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脱贫攻坚】不甘掉队的贫困户李忠红

清心

<p>  初夏的5月,正是人们插秧的好时光,葱秧、黄瓜秧、西红柿秧……承载了人们丰收的希望。早晨4点,天还没有透亮,黎城县程家山乡隆旺村的低保贫困户李忠红就起床了,同时起床的还有他76岁的母亲路俊兰,母子俩点火做点简单的早饭,李忠红就用电动三轮车载着母亲驶向村边的葱秧地,随后,李忠红在这块土地上与葱秧展开一场“搏斗”。</p> <p>  李忠红身体属于二级伤残,没事“站着”也不安稳,像在舞蹈,平日里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要刨葱秧,只能跪在地里,像在与葱秧进行一场“搏斗”,但这场“搏斗”的主角最终还是他的母亲,扎葱、打捆、装车……7点钟,已经忙活了半天的李忠红,载着满车的葱秧准时出现在县城的农贸市场,由于他的葱秧长的茁壮,市场上很是抢手。</p> <p>  这时的李忠红又像回到了20年前——头脑灵活、点子多,在致富的道路上遥遥领先。不过,也是20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在死亡线上走了一回,在奔赴小康的路上掉了队。</p><p> 李忠红永远不能忘记2000年6月10 日,年仅32岁的他在修树时,从大树上头朝下跌落在崖下的一块石头上,15米左右的落差使他的颈椎高度受挫,受挫的颈椎牵连他整个身体失去知觉,当时连医生都觉得没有救治的必要,是他的母亲坚持:“只要他留一口气,能陪我说说话,我愿伺候他一辈子。”接下来的治疗可想而知,有一种特效药需要从太原调配,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冷藏;他除了头脑清醒,全身瘫痪,是母亲和妹妹守在他的身边喂吃喂喝、端屎端尿、按摩康复……三年亲人的陪伴,三年无微不至的照顾,浑身退了几层皮的李忠红终于在双拐的支撑下又站了起来!从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变成一个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残疾人,从一个别人羡慕的能人变成一个负债累累的病人,李忠红心里的落差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每天李忠红拄着拐杖来到村中最“繁华的闹市”——小卖铺,坐在小卖铺门口,他拿着从别处找来的报纸,“一张报纸能看一天,消磨日子的时光真是难熬呀,熟人们还半开玩笑 ‘忠红每天真是好事呀!’但我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人是动物,要动动才舒服。”李忠红说。</p><p> 2004年,李忠红参加了县残联组织的电脑培训,由于身体原因,他不能熟练操作电脑,但他学会了在网上搜索一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自己的肌体进行有目的的锻练,慢慢地他觉得原来接不上的气好像变得畅通了,身体也逐渐有劲了。有一天,他告诉母亲,他想去试试耕地,母亲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他:“能行吗?”“试试吧!”最后,别人帮助他发动着几年未动的手扶拖拉机,他用最低挡的速度,慢慢地一天竟犁了三分地,这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p><p> 接下来的几年,县残联还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每次李忠红都积极参加,认真学习,他先后尝试了养牛、养羊、养鱼,但这些都不是他能独立承担了的事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在学习过程中,一位老师的话给了他新的思路:“身体残了但脑子没有残,用常人的方法做不到的,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换个方法。面子不重要,没面子才重要。”</p> <p>  “其实我还是个要面子的人!”李忠红说。程家山乡濒临浊漳河,家乡人多以种菜为主,2014年,李忠红又在自家的半亩地上打起主意。他先学着别人种豆角,但因土地贫瘠,他的豆角长的缺秧少苗,无奈,他只得早早收了架。那时,正是撒葱的好时节,邻居的老伯又是种葱的好把式,李忠红就向人家请教,如何施肥、如何播种、如何浇水……但那年的收成并不好,一亩地只产了千数斤葱。身体残疾,又没收入,李忠红被列入了贫困户的行列。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一家养殖场的鸡粪免费送人,李忠红就拉了两车撒在地里,不想第二年的葱生长的出奇的好,亩产达到了4000斤,驻村帮扶工作队又帮他争取扶贫资金,购买了新的手扶拖拉机,这使李忠红信心倍增。2016年他又承包了别人两亩地,种上了白菜、豆角、茄子,为了掌握新的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蔬菜种植培训班,手脚不利索,他就用手机录下老师讲解的内容,回家仔细揣摩。</p> <p>  “办法总比困难多,法子都是被逼出来的!”是李忠红挂在嘴边的话。别人浇地在渠边豁个口子就行,但是他身体不灵便,母亲年纪又大,控制不了水量,他就想办法把管子埋地里,在入水口安上阀门,浇地时扭扭开关就行。在市场买菜,捆绑、称重、装袋等好多活都需要左右邻居帮他完成,李忠红就主动帮助不会操作手机的摊主扫码,做到大家互利互惠。正由于李忠红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他已经走出贫困,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p> <p> (王建敏 冯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