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造型独特的古民居——石室学畔九房厅围屋民居群,位于长泰县陈巷镇石室村社中,整个古民居群建造呈现“合”字形造型,建筑造型甚是独特。据长泰政协《村落集锦》记载,“九房厅”(杨氏先祖有九房头,于乾隆后期,约1730年建成了围垅“九房厅”)门口有一大一小风水池。据《石室杨氏族谱》记载:石室开基祖公良、公会兄弟,于明代中期迁入,传至22世敦朴生一子宽睦,宽睦娶妻张氏,夫妻一生善经营,家境隆丰,财丁俱发。宽睦公生:浦、渊、耽、衷、沃、习、缉、栾、封九子。于清代中期建"德馨堂",俗称"九房厅"。</h3> <p>5月10日跟随闽师大段教授阿山,漳州钱币文史专家南风,闽师大郑博士美女娟子,段医生以及从厦门赶来的厦门大学古建筑专家戴教授夫妇一行,在长泰政协文史委林河山主任盛情安排下,前往石室村与古农花仙谷,得到石室村领导、老队长还有两位年轻帅气的老师与花仙谷姜总等大力支持,并热情提供资料,建筑常识得到戴教授多方指点,非常感谢!</p> <h3>石室村位于陈巷镇西部,东邻长岭山,西依龙津溪,南连雪美村,北同古农村为邻,距县城7公里。该村历史文化悠久,杨氏宗祠——世德堂建于明代成化年间,2004年8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房派围屋建筑群三四落,空中俯瞰颇为壮观。该村主要以杨氏为主,历史上有文武举人等28人,人口 3236人。</h3> <h3>在众多闽南古民居中,其造型大多为方形或圆形,而像九房厅古民居群这样以半包围结构的“合”字造型的围屋,也有说“同”字造型围屋,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南风航拍摄影)</h3> <h3>南风 航拍图</h3> <h3>整座建筑坐西向东,单檐硬山式屋顶,石、砖、木结构。该古民居群东西朝向,正前方朝向厦漳平原上的最高峰——吴田山,建于清代中期,整体由祖厝与民居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br></h3> <h3>七星池,队长介绍池里有七块形状各异的石头,称此池为七星池。</h3> <p>古井,围楼里尚有多个保留完好的古井。</p> <h3>对于现代的城市套房,一般也就两个厅:客厅和餐厅。但这栋民宅有9个厅,每个厅的面积还非常大,比一些城市套房的两个厅的面积总和还大。不仅如此,这栋民宅还有10个天井,十八埕,共有111间,占地一万平方米。</h3> <h3>阿山摄</h3> <h3>长泰帅老师摄</h3> <h3>房子虽老,但是非常干净整洁。里面只有几户老人家还住在围楼里。</h3> <h3>住在围屋里的阿婆很热情的邀请我到她们家喝茶。</h3> <h3>窗前盛开的花朵</h3> <h3>干净整洁的大埕</h3> <p>厦门大学古建筑专家戴教授认为,闽南人少有此类围垅屋,原来认为只在客家保有。所以,长泰石室的九房厅很有特点,值得珍惜。—阿山</p> <h3>谢谢阿婆的热情,特意开门让我到她家的楼顶拍了几张照片。</h3> <p>主房里房樑上精致的木雕吸引人眼球。</p> <h3>貽庆堂围屋建筑群</h3> <h3>民国风建筑楼</h3> <h3>馨远堂围屋建筑群</h3> <h3>残缺的户对,可惜了,右边留下了一只小狮子,左边留下了一粒球。</h3> <p>花开富贵</p> <h3>八抓鱼代表着全家世代吉祥兴旺</h3> <p>河蟹(和谐)社会都是海鲜啊,要是我就想着世代有海鲜吃😏</p> <h3>住在祖屋里的老奶奶,看到这么多人来很开心。</h3> <h3>老房子里的老爷爷</h3> <h3>压水机</h3> <p>在长泰县城罗候山脚龙津江畔,有座坐西向东、典型四合式围墙的古建筑——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时,杨海的后裔杨复一 </p><p>在原址扩建为杨氏宗祠。宗祠的围墙大门阴刻有 一副对联:</p><p>“武胜家声远,弘农世泽长”,</p><p>横批“清白传家”,</p><p>反映了杨氏优秀的家史、家风,应世代弘扬传承。这不仅是传递正能量,也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长泰杨氏宗祠于2005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杨海的后裔枝繁叶茂,分布于闽南广东台湾等地,有的已成为当地的望族。 </p> <p>南唐长泰开县元勋—杨海。据民国版《长泰县志》记载:“下杨(后庵、坂 前)始祖海,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迁来。”杨海系朝廷赐封的武胜场(长泰县前身)大使,亦为下杨开基始祖。