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支付功能在极大方便百姓工作生活的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实施金融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频繁变换作案手段,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等渠道,编造“信用卡透支、身份信息泄露、涉及违法犯罪、银行账户安全、刷单交友投资”等虚假信息,甚至冒充公检法、税务、电信等部门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严重破坏了新密的平安和谐稳定。</p><p> 为了进一步增强市民朋友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识,提高防骗识骗能力,避免和减少财产损失。</p><p>2020年5月13日尖山司法所在长期法治宣传的基础上,联合尖山派出所包村民警、尖山驻村律师以及十二个行政村的专职民调员共同开展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专项宣传活动。</p><p><br></p> <p>(一)加强普法效果——尖山干部在行动</p><p>为了增加普法效果,提高普法力度。</p><p>尖山司法所在加强内部防范的同时集中宣传,组织尖山各村领导干部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专项宣传活动。</p><p>提醒领导干部们增强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的防诈骗知识宣传,警惕大家保护好家庭及个人信息。不可盲目听信、点击各类中奖、理财等内容的陌生电话、网络链接等,谨防上当受骗。</p><p>尖山司法所联合法律顾问对尖山各村领导干部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专项宣传活动</p> <p>(二)加强普法效果——尖山司法所在行动</p><p>为了提高村民的防诈骗意识,工作人员们深入各村向村民们发放《新密市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告全体市民书》并在各村村支部处粘贴防诈骗宣传页。</p> <p>活动中司法所所长邢丽娜结合实际案例向村民讲解。司法所工作人员也在所长的带领下和驻村律师积极向村民们发放宣传资料并解答有关法律咨询。</p> <p>(三)加强宣传效果——尖山派出所在行动</p><p>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尖山司法所联合尖山派出所,依托派出所在村民心中的威信,民警深入村庄实地宣传。</p> <p><br></p><p>(四)加强普法效果——法律顾问在行动</p><p>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的职能优势,在各个服务村开展防电信诈骗知识普及,主要是针对农民工、老年人、妇女进行普法宣传。</p> <p>(五)加强普法效果——人民调解在行动</p><p>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利用人民调解员在村庄威信,做好对本村居民的防诈骗知识普及。</p> <p>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法律服务的志愿者、民调员在各村粘贴防诈骗宣传页。</p> <p>案例解析</p><p>一、犯罪分子假冒公检法诈骗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p><p>案例分享:</p><p>粟某某报警称:今天下午接到顺丰快递电话+97992124079000称自己有违禁包裹,接着被人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借口其涉嫌洗黑钱犯罪需要配合为由,通过骗取报警人工商银行优盾密码和手机动态验证码骗取银行卡内12710余元。</p><p>温馨提示:</p><p>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公安机关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p> <p>二、冒充领导熟人诈骗</p><p>作案手段:</p><p>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并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p><p>案例分享:</p><p>许某在微信上收到其公司领导发来的一条信息,让其转给一个支付宝账号2万元,许某看到该微信头像和其公司领导的微信头像一模一样,就转了2万元。下午5时对方又向其要钱,许某再次转账4000元。第二天许某看到该人对其朋友圈点赞,打开对方微信后发现其不是公司老总。</p><p>温馨提示:</p><p>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p> <p>三、兼职刷单诈骗</p><p>作案手段:</p><p>犯罪分子许诺在各种网络平台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受害人在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回报,但是做更多的任务时,骗子就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就此消失。</p><p>案例分享:</p><p>李某报案称:今天早上QQ弹出来一个对话框问其有没有兴趣做兼职,是在淘宝上面购买东西,但是商家不发货,直接退款(刷单)。李某表示有兴趣后对方给他发来一个链接,让他在上面操作,要求他不要在淘宝上付款,而是发给一个二维码付款。第一次李某刷了119元,对方退还126元。后对方又发给一个新链接,李某付款480元。但这个钱对方没有退,对方告诉他这是个连环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才会退钱。后李某又支付1920元、5999元。付款后李某支付宝被锁,李某要求退款,对方称要把任务做完才会把钱退款,后又继续发送链接,李某又支付2486元、2486元、24100元等,共损失55625元。</p><p>温馨提示:</p><p>求职者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工作,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p> <p>四、投资返利诈骗</p><p>作案手段:</p><p>此类骗局通常标榜具有海外背景,从事的行业能赚取巨额利润,投资者将会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将会血本无归。</p><p>案例分享:</p><p>杨女士经朋友介绍知道了一个名为“新×天地”的投资理财项目。该项目声称在境外投资博彩业,利润丰厚,能保证每日准时返还3 .3%的高额利息。于是,杨女士添加了“项目客服”为好友,并提供了自己的姓名、手机、银行卡等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将1.1万元转入“客服”指定账户。接下来的两天里,杨女士每天都会准时收到一笔165元的返利,这让她确信这次投资很靠谱。然而就在第三天她准备追加投资时四:投资返利诈骗却发现当天的返利迟迟没有到账,她尝试联系“客服”,却发现已被对方拉黑。</p><p>温馨提示:</p><p>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了解,多咨询评估,做到深思熟虑,谨慎对待。特别要警惕网络上各类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p> <p>五:保健品购物诈骗</p><p>作案手段:</p><p>犯罪团伙假扮医疗机构的顾问、专家、教授等,以为老年人“问诊”为名夸大病情,再以会员登记、免费体验、国家补贴、中奖等噱头诱骗客户购买各类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基本上都粗制滥造,成本低廉却以高价出售。</p><p>案例分享:</p><p>70岁的刘先生到郑州市公安局金水路分局报案,称他被郑州一保健品公司的自称王晓的业务推销员所骗,被骗金额将近90万元。刘先生称,推销员说购买保健品满50万元之后,即可获得补助款104万元,但当他前前后后购买了巨额的保健品后,那个从未谋面的推销员就突然消失,再也联系不上了。</p><p>温馨提示:</p><p>要经常给家中老人说一些老人被诈骗的例子,让他们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销,一旦发现受骗要立即报警。</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再次提醒!</b></p><p>防范通讯网络诈骗务必谨记以下“四要四不六一律”:</p><p>“四要”是指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确认;手机和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QQ、微信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提高账户安全等级;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p><p>“四不”是指不要连接陌生WIFI;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不要将支付密码与账号登录密码设为同一个;不要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号等“四大件”个人身份信息保存在手机里。</p><p>“六一律”是指接到陌生人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了”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某某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挂掉;所有短信,凡是让点击链接的、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一律删掉;微信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如果是熟人、朋友发来的,必须先电话核实。</p><p>公安机关还提醒,遭遇通讯网络诈骗时,应及时向就近派出所警察提供诈骗犯罪分子的电话号码、银行卡账号、QQ号、微信号等,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和紧急止付等工作。</p><p>发生手机被盗时,及时通知家人朋友防止受骗、及时挂失补电话卡、及时解除支付宝微信绑定、及时通知银行冻结账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