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观劳动

阿杜

<h1><br></h1><h1>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5天,这是国家实行大小长假以来放假时间最长的一次,往年只有3天假期,也许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h1><h1> 5月4日,是我国的青年节,也是“五一”假期的第四天,天气晴热,最高温度达摄氏35度,查阅日历,原来第二天就是中国农历的立夏了。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预示着盛夏的开始。 </h1><h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中国农耕文化总结出的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照此规律,立夏时节,田野里应呈现一碧千里的景象。为了既能饱览绿色的世界,又尽最大可能避开高温日晒,我选择在黄昏到达乐昌市北乡镇。北乡镇位于乐昌盆地,土地肥沃,农作物品种多,水稻亩产量高,素有粤北粮仓之称。</h1><h1>  虽已黄昏,但阳光灼热不减,炙烤着大地,也给绿色的田野增染了一抹抹金色。我站在乡道公路上,放眼望去,只见农人们三三两两地散布在这滴翠含金的世界,锄草、施肥、撒农药、莳秧。。。。。。忙的不亦乐乎。城里人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放假休息,而他们是挥汗劳动。同一种节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h1><h1>  不远处的一片水田里,一个弯腰低头插秧的孤寂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头顶一个大草帽,严实地遮掩了他低垂的面庞,四肢肌肉结实有力,皮肤黝黑发亮,俨然正当壮年。他先把一捆秧苗掰一点拿到手上,再分成一小棵给另一只手,另一只手再把秧苗插到水田里,边插秧苗身体边往后退,如此反反复复,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几乎没有直起身体休息一会。</h1><h1>  </h1><p><br></p> <h1>  在四月下旬,我到过韶关的其他乡镇,所见到的农民都是采用抛秧法莳秧,不需要弯腰低头,站着把秧苗抛向水田,劳动强度小、劳动效率高。这位农民为什么弃简从繁?</h1><h1>  好奇心唆使我沿着泥泞的田埂慢慢向他走去。当我走到他身边,向他求证自己的疑惑时,他终于直起身子,抬起头,望我了一眼,然后继续弯腰低头插秧。就在他抬头的那一瞬间,我终于看到了他的脸,这张脸张饱经沧桑、刻满了时光印迹。</h1><h1>  他一边插秧一边低语回应我。他说,插秧法与抛秧法相比,育秧成本低,秧苗入土深,秧苗间距可控,易于秧苗的生长。为了收成高,必须付出辛劳。他今年耕种了一亩半的水田,仅插秧就要花两天的时间。现在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天色将黑,今天是不大可能插完秧苗,只能明天再继续。</h1><h1> 夜幕将临,我向他告别准备返城时,他告诉我,他今年72岁。听此言,我内心五味杂陈,转身默默离去。</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