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稠门传天下,江西山后有文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色古香古村落,千年传承李姓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代名人齐聚集,稠门儿女守山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今经济得发展,农家生活奔小康</b></p> 走进稠门 <h3> 每一次路过稠门,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敬意,因为他是红色老区。但当正式踏进村里的那一刻起,会产生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震撼,一种被他古老的建筑风格所憾到,走进村里就好像玩捉迷藏一样,路与道之间都相通,走着走着就有点找不到北一样,虽然我叫不上叫啥“明堂“(道坛),但都会欣赏到古人的智慧,现如今时过境迁,有的道坛已是摇摇欲坠,但风雨中的身姿依然挺拔,只是建议要早点进行俢僐,免得到时候倒塌了后悔也来不及。</h3><h3> 稠门村房屋整体结构属密集型,房屋之间的距离都挨得很近,村里的弄堂只有双轮车可通过,但这也一点不影响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早已习惯了这种安逸。村子四周都俢有水渠,这也是稠门人的智慧所在,以前没有自来水,洗菜洗衣服全靠它了。村子建了几所现代化的公厕,走进公厕里没有一点气味,干净的就象家里一样,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人说一个地方的公厕里干不干净,就可以反映出一个村的文明程度。</h3><h3> 再看看稠门周围的山势,可说是群山连绵一望无边,而稠门村恰好处在南北山脉的峡谷处一块平地之上,古人选地方还真的有讲究,这么藏风的地方都能够给他们找到。居高临下的稠门岭更是威风凛凛,当年歼灭陈祖康部的战役就在在打响。村后的山一点点升高,当起了坚强的后盾,怪不得人们都说稠门人的后台够硬。一条公里弯弯曲曲的穿村而过,把大源人民和外界连通,承载着大源人民的日常的出行。</h3> 稠门村概况 <h3><font color="#010101"> 稠门村,位于大源镇西北3.3公里。全村建有五个主要大门(其中有庆善门、落善坊、三洞桥等),因门多,故称稠门。面积12.1平方公里,约1496户3560人,多李姓。相传,约在唐朝建村。据《稠门李氏宗谱》载,五代后梁龙德间(921—923)象山李奋迁此。坐落在越王山的南坡。海拔420米。村依山边块状聚落,呈“凸”字形分布。解放初为管理方便分成4个行政村,属稠门乡;1956年属新化乡;1958年属新化管理区;1961年属新化公社;1984年属新化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属大源镇。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稠门一、稠门二、稠门三、稠门四、金西塘五个行政村合并成稠门村,属大源镇。革命老区村。中共处属特委和缙云县委机关旧址——江西山后,就是稠门村的一个自然村。</font></h3> 稠门李氏 <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据民国31年(1942)〈稠门李氏宗谱》载称,本支李氏系李唐宗室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后,先后传位于李世民、李治、李旦,李旦即睿宗。睿宗生六子,长子李宪(成器)先封宋王,按封建帝王继承原则,李宪当立为太子。但因第三子李隆基平韦氏之乱有大功,且才具非常,结果被立为太子,嗣位后为唐玄宗;李宪改封为宁王,死后谥为让皇帝。至僖宗朝,黄巢造反,僖宗避乱四川;宁王嗣孙宗国渡江,避乱于杭之钱塘,不久又迁居婺州。宗国生二子:长自隆,留居婺州;次自复,徙四明之象山。自复生三子:李高、李昂、李瑞。李高之子李奋迁居缙云稠门。李奋生于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卒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其迁缙时间当在五代中期,即后唐、后晋时,迁居原因显系避乱或生活所逼。</span><br></h3> 文六公祠 <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李世民第三十二世孙李橩字文立,俗称新祠堂太公。公祠始建于淸雍正辛亥公元1731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壬申开始重修扩建,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全工。占地面积2,2亩132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观天马峻岳,后依楼塘碧波,祠高三丈,上中下三厅,两廊雕梁画栋,无木不雕刻无件不画彩,模仿甘肃陇西堂建筑。柱大直径六十公分,柱头贴马腿上雕三国名将,龙头,狮子,鹿群,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曾经一度为革命动员场所,政府的粮仓综合厂等。</span><br></h3> 稠门十景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越山古庙(越王庙)</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山晋唐初,庙棲吴越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杉自汉栽,鹿马疑钱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箭波涛平,多方士庶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阴云常四布,万代留烟享。</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稠岭驻云(驻云堂)</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道越峰高,谁知稠岭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足根云影移,耳畔雷声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幽谷古来关,东南今作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凌霄应弗远,渐从此间进。