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关于律诗中的摞眼问题</p><p> 文/海珠儿</p><p>下面我想谈谈律诗中的摞眼问题。</p><p>一、要弄清摞眼,就必须先弄清下面几个问题:</p><p> (一)、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诗眼?</p><p> 汉典对“诗眼”的解释是:“诗句音节的扼要处或诗意的关键处。一般指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诗眼,也即炼字,也就是指,作品中具有点睛传神作用的关键词语。</p><p> (二)、第二步要弄清的是,诗眼的位置究竟在哪?</p><p> 汉典中指的是,一般指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这“一般”二字就说明,眼字出现在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的可能性最大,频率最多,但还是有例外。因此,我的认识是,位置并不全固定在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上。</p><p>我们先看五言例:</p><p> 僧/敲/月下门,“敲”为眼字。</p><p> (在第二字上,动词)</p><p> 过桥/分/野色,“分”为眼字。</p><p> (在第三字上,动词)</p><p> 江动月/移/石,“移”为眼字。</p><p> (在第四字上,动词)</p><p> 千枝松柏/翠/,“翠”为眼字。</p><p> (在第五字上,形容词)</p><p> 万树腊梅/鲜/。 “鲜”为眼字。</p><p> (在第五字上,形容词)</p><p> 人间半世/灯/,“灯”为眼字。</p><p> (在第五字上,名词)</p><p><br></p><p>下面我们再看一首整体的五言律诗:</p><p> 衔月骚坛拥,</p><p> 诗舟载雅音。</p><p> 词/拈/秋菊韵,</p><p> 赋/慕/雁乡心。</p><p> 身/系/苍生苦,</p><p> 情/牵/宝砚深。</p><p> 叠珠成史册,</p><p> 妙笔胜黄金。</p><p>拈、慕、系、牵四字皆为眼字,都在第二字上。(动词)</p><p><br></p><p>我们再看七言例:</p><p> 摇/尽心头多少事。 “摇”为眼字。</p><p> (在第一字,动词)</p><p> 近/观/门柳千枝绿,“观”为眼字。</p><p> (在第二字,动词)</p><p> 远/眺/山桃几处红。 “眺”为眼字。</p><p> (在第二字,动词)</p><p> 风/来/汉水千秋月,“来”为眼字。</p><p> (在第二字,动词)</p><p> 雁/去/衡阳万里云。 “去”为眼字。</p><p> (在第二字,动词)</p><p>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眼字。</p><p> (在第四字,动词)</p><p> 鸣蝉更/乱/行人耳。“乱”为眼字。</p><p> (在第四字,动词)</p><p> 柳条藤蔓/系/离情。“系”为眼字。</p><p> (在第五字,动词)</p><p> 数九严寒初/绽/蕊,“绽”为眼字。</p><p> (在第六字,动词)</p><p> 春华豆蔻始/登/枝。“登”为眼字。</p><p> (在第六字,动词)</p><p> 燕子天涯一剪/还。 “还”为眼字。</p><p> (在第七字,动词)</p><p> 万里风云花共/谢。 “谢”为眼字。</p><p> (在第七字,动词)</p><p> 腊月纷纷雨雪/飞,“飞”为眼字。</p><p> (在第七字,动词)</p><p> 寒天寂寂风尘/锁。“锁”为眼字。</p><p> (在第七字,动词)</p><p><br></p><p> 由此可见,诗的眼字的位置并不全固定在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上,可能在诗句的每一个位置上。</p><p><br></p><p>二、什么叫摞眼</p><p> 摞眼,摞即叠的意思,就是一般指诗的中二联四句中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像物体一样(如砖头)向上叠起来了。(一般动词或形容词充当)</p><p>请看上面举过的一首五言例:</p><p> 词/拈/秋菊韵, (拈)</p><p> 赋/慕/雁乡心。(慕)</p><p> 身/系/苍生苦,(系)</p><p> 情/牵/宝砚深。(牵)</p><p> 看,这四个动词(拈、慕、系、牵)在同一位置(第二字处)像砖头一样向上叠起来了,即诗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叠起来。这就是摞眼。</p><p><br></p><p>我们再举一首七言例:</p><p> (刘禹锡的《麻姑山》)中二联</p><p> 云盖青山龙/卧/处,(卧)</p><p> 日临丹洞鹤/归/时。(归)</p><p> 霜凝上界花/开/晚,(开)</p><p> 月冷中天果/熟/迟。(熟) </p><p> 这一首诗的中二联是在第六字处,四个动词叠起来了。</p><p><br></p><p>三、辨别摞眼时的难点:</p><p> 记住一个要点,那就是分清这个动词或形容词是不是在句子中充当了眼字。</p><p>举例如下:</p><p> 牛背横笛悠嫩草,(眼为“悠”)</p><p> 溪边稚女掩羞腮。(眼为“掩”)</p><p> 几只白鹭闻声起,(眼为“起”)</p><p> 一道清莲破浪开。(眼为“开”)</p><p> 这四句的后一联,把句子缩短便是:白鹭起,清莲开。句中的“闻”与“破”虽然也是动词,但在句中占不了主导地位,所以这两句的眼分别是“起”与“开”,而不是“闻”与“破”,而且其语法结构与音步结构也不相同,悠/嫩草(动宾、12),掩/羞腮(动宾、12)闻声/起(承接、21),破浪/开(承接、21),所以,这两联便构不成摞眼之病。</p><p><br></p><p>四、律诗中为什么要规避摞眼</p><p> 1、摞眼其实就是指句式重复之病,(每一句的语法结构都一样,即同构)这样便显得呆板而没有变化,不灵动,在这方面,与四平头是一样的;(皆指句式结构重复)</p><p> 2、由于摞眼的形成,就很有可能出现音步相同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后三字)这样,就形成了诵读时的同一节奏,(即快板、顺口溜节奏)大大削弱了诗句的音乐美感;</p><p> 3、既然同样是和平头一样,属于句子结构问题,那么我们就是要把房子修得像苏州园林一样错落有致,不能修得像小区房子那样整齐划一。</p><p> 说白了,这就是诗的结构美,形式美,随之而形成音乐美。这便是为什么要规避摞眼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自古以来诗人写诗时的大忌。</p><p><br></p><p>五、怎样规避摞病</p><p> 其实,想明白了,就是和规避平头病同理,上一联用过的句子结构形式,在写下一联时必须马上更换为另外的句子结构形式;特别是后三字,上联如果是12的音步结构,那么,下联的后三字就马上变更为21的音步结构;上一联用过的构词方式,在写下一联时马上更换为另外一种构词方式,这样就不会出现摞眼病了。</p><p><br></p><p> 另,有人认为律诗的前二联、后二联均有可能出现摞眼病,这个观点暂且不谈。</p> <p class="ql-block">湖南常德人,现常住珠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校长。爱好诗词,懂韵律。岭南风韵诗社副社长,曾参与主编过《岭南风韵诗词集》2021、2022两部诗词集,任副主编。在今年“古韵新吟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在人民文艺网可查(http://www.whtxhz.cn/news/5466.html)本人愿与网友们诚心交流,相互支持,共同进步!</p> <p>海珠儿微信二维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