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五十年的情谊

留下一点美好

<p>这张照片,是我和师兄(左手高个是师兄)2016年完成了从浙江宁波京杭大运河浙东段起点,沿着大运河一路骑行了八百四十多公里至扬州段这一精华线路后,返回西安时,在玉祥门分手时的留影。</p><p>此生,我由一个知青变为了一名三线军工厂工人后,便与三位师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四个人,均是在1971年分别从农村知青招工进厂的,而且进厂一个月后,就一起被送到了天津的相关工厂实习。这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吃住在一起,干活在一起,娱乐在一起。而且,我们都分在了天津离合器厂的热处理车间培训。尽管回厂后,三位师兄都相继凭本事调出了热处理,但是我们依然保持着很亲密的同事与朋友关系。近些年,因厂子扩建,有两位师兄搬到了十几公里外的南郊新厂区,但我们还保持着亲近的来往。我们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了几十年,直至退休。掐指一算,竟已是四十九年的深厚交往。这三位师兄都是一米八以上的高个,大师兄最年长,学历也最高,并且一直干到了公司的中层领导干部。其他两位师兄,也各是他们那个领域的重要人物。而今天,我着重想说的,正是上图中的这位师兄,他姓张。也是在今天,我们俩又一起骑行穿越了鲸鱼沟。在穿越之前,师兄很诚恳地提出一定要陪我去一趟同在鲸鱼沟景区附近的墓地为我的父母扫墓。</p><p><br></p> <p>这是我们昨天骑行了三十公里后,到达的鲸鱼沟水库景区,我们准备沿水库左边进鲸鱼沟景区,并从鲸鱼沟里穿越至远处的白鹿塬顶。鲸鱼沟高桥墓地也在水库右边的白鹿塬上。照片里水库对面右手边的那些绿柳丛中,正是父母的安息之处。墓园因疫情一直关闭着,今天很幸运,恰遇到墓园重新开放。所以我决定先去扫墓,然后再完成穿越。</p> <p>我在父母墓前献花和行礼。</p><p><br></p> <p>师兄在我之后,也为我父母行了礼,并在墓前述说了一段很感人的话。师兄在墓前说了一段故事。那是四十多年前师兄因手指工伤曾独自回西安治疗养伤,养伤其间,受单位领导的委托,让他代替单位领导对家在西安的十几位天津同厂培训的青工做一次家访。所以师兄就专门为此去过我家看望我爸妈。那次去,师兄与我父母叙谈甚欢。母亲还专门为师兄打了三个鸡蛋做了一碗水煮荷包蛋。师兄在墓前深情说,这让他很感动也很难忘。他说:伯母啊,那个年代,一家一个月才配给两斤鸡蛋,可您却一下就给我打了三个。伯父也开朗健谈,为人热情。这令我很难忘。直至今天,我还能清晰地回想起两位老人的音容笑貌。师兄的这番话,我想父母一定会听到的。我也很感谢师兄的这番真诚!这大概也是师兄今天执意要陪我进墓地的重要原因吧。</p> <p>说起我和张师兄的友情,自然得追溯到我们在天津培训的日子。那时他就爱好摄影,有一台120照相机,我有许多当时在天津培训期间的珍贵照片,都出自他的手。除此之外,他还很有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学方面的修养也很有品味。我后来喜欢文学,并努力自考下汉语言文学的大专文凭,也是因为受了他的熏陶。在天津培训时,我就看过他的几本手抄笔记,里面摘抄了不少书刊和名著中的经典语句段落。受他影响,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看书并学会了用摘抄的方法积累与感悟。下面几张照片都是我们当年在天津培训时的合影。这是我们师兄弟四人71年在天津离合器厂培训时,在男宿舍门口的合影。后排左手是我,右手是我要说的张师兄。</p> <p>和师兄们在天津海河边合影</p> <p>和师兄们在天津北运河边合影。右手是张师兄,这时的张师兄脸色憔悴,那是因为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刚受工伤不久。那次工伤很突然。记得是夏天,很小的热处理车间非常热,我们站在盐浴炉前操作,背后全靠大功率电风扇散热。因为嫌风向角度不理想,师兄就过去用手搬动铁架支撑着的风扇。那种风扇属于车间自己做的非标,所以风扇叶后面没有防护网,师兄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一挪动风扇,风扇不稳要倒,那一刻,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扶,结果戴着工作手套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均被暴露着的风扇叶切割到了,顿时血溅,伤得较严重,伤口处能看到手指白骨,当时便送去了医院。</p> <p>这是我们培训时,假日去天津水上公园游玩的留影。右二是我,我怀里抱着当年用离开农村生产队时分得的工分钱买的收音机(一年的工分钱是七十六元,我用了其中的四、五十元买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那个年代,这已经非常奢侈啦)。右一是张师兄。瞧,那时我们多开心啊!</p> <p>这是我们调往天津大学校办工厂实习时,男生在所住的学生宿舍楼下打篮球并合影。后排左一是我,前排三位是师兄们。我们身穿的,是在离合器厂被选为厂篮球队主力队员时的队服。