</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弯岩耸峙(刀湾岩)</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灵何手段,擘出一岩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样圆初缺,弓形半未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高身转侧,入险步仍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此头曾点,嶙峋化不顽。</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佛凝妆(石佛尖)</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识何年来,居然成佛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由川岳灵,偏唤沙门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暮覆慈云,夏馀施法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出一天花,任人多采取。</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珠墩积翠(墩头背)</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武昆明远,何来一颗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骊曾得未,合浦已还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象比星连斗,光同月点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圞村内湧,环拱画成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阁亭波(水阁塘)</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池还非沼,上下两三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鱼鳖聊供祭,儿童好泛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濯缨歌可采,漱石语毋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信渊源远,流传百世芳。</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尖险寨(青尖寨)</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羊难免劫,险寨作峰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为秦时避,人还汉代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桑麻非外务,松菊此中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惜桃源里,桃花逐水流。</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岩人像(白岩禾)</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出烟销际,分明认白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具瞻昭赫赫,高仰陟巉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老供垂拜,潮音早脱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年苔藓积,宛尔着青衫。</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马献瑞(面前山)</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匹马自西来,天闲符地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空伯乐群,今作稠峰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出定呈图,凤韬还献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合应无疆,遥遥卜炽昌。</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井回澜(天井潭)</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孰把狂澜挽,天然一井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逢源归万派,不浚自千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续科无竭,潆洄势莫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流如可作,对月举杯斟。</p> 爱心满满的稠门人 <h3>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仅牵动着党和政府,更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心。2月1日晚上,大源镇红色古村落稠门村的17名村民商量着,写了一份《红色古村稠门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爱心行动倡议书》,并发在了稠门“两学一做”党员之家、稠门一家亲、稠门父老乡亲群等微信群。倡议书发出没多久,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有84名村民自发捐款,筹集了17600元,为奋战在大源镇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士们送上了温暖和爱心<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参。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爱心行动的村民中有党员,有群众,有上海、广东、江苏、杭州等外地返乡过年的“留观”乡亲,也有平时就在县城和村里的生活的群众,看到有渠道为家乡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span></h3> 慈孝稠门 每年的九九重阳,缙云县大源镇稠门村的年轻人自发筹资,100多位村民义务劳动,用了两天时间蒸炊了2800来斤馒头,并组织分发给村里500余位老人手中,让老年人感受到重阳节特别的温馨和爱意。