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的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你知道为什么要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吗? <br> 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为更好地唤起国际社会对大自然的关注,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了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br>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的。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目的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力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含义是什么?<br> 为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在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同时设计并发布了“防灾减灾日图标”。<br> 该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当地震来临时, 学会自救能够有效的保证自身的安全,那什么是自救呢?自救是指人们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扩大活动空间,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要延长生命,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等待救援。<div> 自救的方法又有那些呢?一起来学习吧!</div> <h1> <b><font color="#ed2308">地震顺口溜</font></b></h1><h1> 大震有预兆,声光地颤摇,<br> 高楼快撤下,电梯不可搭,<br> 平房有选择,跑留都可抓,<br> 床底桌下躲,墙角小间趴,<br> 震时火灾发,镇静伏地下,<br> 湿巾捂口鼻,弯腰逆风爬,<br> 震时快停车,不停高桥下,<br> 震后缓回家,以防余震发。</h1>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这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我们沉痛悼念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的同时,唯有不断地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才能构筑自身生命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