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h1><i><b>教学目标:<br>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我”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br>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br>3.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br>  </b></i></h1>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h1><i><b>  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孩子。<br></b></i><i><b> 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b></i></h1>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b>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b></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font color="#ed2308">回顾视频内容,红色横线及红色字体部分为重点笔记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完成🌹</font></b></i></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三、剖析段落,解读文章 <h3><b><i><font color="#ed2308">备注:红字部分为重点内容,把划对号的题目完成笔记在课本相应的位置。没有划对号的题目,大声朗读两遍。</font></i></b></h3> 四、写作指导,写法借鉴 <h1><b>  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特点。<br></b></h1><h1><font color="#808080"><b>答: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清脆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里美丽的世界后常常请求父亲把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br></b><b> 2.总结写法。<br></b><b>写法呈现: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特点。<br></b><b>例:<br></b><b>●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动作描写)<br></b><b>●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心理描写)<br></b><b>●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语言描写)</b></font></h1>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h3><i><b><font color="#ed2308">备注:孩子们大声朗读图片拓展内容,两遍。</font></b></i></h3> 六、课堂小结,结构图示 <h3>《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文章语言自然、朴实,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br></h3> 七、课后作业 <h1><b><i><u><font color="#ed2308">1.完成课时练70.71.72页内容。</font></u></i></b></h1><h1><b><i><u><font color="#ed2308">2.预习课文17课。家长签字课文已读熟。并拍照上传。</font></u></i></b></h1>

表里

课文

生物

孩子

描写

父亲

语言

内容

人物

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