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我的母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18px;"> ——谨以此篇献给母亲节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慈母手中线 报得三春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 溪泉竹影 </b><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母爱是一种岁月,更是我生命旅程中的精神脊梁。流年飞逝,时过境迁,唯有母爱那份纯真与美好陪伴我度过沧桑苦难风雨艰辛。</p><p> 我的母亲今年78岁,属羊,1943年出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吃苦,忍耐,平凡而伟大的女性。</p><p> 母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母亲十多岁之时,姥姥和姥爷相继离开了人世。母亲的唯一个哥哥英年去世,她的嫂子也改嫁他人,留下一个不到一岁的侄子,这样母亲和她的侄子相依为命。十多岁的女孩从小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照顾侄子,一边上学,所以母亲高小就不在再读书。</p> <p>在母亲21岁那年,经过同学的介绍,认识了教书的父亲。真真是苦命相连,我的祖父39岁撒环而去,扔下6岁的父亲和8岁,4岁的两个姑姑,生活更是贫穷。父亲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教育事业上。这样家里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身上。母亲生了我们姐兄妹五人,在那大集体挣工分的艰苦岁月里,母亲忍辱负重,一边照顾奶奶,一边把我们养育我们养育成人,一边在地里干活养家,一边操持繁重的家务。那艰辛的岁月,含辛茹苦的日子,永远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p><p><br></p> <p><br></p><p> 感谢母亲, 给予我们强健的身体;感谢母亲,让我们学会勤劳;感谢母亲,教我们学会做人;感谢母亲,教我们学会孝敬老人。</p><p> 如果说我们姐弟勤劳,那都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的;如果我们学会了做人,那都是母亲循循教导的结果。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夜,多少次我从梦中醒来,看见母亲还在有油灯下给我们做衣服。母亲就用手一针一线地给我们缝衣服,尽管我们姐弟5个还有年迈的奶奶,共8口人的春夏秋冬的衣服,即使是寒风腊月,也没让我们挨冻。母亲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等我们睡了,就在煤油灯下纺线、纳鞋底、织布、缝衣服,每天都忙到深夜。因为当时用煤油灯照明,在一个像墨水瓶一样大小的瓶子里,倒上煤油,用线搓成一根灯芯,瓶口露出一截灯芯,下面的线在瓶子里浸着油,用火柴点燃上面已经浸过油的线,灯就亮了,发出微弱的光,在漫漫长夜里,火炉里的炭火已经熄灭了,母亲一缝就是一个晚上,到了早晨5点半开始做早饭,由于几夜未眼,眼圈都是黑的,脸上有被油灯熏黑的痕迹。吃过早饭,母亲又到地里干活了。</p> <p>姐姐和弟妹推着母亲绕孤竹公园</p> <p>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善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能工巧匠。记得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爸爸托人靠脸,东借西借,我家终于买了一台燕牌缝纫机了。母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这台缝纫机搬回家了,母亲高兴地坐在机器旁,缝呀,补呀,尤其是晚上,夜深了,我还听见机器的响声,母亲缝衣服的情景让我难以忘怀。过年了,我们都穿上了妈妈熬夜为我们赶制的新衣,有些人家的孩子过年还穿着露棉花套子的就毛衣,我们五个孩子都穿上了,妈妈做的新衣服,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妈妈端午节给我做的是红底白点的小红衣服,特别好看。那时我穿上人人夸衣服好看,都妈妈手艺好,当时我心里是美滋滋的。</p><p><br></p> <p>说起这台燕牌缝纫机在我家已有四十多年了,他陪伴母亲将近半个世纪,为我们全家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妈妈为了更好的支持爸爸的工作,1996年随着父亲也到搬到城里住,这台燕牌缝纫机继续为我们全家效劳。</p> <p>在我几岁左右,每到冬天母亲农闲下来,我放学最喜欢听母亲踩缝纫机的声音。那一刻,屋外白雪飘飞;那一刻,屋里冰冷寒天;那一刻,母亲是勤劳的更是温柔的;那一刻,母亲厚厚的嘴唇紧抿着不说一句话;平时挺得笔直的身子,微倾在缝纫机上,专心致志给家人做东西。一家八口人,大到棉衣罩衫,小到鞋帮鞋垫,都是母亲伏在缝纫机上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时候,觉得母亲会做这些是天经地义的事,当自己成了家,经过数次的尝试,才知道要做好这些需要非常大的努力。</p> <p>在我十多岁时,也就是改革开放那个年代,缝纫机的到来,让我母亲如虎添翼,由于母亲的心灵手巧又勤快热心,不久就成了邻居亲戚中的"好裁缝"。