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生命对每个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然而在地震来临之时,有多少人慌乱迷茫中丧失生命。幼儿园是人口相对集中,最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因此,更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意识。让幼儿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让每位幼儿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防范于未然。</p> <p>1.什么叫地震?</p><p>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p><p>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p><p>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p> <p>1.是跑是躲不要犹豫</p><p>一次地震,从人们感觉震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通常有十几秒钟的时间间隔。经验告诉我们:震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的好办法,这处办法尤其适合处在楼房内或人多场所的人。如果你住在平房,迅速跑到室外避震也是可取的。但是,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遇。</p><p>2.采取正确的姿势</p><p>躲避地震时要尽量降低身体的重心;蹲下或会下时,要尽量蜷曲身体;趴下时要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条件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入口、鼻,条件允许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p><p>3.寻找安全的地方</p><p>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远离建筑物空地。在室内,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比如:楼房中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家中牢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内承重墙角;教室的讲台、书桌下;商场书店的结实柜台、室内立柱附近;影剧院的排椅下;工厂车间内的机床、大型设备附近等。</p> <p>幼儿观看视频,学习防震减灾知识。</p> <p>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了初步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幼儿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安全自救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