除了和师兄在天津培训那几年朝夕相处的友情,更值得一提的,便是我们退休后,又一起加入骑行队列,成了一同征战同甘共苦的骑友,我们时常在一起翻山越岭远征它方。而最初鼓动并鼓励我加入骑行群的也是师兄。2013年,我母亲离世后,得知我基本没有什么家事负担了,师兄就让我加入了,一开始,他不顾自己远在南郊居住,骑车十几公里专门从南厂家属区到西厂来接我,让我骑着普通自行车,跟随他短途适应,直到我后来买了专用单车。在加入骑行群的这六年里,我和师兄已经有过很多次涉足多省的长途骑行了。许多时候还是我们两个人的长途出征。2015年的陕北壶口行,我们三人两次反复穿越陕西和山西地界四过黄河,行程七百九十七公里。还是2015年,我们四人又长途骑行至离西安近三百公里外,我们四十多年前曾下乡插队的陇县。接着,还是2015年,我和师兄两人还完成了骑行华县(并登顶华山),东出潼关过黄河进山西芮城,再过黄河至陕西函谷关,然后直进河南三门峡和洛阳。2016年开春我和师兄与其他六位骑友一起,完成了从西安至陕西大荔、澄城、白水、蒲城、富平、高陵、泾阳七县的骑游,行程四百九十六公里。2016年阳春三月,紧接着便是开篇提到的我们两个人的京杭大运河宁波至扬州精华段全程八百四十多公里的江浙行。到了2017年最可圈点的当属我们三人从山西最北端的大同骑至最南端的运城,纵贯山西九百七十多公里历时二十天的远征。这次纵贯,我们用自己的单车,走过了山西的二十三个县市。这年的夏天,我在师兄的鼓动下,还和他参加了组团乘大巴,走川滇进藏,出青海甘肃返回的大环线高原行。和他一起圆了我们的西藏高原梦。这趟行程历时二十二天,走了近八千公里。此生难忘!除此之外,还有我俩的翻越秦岭原始森林,从汉中洋县骑过华阳古镇,走秦岭深处的黄柏塬,穿越原始森林抵达周至深山里的著名老县城,然后翻越秦岭梁从黑峪出山的行程,以及我们走蓝关古道至商洛凤县,都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时常共同回味。而成为了骑友的这几年,我们既是师兄弟,也是老朋友,更是在一起奋力拼搏过的战友!情深谊长!这就是我和师兄的故事。下面,就是我们一起出行的许多珍贵留影。</p> <p>这是一张山西省地图,我们实现了从最北端的大同市开骑,纵贯山西后到达最南端的运城。</p> <p>这是我们纵贯山西骑行时从大同翻过雁门关山隘到达太原后,离开太原的那天一起游览著名晋祠的留影。</p> <p>这是我们骑车前往大同云岗石窟。蓝衣骑行者是师兄。</p> <p>这是我们清晨准备离开代县前往太原时的出发场景。</p> <p>在山西的骑行途中。</p> <p>这是师兄和我在游览著名的山西榆次老县衙。瞧他那副沉醉的模样。</p> <p>我们在前往山西榆次的途中小做午睡。那天中午师兄被一瓶啤酒给灌晕乎了。</p> <p>这是骑行至山西太谷县时,师兄特意专程来到了这里的山西农业大学校门口。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山西铭贤学校旧址。师兄的老岳父曾在这里上过学并任过教。</p> <p>这就是我和师兄那次二十二天川滇藏丝路环线游在嘉峪关的合影。</p> <p>与师兄出征时的合影。</p> <p>这是我们骑行陕北壶口。那是我买了新车骑行了才三个月后的第一次长途。自然觉得很累,到达住宿地,我倒头就睡着了。而师兄却还在忙着做行程功课。每次出行,也是他最操心。无论是规划路线、查询问路还是寻找住宿烦琐谈价,甚至是途中我发生伤病,也是他为我操劳,为我拦车解决。我十分感谢!</p> <p>这是我们的大荔七县行。</p> <p>这就是我们俩走秦岭黄柏塬,穿越一段五公里长的原始森林,前往老县城时的情景。</p> <p>一起合力夸越原始森林中倒伏的大树。</p> <p>走过独木桥。</p> <p>这是我们终于到达老县城后的情景。刚进城,就遇到了这些女游客,应她们的要求与她们合影。</p> <p>我俩从宁波骑往绍兴的途中遇雨,两个人在农家屋檐下避雨片刻。</p> <p>这是我们运河行途中冒着雨终于在晚上七点左右从宁波骑到绍兴市区的情景。</p> <p>到达绍兴后,清晨,游完了沈园,二人专门来咸亨酒店,花大价钱(一小碗三十元)品尝了一下。</p> <p>这是我们在桐庐停留了两日后,第二天一早冒中雨离开桐庐前往杭州时的途中情景。</p> <p>我们到达杭州进城的时候,天终于放晴了。</p> <p>我们骑车从杭州苏堤一掠而过。</p> <p>在从南浔前往苏州的一路也是中雨不停。途中,我们就这样避雨休息。</p> <p>快到苏州的途中。</p> <p>这是我们俩从苏州抵达无锡太湖鼋头渚的一刻。</p> <p>这是离开镇江,冒雨坐轮渡前往扬州的情景。至此,我们俩的大运河宁波至扬州精华段的骑行即将要结束啦。</p> <p>下了轮渡,终于进入扬州地界。这是师兄在看导航。</p> <p>在扬州,我们俩一起与在华山认识的这位扬州朋友相聚欢谈。扬州这位孙先生在这处高档茶馆款待了我们。</p> <p>这是我和师兄那次洛阳行时,一天骑到华山脚下。第二天一早,我们俩一起上了华山。在华山最高处南峰,我们师兄弟留下了这张合影。</p> <p>这是我们昨天离开墓园后,一同穿越鲸鱼沟的情景。</p> <p>一起协力翻过山体塌方地段。</p> <p>师兄英姿。</p> <p>美丽的鲸鱼沟风光。</p> <p>师兄为我抓拍。</p> <p>我为师兄抓拍。</p> <p>这就是我们师兄弟俩间历时五十年的故事。谢谢朋友们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