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馬勒別墅的西南牆角边,靠近巨鹿路,在九十年代初,還靜靜地躺着一片平房,核心區域在巨鹿路、陜西南路的交匯處西北,被稱作"徐家厙",由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即原住民所組成。</p><p>提起"徐家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l一l864年間,此地是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家属的塋地及祠堂,嗣后徐氏后裔遷居于此,20世紀初徐裔增多,另立32個門戶,外姓僅4戶,因主要徐光啟後裔居住,故名。</p><p>聽上一代老人講那時的"徐家厙",周圍都是江南田園風光,原住民多數務农,過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簡樸生活,耕作的農田可向南延伸到淮海中路,茂名南路一帶。</p><p>租界形成及后的快速發展之余,所耕農田也陸續被租界當局收購,改作商業用途,"徐家厙"也作為法租界的一部份,逐漸蛻變為一個"城中村",這個變化過程與附近的茂名南路""小浜灣",淮海中路"錢家塘"有幾份相似,多保留着原來彈硌路的風貌,直到90年代起方興未艾的城市改造中統統被拆除。</p><p>1918年出版的租界地圖上,可見到美琪大戲院對面有"北徐家厙"這個點,那么"南徐家厙"是否就是"徐家厙"?我不是學者,更沒考證過。但毫無疑問,稱慣的"徐家厙",在靜安區內不會有第二處。</p><p>"徐家厙"從民國年代起,先后建造了"頤椿別墅"、"自明公寓"、益明村"、"文安坊"等幾个新、老相間的里弄房,沿巨鹿路的簡屋已改建成二幢五層樓工房,中部原有的大批簡屋和花園住宅,在1997年已拆建成上海四方新城高层住宅區,新地名是巨鹿路568弄,"徐家厙"老地名僅在老居民間相傳,街坊還記得有几進間的徐家祠堂,還有徐家阿婆替鄰居婦女梳理發髻的往事...。</p><p>正是有了"徐家厙",才有巨鹿路今天的發展,"徐家厙"作為巨鹿路上歷史悠久的原住民部落,他們才是道道地地的上海人。</p><p>巨鹿路辟築于1907年,以190l年法國駐滬總領事巨籟達命名。而從陝西南路到富民路止,僅涉足其短短的一段,但同樣地事事有來由,处处出經典。</p> <p>巨鹿路夾陝西南路口有頤椿別墅,這里是巨鹿路500一506號,1935年建築,磚木三層結構,4幢,建築面積1152平方米,外表一望不大起眼,但也有85年歷史了,風格上有點像鄉村別墅。</p> <h3>巨鹿路516弄1一6號,"自明公寓",1938年建造,混合四層,建筑面积1644平方米,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著名的電影攝影師黃紹芬生前入住2號,黃紹芬(1911一1997),筆名黃克,廣東中山人,上海影坛著名影星陳燕燕的前夫,其代表作有"女籃五號"、"林則徐"、"枯木逢春"等,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總工程師兼技術辦公室主任,中国攝影家學會上海分會主席等職。</h3> <p>巨鹿路546弄是益明村,1938年建造,混合三層,10幢,新式里弄,建筑面積2001平方米,該弄不大,進弄內即見底,倒也住過中醫婦科陳佩珍(陳筱宝后裔),平時掛牌應診。以及明朝名臣王鏊(1450一1524)的后代也曾居住在弄口,王鏊後代人材輩出,明清兩代出過狀元一人,探花一人,進士十一人,舉人四十六人。</p> <h3>巨鹿路588弄大興里,1930年建造,混合三层,19幢,建築面積3229平方米,大興里的後弄與延安中路模范村可以相通的,解放初期在大興里與益明村之間有承泰鐵工廠、童車廠、浦東人開得營造廠、裁縫店等,連上海冰箱廠也曾設廠在此,不過當時專門生產企業的制冷設備,不生產民用冰箱。</h3><h3><br></h3> <p>巨鹿路626弄是延安中路四明村的南門,它斜對着襄陽北路,出行非常方便。</p><p><br></p> <p>巨鹿路700號現今是上海逸夫職業技術學校,由香港已故邵逸夫爵士的投資,西樓房屋原為中國銀行的職工宿舍,解放以後被收歸國有,西樓為一棟獨立式的花園別墅洋房,磚混結構,佔地面積350平方米,建築面積875平方米,總體上略帶有歐洲裝飾藝術派建筑風格,它的前身為新成中學。