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历史文化</p><p><br></p><p> 对于西溪湿地的历史,概括地说,归纳为远古雏形、汉唐形成、宋元发展、明清昌盛、民国萎缩与现今新生的六个阶段。</p><p> 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p><p> 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p><p> 但是民国后,湿地日渐萎缩。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p><p> 而如今杭州市对西溪湿地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终于让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p> <p>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分东、西两个园区。东区所在地为西湖区,2005年开园,是第一期工程和第二期工程。西区所在地为余杭五常,2008年开园,为第三期工程,主打洪氏文化,于是也叫洪园。以前因为以一期、二期、三期来区分的,后来呢,也用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余杭区)、东区(西湖区)这么叫,但最终,大家都觉得,还是直接用西溪洪园最好,因为,洪园本就是西溪三期工程最大的亮点。</p> <p> “寿堤”是西溪三堤(福堤、绿堤、寿堤)之一,南北走向,全长约3600米,宽4.5米,是西溪湿地中最长的一条堤。两岸纵横交错的水域,百年的树木码头,形成自然天成的生态景色。</p><p> 漫步堤上,如在画中游,举目远眺,可见群山叠翠,山影与河港交相呼应,景宇肃澄,令人心旷神怡。沿途用心捕捉西溪美景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感受自然、野趣、返朴归真的意境。旖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历史,浓郁的田园水乡风情,完美的自然生态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融为一体,使风景呈现在举目望去的每一处地方。</p> <p>小寿堤游步道,那边的建筑已在园外。</p> <p>从小寿堤看观音精舍。</p> <p> 东关荷塘是西溪湿地•洪园,盛夏杭城最佳赏荷地,诗情与画意的完美融合。是西溪湿地•洪园的核心工程,约百亩的区域分成数个大小不一的荷塘,引进栽种了红莲、白莲等不同品种的优质荷花,周围风景秀丽,树木繁茂。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大片的莲花、荷花、鸢尾等水生植物,还能享受池畔绿荫的自然凉意。</p><p> 看阳光滤过树影闪烁在微漾的花间叶上微风轻拂,水面波光粼粼荷叶层层叠浪,亭亭的荷花临风摇曳,无论是露着胭脂色的花蕾还是晕着粉红色的花朵都让人心动。曳一荷塘的美 纤纤出水尘不染。</p><p><br></p> <p>听香水榭。赏荷最佳处。</p> <p> 近观观荷叶田田,花枝袅袅,闻清香点点,芳菲阵阵。细赏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雨中荷,更见风姿雨韵,花瓣娇艳,香远溢清,荷叶则墨绿如染。滚动的雨珠晶莹剔透,清凉如玉。心头的纷繁杂芜也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清澈如水。</p><p> 让我们期待夏日荷花盛开时!</p> <p>湿地内穿梭的游船。</p> <p>东关荷塘游船码头。</p> <p>东关荷塘游船码头水景。</p> <p>染心亭。</p> <p> 步云塔,登高而望远能让你俯瞰整片荷塘,还能让你360°全方位地欣赏西溪湿地•洪园。</p> <p> 登步云塔望远,茂盛的湿地林木掩盖了大部分荷塘,而步云塔也被隐藏在丛林中,难见其真容。</p> <p>洪府</p><p> 明代尚书洪钟晚年归隐西溪五常,建洪园,为休养吟咏之地。洪钟退出官场后,就以西溪水土来续写他属于封建士大夫的文人情怀,洪园中槿篱茅舍,小桥流水,花木扶疏。洪钟在西溪筑书楼,课子弟,倡文风,成为了西溪隐逸文化的突出代表。这次的洪园复建,按照相关诗句中的意境来营造,园内乱石崩云,奇花异草任意生长,体现了西溪湿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归隐文化。</p><p><br></p> <p>洪府藏书楼。</p> <p>洪氏家族,相传始于远古时代的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裔,生活在河南辉县一带,后人奉为水神。