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甘棠镇

武水人家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甘棠镇古村(古称:甘棠镇),位于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政府西南2.5公里处,属于紫溪村委会,是黄圃一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山村。是乐(乐昌)宜(宜章)古道上广东境内最后一个大自然村;也是黄(黄圃塘村)宜(宜章)古道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处在湖广两省交界,又是两条古道的交汇处,是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络绎不绝的人流、物流 ,成就了甘棠镇村历史上的繁荣与富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甘棠镇村始时是湖南九羊村的寮场。据《白氏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黄圃斗湾白氏仕伦公派下,21世孙乐林率其子灿宣,乳名天申,从应山至此租耕该寮场,在农耕闲余之时,做点货郎担生意。因为做人忠诚老实,做事秉着天理良心,事业异常顺意。不到几年,家庭经济积蓄殷实,就娶媳生孙,人丁繁衍迅速。数年之后,将这寮场购买下来,成了白姓的永久村庄。白天申有了自家寮场后,更加积极奋博,正是人兴财旺之时,娶妻生子,很快藩分三大房派发展。后代子孙,在村庄的右上方寻觅着一处宝地,冬暖夏凉(自家饲养的耕牛,吃草饱后,跑去该地休息),并在此创建祠堂,以纪念开基祖天申公。祠堂大门顶上的墙上,书有“天申公祠”四个大字。而大门顶上的内墙上,则写着“福自天申”,字体清秀俊美,笔力苍劲有力,可见甘棠镇村的白氏子孙,念念不忘其祖先的功绩。尔后陆续围绕着公祠两旁扩展,随着人丁的增多,房屋不断加建。经几代人后,形成初具规模的大村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甘棠镇古村的民居建筑布局,是沿着山麓与对面溪水流向而建,成狭窄长形,依山势而向上,分层次排列,高低有序,有条不紊,浑然一体。民居大都是清一色的清代建筑样式,青砖灰瓦,木梁结构,每栋屋房建筑,占地面积都在120米以上,因建筑不受土地的限制,显得大栋,无拥挤之感,这是一大特色。屋梁雕刻精美,顶墙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画,栩栩如生。墙角均砌有转角石,配以精美石刻,巷道全部由青石板铺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历史上,甘棠镇村有三间蒙馆,每个房派一间。到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岁,建成闻名乐昌的甘棠镇村别墅。别墅等级是高于蒙馆的书房,甘棠别墅的遗址内,现残存墙壁上镶嵌着一块临摹唐代大文豪韩愈手迹的“鸢飞鱼跃”的石刻,这四个大字皆“龙飞凤舞”不拘一格,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书法水平。该墙角下有一井,井水清凉可口,沁人心脾,让穿梭行走于古道上的人们感受到了甘棠镇村人的一番热情和修身赐福的美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村之中央的“天申公祠”,祠前的巷道两边,竖立着八副功名石柱,俗称桅杆石柱。排列讲究,两副为一组,共成四组,其中两副石柱上刻有的文字仍清晰可辨,记载的内容分别为:“诰授奉政大夫白培福竖立”“皇清同治十年,季夏月上浣谷旦”;“诰授奉政大夫白烽灿竖立”,“皇清宣统元年、岁次已酉孟冬上浣谷旦”。有部分功名石柱上雕刻有花草,其中一副还刻有手执“天官赐福”的石像,形态栩栩如生。至今全村尚存十余副功名石,此石一是向邻村炫耀本村人文之鼎盛;二是供衣锦还乡的仕官们拴马用,彰显了浓厚的儒家文化。甘棠镇村的文人,出自晚清时期,如白培锦(邑增生)等。白培钫、白培镜、白培湖均为庠生,白铎彤(补增生),可见在培、铎两辈出的人才不少。甘棠镇出的人才在乐昌白氏族中占有很大优势,足以说明甘棠镇村是黄圃的一大文化古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甘棠镇村历史上财力雄厚。村的四周相距1.5公里的范围内,都不产石灰石(青石),而整个村所建筑屋宇基石、巷道排水沟、村道路,包括古道全部是用青石板铺筑而成。在古时候,交通运输落后,技术不发达,全靠人力而为,世世代代如此,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在黄圃地域内的大村,亦是罕有之事,这亦反映出该村人的财力之雄厚、人力之充足,堪称甘棠镇古村的一项奇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早些年,由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必要的资金维护,不少古建筑被长年风雨侵蚀损坏和被人为拆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采光更好、生活更为方便的水泥钢筋砖混结构建筑,古村的古建筑面积正日渐缩小。很难评判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着矛盾,古村落亦如此。一方面要保护古建筑;另一方面又要追求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破与立,废与兴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摄影爱好者,能做的只是与时间赛跑,用镜头抢救性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古建筑,为子孙后代留下点古老记忆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谢谢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