</p> <h3>巨鹿路758號現在是創意園區,2014年開建,分一,二期發展,有多家新開的美食店、潮牌店、咖啡店、生活美學店、網紅店等。過去這裡是上海滬光科學儀器廠,出過全國勞動模範王林鶴,由他主導下不管失敗幾百次,最終攻下高壓電橋的科學難題,1960年改為上海儀電廠。在五十年代初期,這裡還是個大的足球場以及附屬小球塲,可以安排好多比賽,名字大概叫"新中国球場"。</h3> <p>巨鹿路675一681號,解放后一直屬上海作家協會,從前的劉吉生私人住宅,建築面積 l666平方米,實用面積1606平方米,幾乎是1:1的比例。1926年由鄔達克設計,并由馥記營造廠陶桂林負責施工,1931年劉吉生將此座花園洋房送給太太陳定貞40歲的生日禮物。這些不再贅述。</p><p>我曾在文革中去了上海作家協會二次,借口是去看大字報,實則上是參觀建築,讓自己豐富一下內涵。這時普緒赫女神出浴的雕塑巳不見,后來才知道被作協內的好心人給用破布包装后,置放于花房的角落內,十年下來競無人知道,也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在破四舊年代,也屬搶救文物的創舉。</p><p>或許是作家更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得以淨化心靈,培育出創作靈感來,而"愛神花園"適當地提供了這種便利,起了物盡其用的效果來。</p><p><br></p> <p>上海作家協會不讓隨便參觀。</p> <p>不同的出版雑志和協會招牌有好幾塊。</p> <p>愛神花園大廳外的入口拱樓,很具歐州風格。</p> <p>婷婷玉立的普緒赫女神,象徵着和平美好。</p> <p>轉角扶梯配上超長水晶吊燈,豪貴氣派尽現。</p> <h3>劉吉生(1889一1962),浙江定海人,民國實業家,曾任西南運輸公司總經理,中國企業銀行董事總經理,香港火柴廠董事長等職。</h3> <p>巨鹿路681號也屬於上海作家協會,叫作海上藝術館。</p> <p>巨鹿路681號是作家書店,以前沒有的。</p><p><br></p> <p>店內書籍堆放整齐,二樓還出售飲料,選購者可以歇歇腳。</p><p><br></p> <p>巨鹿路687號1一8號是邻熙别墅,3號為中兵有限公司(保密單位),也是紅磚頭房子,拱頂處留有巴洛克風格遺風。</p><p><br></p> <p>巨鹿路691一693號丽云別墅,是著名中醫婦科陳筱宝(1873一1937)的私宅兼診所,造於1912年,磚木結構四幢,高三層,建筑面積2154平方米,前低后高,也許是討步步高的口彩吧。陳筱寶字丽生,浙江海鹽人,生於杏林世家,父親陳耀忠在家鄉行醫,為避咸豐年間太平軍,遷居上海三牌樓72號,陳六歲讀私塾,15歲隨父行医,秉承家學,復从上海諸香泉處受业,集諸家之學,擅長妇科,年甫弱冠即膺浦東塘桥善堂之聘,中年時更得宋代名醫陳素庵"婦科醫要"手抄殘本,潛心研讀,集諸家之學,形成陳家婦科學說。抗戰前夕他曾經遭遇一次绑票,乃決定購下此物業。</p> <p>陳筱寶有二子二女,均繼承衣缽,這也影響到孙輩,也多學醫,人稱"杏林春色滿陳家",其長子陳盘根(1987一1976)、次子陳大年(1900一1975)、長孫陳滿林均得陳筱寶嫡傳。陳家的名气很响,從前他家門前泊滿三輪車,病家眾多...。文革中,陳氏兄弟受到衝擊,他家遭到北京紅衛兵抄家,壽材被劈掉焚燒,居所被迫上交,一度曾是首都紅衛兵聯絡站,後變成王洪文,潘國平的工人造反總司令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撥乱反正,已將此房交給陳家後人自管自住。</p> <p>巨鹿路695弄"熙村",新式里弄,建於1941年,磚木結構,9幢,1747平方米,2號是連環畫泰斗,线描大師贺友直(1922一2016)的故居,浙江寧波人,出身于上海,他從事連環畫創作50多年,共有100多本連環畫出自他手中,尤其是60年代創作的"山鄉巨变"長篇連環画,細緻入微的面部表情,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這是一部里程碑意義的大作,賀友直曾獲得"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奬",曾任上海美術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連環画研究會第二屆副會長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p><p>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大師住处一點多不講究,幾十年下來就居住在一套一室的老房子里,毫無怨言。