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性人物。郑板桥一生擅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等,著有《郑板桥全集》。
郑板桥一生时运不佳。刚出生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去世,少时随父至真州读书,八、九岁就能作文联对,十六岁从师学习填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江村设塾教书。父亲去世后,因生活困苦,至扬州卖画为生。雍正十年(1732年),40岁的郑板桥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殿试中进士,时年44岁。乾隆七年(1742年),50岁的郑板桥上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百姓安居乐业。后调任潍县知县,范、潍二县为官十二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郑板桥均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也洞察了官场之黑暗,理想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乾隆十八年(1753年),61岁的郑板桥去官卖画,往来于扬州、兴化,游杭州、过钱塘,至会稽、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这一时期,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70岁的郑板桥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于江苏兴化,享年七十三岁。郑板桥一生流离颠沛,不向恶势力低头,如磐石般坚强、清竹般劲挺、兰花般高洁。
一、为诗为画为人
郑板桥书画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隶书的形态,分汉隶和八分)杂入篆、楷、行、草的字形,且变化穷极,自称“六分半书”, 世人称“板桥体”。他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不拘泥古法,不全盘照搬,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我国书法历史的先河,《行书曹操诗》轴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
郑板桥也是文学家和诗人。《竹石》是他创作的一首七言咏竹诗,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之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人格化地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根深深扎在破裂岩石之中的情景,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这首诗借物喻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品格和情操。
郑板桥为官清正,50岁任山东范县知县。为官期间,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他还大兴水利,修建水池,招收饥民作业。当年入秋又歉收,郑板桥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正如史书记载“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郑板桥“开仓赈贷”、“捐廉代轮”,势必引起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乾隆十七年(1752年),61岁的郑去官卖画为生,他作画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二、唯美唯石唯情
在中国古代,从皇室贵胄,到文人士大夫,好石者颇多。宋徽宗赵佶爱石,遗有“宣和六十五石”;南唐后主李煜“不爱美女爱石头”,遗有两方研山名石;柳宗元以石抒情,作《钴姆潭西小丘记》描写奇石修竹;郑板桥爱石,其画石竹不分,“一峰石六竿竹”。
郑板桥在送给弟子朱青雷的一幅石画题文:“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 。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在郑板桥看来,说米元章论石,不如说是以石法论文人之气节,而东坡的“石文而丑”更胜一筹,他善于从“陋劣”中发现“至好”,从“千态万状”中发现石之真美。从审美上说,郑板桥的“陋劣中有至好也”、“丑而雄,丑而秀” ,正是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哲学思想的写照,就比如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他的长相、外形就显得不重要了。玩石赏石也一样,别看它形态丑陋,它的品质、精神、气韵最重要,这就是郑板桥的“丑石观”。他画石善画丑石,善画瘦骨嶙峋的石头,认为石丑而“雄”、而“秀”,方为佳品。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佳处。如何理解“丑”呢?郑板桥说,“一块元气结而石成”,成为一块怪石,看似凹凸不平,蛮横险怪,绝对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这样的石头,往往更耐人寻味,让人产生遐想,令人百看不厌。因为丑是表象,那粗犷的石表,那剥蚀磨砺的锋刃,是沧桑岁月、去伪存真的凸显,是美的留存,是美的本质,这才是郑板桥“丑石观”的意义所在。正如他的题石诗“老骨苍寒起厚坤,巍然直拟泰山尊”、“冲天塞地横中立,莽莽苍苍气深郁”、“气骨森严色古苍,俨如公辅立朝堂”。老骨苍石,凛然之气直冲霄汉。
当然,郑板桥的“画石题文”是专论画石的,是他的画石理论,画石艺术之谈,还不能完全理解为对奇石的欣赏评价,毕竟绘画艺术和赏石鉴赏是有区别的。简言之,选什么样的石头入画,取决于绘画艺术的需要;赏什么样的石头,取决于赏玩者的个人喜好,二者性质不同,审美要求也不尽完全不同。
郑板桥以石头为题材的绘画和诗咏较多,当然也包括他的绘画题文。从这些石画、石诗和画题中,不难看出他的爱石情结,从中也可洞察他的人生追求和人格魅力。天下可画之物很多,郑板桥为什么专擅于画兰、画竹、画石呢?因为他钟爱兰、竹、石,钟爱它们的精神和风骨。
国人形容朋友交谊深厚叫“石交”,因为石包含永恒不变的意思。郑板桥画石赠友人,有题云:“今日画石三幅,一幅寄胶州高凤翰西园氏,一幅寄燕京图清格牧山氏,一幅寄江南李鱓复堂氏。三人者,予石友也。昔人谓石可转,而心不可转。试问画中之石,尚不转乎?千里寄画,吾之心与石俱往矣。”这和唐代诗人白居易、卢仝以石赠友,友情如石坚久一样,郑板桥以“石画”赠友,同样友情与石长存。
三、谓奇谓怪谓真
郑板桥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郑板桥注重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创造了师承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他的《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片叶子都有不同的表情。在构图上,他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恰到好处,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以怪出名。他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颜”,而是大大方方地去卖。他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并附小诗曰:“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咋一看俗不可耐,可转而又思,便觉俗得格外可爱,只因他的开朗与率真。
郑板桥为人正直,画石尤为独特。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虽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题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顿时将石头与人品融合在一起,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郑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处境和真情实感,使人感到此处画石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画作主题的深刻意蕴。
郑板桥每画必题诗题必至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无限拓展了画作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针砭时弊、关注现实生活。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常蹊径中也。”我国现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评价郑板桥是:“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百年前旧板桥。”(启功《论书绝句》) </h3><h3>
作者简介:
王沛,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介入赏石文化近30年,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高级价格评估师,国内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发表赏石理论文章200篇,发表赏石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等120篇(部)。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