杨海为政期间,率领百姓开荒造林,兴修水利,设置圩集,减免赋役,发展生产,为武胜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随着武胜场人口 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至南唐保大十三年(955 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随后,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从实际县情出发,以长泰距离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途遥为苦,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南唐朝廷,于是长泰县始隶于漳州,舍远就近,长泰百姓叫好称便。因长泰县城距漳州州治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仅有三十多里,水路、陆路 </p><p>交通便捷,政令畅通,百废俱兴,长泰县呈现出一 派安定祥和,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杨海为开县元勋,忠于职守,关心百姓疾苦,为长泰的成立、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深受百姓爱戴,故历代百姓皆尊称其为“武胜公”。</p> <p>为纪念杨海的功德,明代中叶,第十二代孙杨复一将杨海原居住的简陋平居扩建为瞻依堂,即如今的杨海纪念堂。</p><p>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武胜场升格为县,取名长泰。因距泉州三百余里,官役期会旅途困顿,钱粮征输,途遥艰苦,因匪徒截劫,人财两亏,杨海从实际县情出发,向泉守林金吾提出申请,奏准朝廷,长泰改隶漳州。舍远就近,长泰百姓叫好称便。长泰县自划归漳州府管辖后,因县城距漳州仅有二十多公里,交通便捷,政令畅通,加之杨海执政为民,爱憎分明,体贴民情,长泰县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再之,杨海的随从官员大都从河南一带过来,操一口纯正的中古音,在长泰城区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乃至今天,长泰城区方言仍然保持较为完整的中古音韵音。</p><p>杨海生是河南人,死为长泰魂,鞠躬尽瘁,功德感人,长泰杨氏宗族 、海峡两岸同宗同根,均为其建庙塑像朝圣,杨海文化已成涉台文化一部分。</p><p>杨海纪念堂久经沧桑,古韵尚存,2005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杨海与后庵大祖</p><p>开县元勋杨讳海,字泽知,系杨霞公二十世商孙。据史科记载,十五世祖杨温秀,讳永,字元杰,原河南光州固始县人。</p><p>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p><p>随陈元光将军南下广东福建征寇,寇平, 陈元光将军屯宁漳州海潘一带成为人间开浦大功臣, 民称开漳圣王,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屯守全酒,迁居漳州桥门亭(姜园亭)成力杨氏开漳肇基始租。传五子,十六世祖讳醒,字宗醇(组秀公之第五子)唐授府兵队正。十七世祖杨景顺字振英、传二子。 十八世祖杨良琼(景顺次子) .十九世祖杨团武(良琼之</p><p>子)传三子。二十世祖杨讳海,字泽卿(国武次子),</p><p>因先祖们从陈元光将军开漳有功,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朝廷诰封杨海为武胜大使。迁居后庵,繁衍世系,即为后庵杨氏肇基始祖。</p><p>武胜大使杨海上任后,勤政为民,率百姓辟荒</p><p>山,垦田园,修水利,设圩市,发展生产。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深得百姓拥戴,故民称”武胜公"。据《漳州府志》记教,武胜场前置武德场改为武胜,又改为武安。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5年)升为县,改名长泰县杨海即力开县元勋。邑原任武胜大使杨海等以县去泉三百余里,期会证输不便,乞舍远就近改隶漳州。(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 年割隶于漳州)。</p><p>”杨海十三世孙杨坡(字复一)。为纪念始祖杨海,</p><p>在其故居地于明代(公元1409至1423年间兴建</p><p>像依堂”。当地人称后局大相长泰杨氏宗福1后庵</p><p>镇城关建设北路,坐西朝东,大祖)座落在现武安镇古00平万米由门厅天井、网惠、正堂湖</p><p>面阔三间,成正堂硬山顶、抬梁穿斗式大构关</p><p>进深三间,用材硕大,且少有花板 诚格整体风</p><p>一九九六格致为压重朴素,保留了明代建筑特征。</p> <p>以上文字资料转载自百度</p><p>摄影 青青</p> <h3>两年后再次前往花仙谷,变化好多,太美了。<br></h3> <h3>感谢林主任拍的花仙谷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