我为此没有变过的原则。”表明傅雷永远把学问修养放在首位而作为老师不也应该如此吗?只有自己是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才能培养出有修养的学生。二是“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实际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给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傅雷希望儿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心意,我们老师这个行业有的时候做的远远比说的更重要。</p> <p> 徐淑颖老师分享的是魏书生的《我这样做老师》。书中写道: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总觉得《论语》《学记》等离我们今天的教育是那么近,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规律可循,所以我们只需稍稍去芜取精就能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原理再度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发现这些原理依然生命常青。</p> <p> 许燕老师分享的是《听陈红兵老师说客评课》,书中这样写道:课堂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即时性对话交流,语文课堂的本质就是语文课上师生之间关于语文的即时性对话交流,对话的核心意义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强调,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源于学生又适度高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激发学生有意义的思维。</p> <p> 汪嫄老师分享叶圣陶《我怎样当老师》:善是教师应具备的品格,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 善良,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对教师而言,善良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德行。善良中蕴含着宽容与大度,善良中蕴含着理解与尊重,善良中包含着仁爱与友善,善良中包涵慈悲为怀,善良是教师对待学生最基本的规范。教师德行中的善,表现在教师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 教师的善,不仅仅体现在言谈举止上,还在我们的眼神、我们的表情、我们的一点一滴中,学生是尚未成熟的人,是有待发展的人,是需要精神抚慰的人。</p> <p> 毛彩红老师分享的是魏书生老师的《我这样做老师》一书,他的“做一名快乐的老师”和“教书与育人并重”两章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魏书生老师说,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生活;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善于坚守快乐的阵地——不快乐多因自寻烦恼;立足长处,培养自信等都在思想上给了我深深的触动。魏书生对教师职业的迷恋,源于教师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的职业。带着这份朴素的情感,他放弃许多机会、经过多次申请,终于成为一名教师、一名终身教师,以至在担任众多的行政及兼职工作时都不曾离开三尺讲台。这一切,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教育家独有的魅力和风范,以一颗平常心快乐地生活、工作、学习着。是啊,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大事做不了,我们就从小事做起,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享受,少批判。因此,要想做一位快乐的教师,就要从自身修炼做起!</p> <p> 管丽君老师分享的是《我这样做老师》,从魏老师的教学方法篇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一定不能守着自己所谓的老经验,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精神,常学常新;不断变换花样和方式,促进学生高效学问。</p> <p> 童云娟老师交流《“一头老师”引发的思考 ——立做一位幸福的老师》交流:思想有多远,教育的脚步才能走得有多远!思想或许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有一点,否则真的与“野兽”无异!如果一个没有思想的老师,肯定是悲哀的,作为这个老师的学生,那更是悲哀的!一位老师对于社会而言,他的作用或许十分渺小。现实的生活的确有太多的杂乱纷扰,作为老师又怎能躲在学校里,对学生“讲一讲虚拟世界里所有的图景与知识”“隔离现实生活中常人的无奈与抱怨”呢?学校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孩子们最终将走上社会,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走上社会,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我力所能及,努力践行,立做一位幸福的老师,也努力希望孩子们不“任人宰割”,不做“兽行”,都能做一位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幸福的人!</p> <p> 钟金莲分享阅读感受: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 欣赏,而不是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p><p><br></p> <p> 项芸老师分享的是《我这样做老师》: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一个聪明的人,一定会以人为鉴,取长补短,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和伟大精神是我教育生涯的一盏明灯,让我收获了对教育的热爱,使我主动、积极得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并使我保持心态的平和,从容的享受工作的乐趣。</p> <p> 陈倩老师分享的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交流: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p><p>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p><p>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p><p>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p><p><br></p> <p> 钟婉莹老师分享的是于永正老师的《我这样教语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p> <p> 阅读是美妙的,分享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因为有阅读相伴而变得美妙,充满浪漫。让我们与书为伴,浸润更强的生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