她母亲做的"中山装""小西装"最为美观、合身,中山装那四个"带盖"的口袋,竖竖的直领,最为好看,每当父亲穿上立刻精神抖搂,神采奕奕;小翻领西装,针线整齐,线条优美,大姐穿上立刻婀娜增姿不少。因此找母亲做衣的亲戚邻居不少,这样,母亲更忙了,白天还在大队加工厂磨米没磨面,晚上"咯蹬咯蹬"不绝于耳,有时半夜醒耒,"咯蹬咯蹬"的声音清脆响亮,由其在寂静的夜里惊耳惊心。当我穿着母亲为我缝制的时髦的花衣裳、新裤子到学校或走亲戚时,同学们、亲戚们那羡慕嫉妒的眼神及啧啧的赞叹声着实让成绩较好的我更骄傲、更自豪,此时,我总会扬着头傲娇地说:"我妈给做的,好看吗?"此时,他们总会说:"你真幸福,有个好妈"。"你妈真能干"等等这类的话,此时此景此语直到我上昌黎师范时,我我的每件西服,裤子和衣服都是妈妈给做的。直至当了母亲,甚至直到如今,我妈的手艺、我妈的品质还是我赖以炫耀的自豪。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母亲给我们做的背心</b></p><p><br></p> <p>在我20几岁,我们姐弟五人都相继成家,那时我们的经济收入还挺微薄,刚刚够能维持生活。为了能够节衣缩食,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母亲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因此,我们姐弟五家日常生活用品,床单被罩,包括我们的床垫,都是母亲亲自给我们做的。这台缝纫机再次为我们全家(包括五个小家)效力。我们姐弟生的五个孩子的棉袄、衣服、秋衣秋裤都是母亲给做的。</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母亲给我们做的枕套</b></p> <p> 如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化电气化家电家具在每个家庭安了家。但是我家这台燕牌缝纫机仍然是我家“现代化”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母亲用缝纫机做成材质很好的钱包、简洁大方的枕套,得体实用的马甲,还经常送给亲朋好友,母亲认为这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快乐。</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做的钱包</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母亲给儿子做的被罩</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母亲给我们做的四件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母给我们做的枕头</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亲给我们做的被子</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母亲今年给我们做的被罩</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母亲在给自己做马甲</b></p> <p> 母亲勤劳的一生,让我们学会了坚强。自从改革开放之后,责任田包村到户。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全家八口人的6亩多地,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从春天的芒种耕地,夏天的除草施肥,再到秋天的收获季节,母亲没有一天能休息过。开始锄草破苗时节,母亲带着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母亲左手握着禾苗,右手拿着短锄,一边锄草,一边把多余的禾苗锄掉,双膝下蹲,低着头,就保持这个姿势,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收工时,腰酸背痛,第二天接着干,6亩地,半个月就锄了第一遍。还有第2遍,第3遍。看着绿油油的白薯长势喜人,母亲那张被太阳晒得发黑发亮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p><br></p> <p> 母亲孝敬奶奶,在三里五村也出了名。记得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全家每天上下顿都是呼白薯,为了让奶奶增加点营养,每次都给奶奶做点大米粥,开点小灶,让奶奶去他其他屋吃。</p><p>每次家里来的亲戚,只有奶奶能陪着吃。亲亲,吃剩下的饺子,母亲每次还让我们给邻居的四爷,三爷送去,那时我们五个孩子馋的直流口水,有时饿的就趴在炕沿睡着了。母亲总是教育我们,从小要孝敬老人。有什么好吃的都要给奶奶先吃。所以我们结婚之后都要孝敬公婆,这与母亲的从小教育有很大关系。</p> <p>如今,母亲年岁已大,日渐消瘦的脸庞,早已驼背的背心,双腿不能走路,一阵一阵酸楚涌上心头,这是母亲年轻时劳动过力而造成的。我们拿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恩情,母亲最大的祈盼是儿女每天能和她一起聊天,推着母亲去散步……</p><p> 是的母亲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姐,影响着我们!她的巧手、她的人品、她的智慧、她的爱学,一直是我对外人津津乐道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