据悉,这是该村在重阳节连续三年为老人蒸馒头送温暖了。<br> 稠门村有千年历史,至今比较完整保留着的古村落建筑群。今年做馒头、蒸馒头就在古村落里的四个四合院中进行。<br> 稠门村是南乡馒头的发源地之一,其制作的米酵馒头是由纯粮食发酵制作的一种面食,以前只有过年和娶妻时才做米酵馒头。近年来,随着传承文化的复兴,南乡米酵馒头成了缙云的一大非遗项目。<br> 米酵馒头的加工方法非常独特,先用大米煮成稀饭、降温后拌入米粬,保持一定的常温等待米粥发酵成酵水,这个发酵水就是南乡馒头的美味关键。然后将面粉加上发酵水揉和成面团,放在面缸里发酵过夜,一般是头天晚上揉面,第二天上午面团就发酵成功了。再拌入面粉揉和渗透后,经保温发酵再成型蒸熟。这样的馒头香气扑鼻,手感柔软,发度均匀,耐储藏不易变质。如果放入冰箱经冷藏,取出蒸熟后新鲜如初。<br><br> 名人荟萃话稠门 <h3> 稠门李姓子孙自古勤劳聪明、团结和睦,祖辈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大部分是采用江南传统四合院的格式进行建造,其中规模较大、结构完整的四合院在稠门村30多处,李文采古居,李培荫古居,李文辉古居,李言古居,原前宅的“石子明堂”在元朝就已建成,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其天井(明堂,也称“道坛”)用几万颗大小均匀的鹅卵石相嵌而成,据传当初这些这些石子用米斤对斤换来的,可见有多珍贵,其面积之大,图案之精美,有的图案用的石子经盐卤冰浸泡后,一到大天晴图案的轮廓变清晰的展现出来,可谓是江南一绝。</h3> 决战稠门岭 1949年1月20日,陈祖康召集自卫队、联防队约400余人,大摇大摆从县城出发,来到双溪口乡公所集结。1月21日清晨,陈祖康亲自带领队伍从双溪口出发,经过东里后山向稠门岭头行进,试图进入稠门清剿我党游击队。<br> 我党组织得到陈祖康带队前来清剿游击队的情报,并探知了其行径路线。正在越王山的中共处属特委书记傅振军同志立即带领警卫大队赶到稠门岭头,占领有利地形,准备阻击。同时迅速通知双溪、维新、普化三个乡武装民兵前来参战。并命令维新乡民兵中队长江设贵带领200多名民兵埋伏在马乌桥、陈村一带,准备截断敌人退路。<br> 我游击队主力部队和各村武装民兵1000余人,在傅振军同志指挥下,在稠门岭各个山头埋伏等待。待敌人一靠近,我军一齐开枪射击,敌人始料未及,顿时崩溃仓皇乱逃,敌人机枪手当场被击毙,舒洪伪区长杨秀左脚被击伤。我军杀声震天,吓得伪县长陈祖康丢弃高头大马不骑,混夹在士兵中间顾自逃命。<br> 按照原来傅振军同志的作战部署,本来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并有可能连同伪县长陈祖康一举消灭。但由于叛徒潜国祥、俞XX向江设贵传达了假命令,贻误了战机。敌人在当地熟悉地形的自卫队员带领下,绕过我军的防线,避开伏击点逃回县城。<br> 稠门岭阻击战,打死敌人3人,打伤敌人10余人,俘虏敌人2人,缴获步枪10支,手枪1支。我军无人员伤亡。<br> 伪县长陈祖康在这次稠门岭战斗中,亲身体会到了我党游击队的厉害,心灰意冷,不久就借故辞去缙云县长职务,灰灰溜卷逃离了缙云。<br> 红色革命圣地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山后处属特委</b>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自1940年夏天开始,这里就是中共缙云县工委,县委的机关驻地,1944年春中共处属特委机关从丽水迁移到缙云,这里又是特委机关的主要驻地,也是处属与浙东联系的主要联络站。各县委负责人到特委请示工作,汇报情况,也大多在这里进行。李文辉,1942年任中共缙云第一届县委第二任书记,地点岗西山后,系稠门本村人氏。</h3><h3> 1940年5月,时任中共缙云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林艺圃在此建立秘密机关,主要用于机关办公、干部隐蔽和上下级、毗邻地区党组织的通讯联络。而后至解放,该址既是中共缙云县委的主要机关驻地,又是中共处属特委的主要机关驻地以及处属与浙东两地党员领导人的联络站。</h3> <h3><font color="#010101"> 缙云是浙西南革命斗争时期的重要区域,有着悠久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长久的革命斗争中,缙云革命先烈同广大浙西南革命先驱一起,共同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中共处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让大家重温了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提供了有效载体,为缙云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绿色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为研究提炼“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提供更多的缙云元素,鼓舞起砥砺“丽水之干”,奋力担当全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排头兵的高昂士气,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汇聚更多的精神力量。</font></h3> <p> 离开稠门时已是黄昏,点点灯光把这个革命老区点亮,走到稠门岭回头张望,村庄已是灯火通明,在灯光下的稠门老村,到处弥漫着家的味道。说实话这个村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传唱,这个村还有太多的内涵不曾了解,回忆过去的岁月,革命老前辈们在浴血奋战,是何等的艰苦,再看看现今的生活,人们不愁吃不愁穿,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得好好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p><p> 稠门红色的故事还在代代相传,老街上的乡愁也在人们脑海里挥之不去,四合院的浓郁的南乡馒头香味很值得怀念,那靠在门前晒太阳的慈眉善目的老者的微笑,总是让人记忆犹新。多少次在睡梦中梦到稠门,清楚的记得那文化礼堂里的演出的乡村春晚,不曾忘记的是重阳老人节的活动,那英姿飒爽的女民兵的风采让人为之动容,没有忘记在抗洪抢险中的村干部们的身影,也没有忘记在抗疫期间感人的故事。总之,稠门是一部史书,要慢慢的才能品出其味,稠门是一块玉,到处有着不一样的发光点,稠门是一朵花,一年四季都在开放,稠门更是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南乡的大地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