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街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东街,今东坝街。街内曾有万寿宫,奎阁(清代在今西门桥中医院处),汉安书院。抗战时称“民权路”,文革时称“新生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南街,南街子,包括上南街和下南街,下南街就是今中央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箭道街,因原为练兵跑马射简场所,按其地形曾有“铧头街”、“剪刀坝”、“三道拐”之名。按方位与大南街中部相接,应是“小南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西街,今人民路,因与北街相接处有大石井得名“水井街”,古称金玉街。街中段今市中区曲艺场处有明初高公韶司徒府第,清代陈姓在此建陈家祠堂。抗战时期叫“中山路”,建国后叫“人民路”,文革时叫“人民西路”。在同一记载中未见大西街之名,清末时命名可能将其与令大西街连在一起, 因与正西门、大西门是相应的、至今市民中仍有称“大西街”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北街,也称大北街,今北街子。抗战时期曾开设多家缝纫铺,估故名“缝纫街”,又因小吃集中此街得名“好吃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各街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南街子,有名的金融商业街。其中,上南街两侧庙宇较多,建筑也比较精美,武庙就在今六中初中部附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南街在抗战时期名“中正街”,建国后改为“中央路”,文革时期因上南街有剧团、学校、影院,-度叫“文化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下南街是当时城内有名的金融商业街。由于贩糖与贩盐的兴盛,内江在晚清就成为四川省内有名的口岸,糖业和金融业机构在这里密集分布。民国时期,比较大的机构有国立的(其实被国民竟四大家操纵的)中央银行与中国银行,私立的有更生商行,这是川南较大的私人银行,1951 年它还发起创办了内江机床厂的前身更生机器制造厂。内江县四个最有 名的糖号(作运贩糖生意的机构)全兴和、全兴水、天赐生、德厚长都分布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小东街,内江印刷业的发样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去,由于连接沱江流域最大的码头内江港,小东街历来商贾云集,十分繁华。有“书画之乡”称谓的内江,明清以来多有古书、字画、印刷店铺。清末民初,印刷行业亦超常发展,先后有十多家印刷厂社集中在小东街及附近,被人们称为“印刷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中,因街东头与小东门朝阳城垣紧连,称朝阳街;又因多有修补铁锅、锑壶而名“修补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绸缎店铺林立的天津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大西街横通小西门的一条小街,“横小西街”才是街的本名,习惯称小西街。抗战时为“民生街”,以卖布、绸缎店铺居多,又以天津布客帮为主,故建国后命名“天津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群英荟萃的文英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英街位于内江城南。据有关资料载,文英街原名“小南街”,南通成渝(那时交通路尚末开通,经上南街出南门到重庆,经南街子、大西街出西门,过岛湾到成都)、东下河街、左抵龙井沟、右通陈家冲,车来人往,地处要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文英街上段在今影都门前,随着市政发展才形成今天的样子。这条街,从清末到民国初的二、三十年间,了十二个乡宦名人和一个著名国画家。首先,从沱江河边进小南门的街口,就有一座喻家大漏棚(现新宇大厦处),主人即是有名的经营糖业的喻学庵(喻三爷)。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辛亥革命死难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被孙中山先生追赠为“喻大将军”,为纪念喻培伦,在南街建有“喻大将祠”(现市中区政协处)。喻学庵的二儿子喻培棣,也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后任曾在川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成都警备司令部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街而上左侧即为刘骏鸣住宅。刘为四川速成军官学校毕业,任过川藏电政监督、四川雅安专区专员。继续沿街上行是李益住宅,李当过成都关监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街的右侧有以钟世亨(曾任川军师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为负责人的“内江县在乡军官会”的住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有任过西康省教育厅厅长,解放后任四川省绵阳专区副专员的韩文畦。有作过二十三年集团军的副军长和安徽一专区专员的罗捷云。有任过郫县、盐亭征收局局长的罗书候。有任过德阳县县长的祝鹤云。有任过德阳县征收局局长的魏大俊。有任过川军一师军需处处长的魏友三。有任过内江县县立师范学校校长的肖绥徕。还有一名著名国画家官咸知(官擅画狗,有官狗儿之称)。这条街,可谓人才荟萃、英才倍出。这条小小的街汇集了内江精英,故人们习以为常地称它“文英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同盟鼎盛时期,1954年建立有“中苏友好协会”,该会驻于此街,故曾改名为“友好路”。1982年恢复原名“文英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士绅名流聚居的桂湖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桂湖街始建于明代,定名的原因是那里的桂湖池塘(其前身应该就是农家堰塘,只不过宋代文人黄思庄在那里题写了“桂湖”二字而已),但是那时候的桂湖街在多少程度上称得上一条街道还是值得怀疑的。清代以后,桂湖街得到改建,豪门大家在那里落户,至少在清晚清以后,这条街成为内江城建史上第一条三合土行车马路。街东头是马家花园,马家花园的后门城墙内侧低洼处有活源井,张大千先生40年代回内江即居住于此。马家花园往西,北侧为王家大院,南侧为刘家大院,两家皆有祠堂,然王家祠堂规模稍大,刘家祠堂部分建筑尚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隔桂湖与王家祠堂相望是胡家花园(县公安局处),阴家巷东侧则为阴家大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