靜安區政府願意為他提供一套住房,也有熟人朋友想用画為他換一套寬松的房子,都被他拒絕。按賀友直身价,完全可行,但他沒這樣做,而是將作品全部捐贈給上海美術館,他說:"由國家來保存是最好的,因為夠水平才進美术館的,這是最高的奬厲"。畫家畫好,道德境界更高!</p><p><br></p><p><br></p> <p>巨鹿路701弄"秀德坊",1929年建造,磚木結構三層,房屋9幢,建築面積2240平方米,據傳榮家有親属房產在2號,不知傳言當真? </p><p>還有巨鹿路703弄"康樂别墅",共計房產29戶,住宅多幢聯排,也有獨幢獨院,花園里弄,1941年建造,混合三层,14幢3513平方米。</p> <p>巨鹿路707號曾是蔣介石機要秘書,文膽,及中統要人潘公展舊居。1919年五四運動中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主編及多家報刊的特約撰稿人,1926年任"上海商報"編輯主任,兼任多家大學教授,1927年任上海農工商局長,社會局長,教育局長。1942年任"中報"董事長,上海參議會會長,1949年去香港創辦國際編譯社,1950年抵美定居,1951年與友人合办"華美日報",1975年6月23日在紐約逝世。潘公展旧居由他的轎車司機住用,現由政府代管,房屋面積498平方米,花園面積561平方米。</p> <p>潘公展(1894一1975)原名有猷,字干卿,號公展,浙江湖州人,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709号原是上海市文化局,現在的上海市社會文化管理处,善道堂旧址,解放初他的負責人鄭國光(德籍),該會于1924年來沪設辦事處,聖言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傳教會,1875由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創立。</p><p class="ql-block">同上海作家協會一樣,文革時舖天蓋地的大字报延伸到每一個角落,上海市文化局長孟波也被帶着高帽遊街示眾,孟局長是軍旅出身的作曲家,通俗雜誌"大眾歌聲"的主編,一直以來口碑不錯,他最后享年99岁,也屬高壽之列。</p> <p>巨鹿路717弄是部隊的弄堂,矮平房二樓建築,像這種建築,巨鹿路尚有多处。</p><p><br></p> <p>巨鹿路733號原屬美軍住宅,現南京軍區幼兒院,原是上海警備區幼兒院,建于1979年,是一所全軍示範性幼兒院,也是上海市一級幼兒院,一所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美术教育特色的幼兒院。</p> <p>巨鹿路741一773號"藍寶石公寓",過去也稱"愛美爾公寓",其實相反的是,人們喜歡稱它為紅磚頭公寓,這是一座1930年所建的老公寓,原建築為四層,為混合結構。解放之前是德國駐滬領事館員工住舍,外國人居住較多,解放後居住結構以電影界、體育界、醫務界、企業家為主,像著名演員韓非、排球名宿李宗鏞,邵佩霞夫婦、華山醫院內科主任丁訓圭、就連文革中家住延安中路新成中學弄口豪宅被掃地出門的"造紙大王"朱鴻儀全家,也只能蝸居該處。還有在60年代初榮大姐,經常出沒此處,據說她將不識或少識字的婦女組織起來,辦起了掃盲班,榮大姐一生做好事良多,還帶頭組織侨眷學習小組,一有國家大事需要,帶頭捐献,給人印象深刻的一位白髮蒼蒼,風骨铮錚的長者。</p> <p>巨鹿路775號是上海市出版局老幹部活動室。</p><p><br></p> <p>這一段巨鹿路的文藝色彩比較濃厚,為文章添姿彩,也要多謝徐家厙的前世今生,串連起巨鹿路的故事,讓徐家厙.巨鹿路變得生動起來…。</p> <p class="ql-block">(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