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拍摄Ji(记,季)

石老师

<h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br>“春来谁作韶华主, 总领群芳是牡丹。”<br>“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br>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感慨“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牡丹受欢迎的程度。<br>     从古至今,人们喜欢牡丹花,不仅因为她高贵艳丽,还因为牡丹花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荣昌盛的象征,每到开花时节,牡丹花那雍容华贵、娇俏艳丽的身姿,带给人们许多的幸福和欢乐。</h3> <h3>  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前后赏芍药”之说。我今年的牡丹花拍摄始于4月14日止于4 月27日,先后六次专题拍摄。本篇分别纪录,给自己留个纪念与大家共享。</h3> <h3>  4月14日(第一次)午后我在回龙园惊喜地发现牡丹花开了,喜出望外收入镜中。拍摄之中听游人对话“这些都是芍药花”,把我搞糊涂了。随后我就把图片发到朋友圈里并发起了讨论:“什么花?——是牡丹还是芍药?”</h3> <h3> 大家的讨论还挺热闹,共有40条留言。分别从枝干,叶子,花型和开花时间讲了牡丹与芍药的区别,我受益匪浅!由此开启了我对牡丹花的观察与拍摄。</h3> <h3>  回龙园的牡丹花开了,颐和园的应该也没问题了,能拍颐和园的牡丹一直是我的愿望,4月16日(第二次)一个雨后清晨乘坐了近3个小时的公交车(堵车),愿望得以实现。</h3> <h3>  在此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把一个物体拍出十张不同的照片是突破摄影瓶颈的一种训练 ,因此借机会练习一下,我变化角度、焦距做到了。高兴!</h3> <h3>  雨后的颐和园牡丹用一位游人的话形容:“还没开就败了”,不怎么美观。尽管如此,能拍到颐和园的牡丹我还是相当地兴奋。</h3> <h3>  景山公园牡丹种植历史悠久。早在金代时,这里就被辟为御苑,开始大面积种植牡丹。清乾隆年间,皇亲国戚年年都要来景山踏青赏牡丹。如今,景山公园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牡丹观赏园。今年园中的牡丹达五百多个品种、两万余株,涵盖了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包括皇家御苑传统的牡丹名品,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菏泽牡丹,国内珍贵品种西北紫斑牡丹,进口品种牡丹,以及自育品种桃红增艳、云锦霞裳、叶里藏珠,等等。其中,古斑同春、乌龙捧盛等牡丹已逾百岁,花色渐变的“迎日红”、一朵双色的“二乔”等名优品种长势优于往年,令人目不暇接,为之惊艳、沉醉。</h3> <h3>  今年第一次拍摄景山公园的牡丹是4月17日(第三次),从18.6公里外赶往拍摄地,早7:35就到达了。拍摄主题是把古建筑与牡丹结合起来,表现特有的景山公园牡丹花的美。</h3> <h3>  红墙下的牡丹和特写是不可以没有的。</h3> <h3>  发现了黄子万老师发在朋友圈里的这张照片很是喜欢,还有感觉第一次的花与景的结合有不够到位的地方,因此就有了4月20日(第四次)景山公园第二次的追片与补片拍摄。</h3> <h3>  与黄子万老师沟通只知道他是站在台阶上俯拍的,第二次拍摄没有找到老师的拍摄机位。随后我便在朋友圈发了第二次拍的这组牡丹花。黄子万老师看到后感兴趣这张白牡丹,我俩继续沟通,就有了景山公园的第三次拍摄。</h3> <h3>  第三次景山公园拍摄是4月24日(第五次),主要任务是继续追片和补片。</h3> <h3>  发现了双色牡丹。</h3> <h3>  前两次的荷包牡丹拍摄的一直不满意,这次的背景干净了。</h3> <h3> 在朋友王先生的引荐下认识了赵老师,跟着他的“摄影眼”练习拍摄多曝。</h3> <h3>  第一次练习拍摄国画风格(小清新)的牡丹。按黄俊卿老师教授的要领是加曝光补偿,减对比度和饱和度直接在相机上调,我与其他人的机器不同,我就直接增加了曝光补偿。</h3> <h3>  这次按黄子万老师的图示终于找到了他的机位。与老师拍摄的依然有距离。感觉老师的广角镜头更大些。</h3> <h3> 第四次景山公园拍牡丹主要目的是拍一直都在想拍的绿牡丹和晚开的黄牡丹,时间是4月27日(第六次) 。绿牡丹的花期较晚,前三次不是没开就是位置不好,希望此次能够如愿。</h3> <h3>  早开的花瓣已经纷纷掉落了,可心的绿牡丹还是没有绽放。</h3> <h3>  着急的芍药开放了,我要拍的绿牡丹在哪儿呢?明年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拍出自己想要的牡丹。<br>  六次牡丹花的观察、拍摄,让我终于搞清楚了牡丹与芍药的区别。当一次朋友推介我去拍黄色的芍药时,我一眼就分辨出了它是牡丹,并得到了在场的园林工作人员的认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