约至东汉,后裔避仇居敦煌,改姓洪。后支系繁衍,多籍东南。 </p><p> 唐时洪家移居盱眙(今属江苏)、徽州、江西鄱阳等地。洪士良的先祖“世世业耕桑”,靠农耕为业。到了洪士良时,他则“志操不群”,立志于发家致富,要由农耕渐变为农商兼做。 </p><p> 到了南宋,洪皓立功,封为魏国忠宣公,赐第杭州葛岭,赐田西溪,称为钱塘洪氏之始。洪皓三子,都官至宰执大臣,始成钱塘望族,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自宋太祖忠宣公皓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 </p><p> 到了元代,杭州洪氏迁居浙江上虞。 </p><p> 元末明初,洪氏家族回迁钱塘西溪,迁居人原名武昌,由明太祖赐名“有恒”,被后人称为西溪始祖。今西溪洪氏后裔仍有五百多人,聚居五常。 </p><p> 杭州洪氏家族是一个望族,自南宋洪皓始由江西鄱阳迁居杭州开始,历经宋、明、清三代,几百年来人才辈出,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之说(西溪洪园所在地五常的由来也是取自五尚的谐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影响。自南宋起,洪氏家族出了三位宰相,五位尚书,著名的《长生殿》就是洪氏家族洪昇所著。晚年归隐于西溪五常的明尚书洪钟,建了洪园,作为休憩吟咏之所。以诗书礼家,传承优秀家族文化,为官清廉而传世,为民重教重德而扬名,洪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涌现了洪楩、洪昇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钱塘望族”。 </p><p> 现在的洪园,按明代尚书洪钟晚年归隐西溪所建“洪园”复建而成。走进园内,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碧水幽幽,绿影婆娑,白墙黛瓦,亭阁石桥,安静而恬淡,体现西溪湿地的归隐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洪园以私家园林的面貌出现,布局遵从“前府后院”,由洪府、三瑞堂、书院、园林等部分组成。建筑为明末风格,面积3000平方米,让人仿佛看到了洪家在宋、明、清时期数百年的辉煌家史还有传言说,《红楼梦》非曹雪芹所写,而是洪昇所著,大观园的原型,便是西溪洪园,曾引起众说纷纭。当然,这只是传言。</p> <p>洪府藏书楼近景。</p> <p>籮蔭书屋。</p> <p>洪昇纪念馆</p><p> 洪昇是清代戏剧家,以一曲《长生殿》成为了洪氏家族在清代成就最高的一位。馆内展示了洪昇年谱和行踪,详细记录了他一生的活动情况。</p><p><br></p> <p>戏曲长廊</p><p> 中国戏曲源自宋代在浙江温州和杭州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戏”。元明以后,中国戏曲进入繁盛时期。元代以杂剧为胜,史称元曲。明朝中叶,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舞台表演日趋完善,中国戏曲至此发展到了顶峰。在佳作辈出的戏曲长河中,洪昇划时代的巨著《长生殿》是其中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中国古典戏曲最优秀的元素,为中国戏曲的压卷之作。</p> <p>四季花海</p><p>四季花海位于洪府的西面,明清古建筑的南面,面积5000平方米,2013年改造完成。本景点主要是通过花卉隔行间作的方式,保证一年中的每个季节观赏到不同的花卉。在这里,春季有油菜花、二月兰,夏季有向日葵、虞美人、满天星、鸢尾等,秋冬季有波斯菊、硫花菊、百日草等。</p> <p>花海旁的十二生肖石像。</p> <p>荆源访古</p><p>在洪氏宗祠后面,由近50幢江南古建筑组成,“荆源”是一个乡土地名,“访古”即寻找原生态的西溪。看这些古建筑,我们更多能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道的江南风貌。</p> <p>谢谢观赏!</p> <p>后记:</p><p>本美篇所有解说均来源于互联网。今天阴转多云,天气凉爽,临时决定去西溪。因相机忘了插回SD卡,本篇照片均用手机拍摄。为保证能在返程搭乘公交时展示健康码,不得不提前结束游览,有些次要景点只能以后再来补课。周家村和邬家湾穿行衹需35分钟,今天我游览时间约四个多小时,步行约23000步(走杨公堤绕西湖一周约18000步)。</p><p>2020.05.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