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近日兄弟医院转诊了一个老年男性患者,右侧颈部疼痛伴声音嘶哑起病,无明显吞咽障碍和饮水呛咳,外院CT提示右侧枕骨大孔区占位,CTA可以看到病变和椎动脉关系密切!</p> <p>增强CT可以看到病变内部分均匀强化!</p> <p>MR比较明确了,椎动脉入颅处的一个血栓性动脉瘤!</p> <p>增强MR提示这是一个,以血栓成分为主的伴有占位效应的夹层动脉瘤!</p> <p>CTA看,动脉瘤可能性位于PICA上,近端似乎还有一段正常血管,但是MR提示血栓部分已经占据了椎旁的空间!</p> <p>外院造影,弓上血管不咋滴,八爪鱼🦑!(最近这个词比较火,🐷上热搜,太热,快被烤熟了)</p> <p>右椎造影,证实血栓性动脉瘤,并且动脉瘤显影部分明显小于血栓部分。支架辅助栓塞?支架不一定能在反折的PICA内良好打开,并且的弹簧圈植入后会导致持续性的占位效应!而PICA是必须要保留的,无法直接牺牲!血栓的存在和夹层的性质,使得直接夹闭基本不可行了。先行搭桥重建PICA血运后,再行动脉瘤的孤立是合理的方案!搭桥的话,首选PICA-PICA内搭桥,其次OA-PICA搭桥。动脉瘤的孤立包括夹闭和腔内闭塞,前者更经济,后者损伤最小!造影来看,近端确实像有那么一段管腔,能术中夹闭孤立么?只能术中探查才知道了!</p> <p>对左侧椎动脉造影,左侧PICA未见明显发育,IC-IC bypass是没机会了!</p> <p>右侧颈外动脉可以看到枕动脉发育好,前循环无明显异常!</p> <p>术前复查增强MR,冠状位和矢状位来看,动脉瘤已经挤满了椎动脉和脑干治疗的空间,能上动脉瘤夹的机会估计不大!</p> <p>术前灌注基线!</p> <p>OA-PICA搭桥第一步当然是OA的分离。OA自颈外发出后走形于二腹肌深面,经枕动脉沟进入枕下肌群,发出大量肌支供应沿途的肌肉,与椎动脉间形成吻合,还可以发出分支经过骨孔或颈静脉孔供应硬膜。与STA的单纯皮下走形不同,OA穿行于枕下肌群之间,带来了一定的分离难度!Multiple layer dissection技术是目前最好的分离OA方法,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枕下三角等,当面解剖学最不愿意背的头颈部肌肉这时来给脸色看了😂😂</p> <p>好在看过Tanikawa教授在Helsinki Live Course的一个OA-PICA bypass的手术视频,当时叹为观止!立马再复习几次!幸运的找到了几篇他的相关文献,琢磨领悟一番后,开始觉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了😁😁</p> <p>虽然切口有内侧拐杖型 外侧拐杖型和反C型,和老大商量后,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内侧拐杖型,毕竟熟悉一些!</p> <p>分离头皮后,沿着肌肉间隙逐层分离!</p> <p>翻开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后,OA就已经清晰可见!游离后继续分离枕下肌群,开颅,打开枕骨大孔,咬除骨质至椎动脉入颅处!</p> <p>剪开硬膜,可见动脉瘤,深褐色,术中ICG造影可见瘤腔部分显影!PICA从瘤体发出,尾襻暴露良好,椎动脉与动脉瘤紧密相邻!动脉瘤上的后组颅神经根丝已经极度菲薄,脆弱!</p> <p>探查椎动脉,可见PICA发出后即形成夹层动脉瘤,无夹闭空间,勉强分离易造成血管撕裂出血(灾难性),并且动脉瘤体上的已经菲薄的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会继续加重!</p><p>那就OA-PICA搭桥后腔内孤立!</p> <p>准备受体动脉PICA!</p> <p>避开斑块部位,临时阻断,开窗,标准端侧吻合!</p> <p>深部操作,难度增加,但还是有条不紊的进行!</p> <p>按老大要求,大大的鱼嘴,吻合口满意!</p> <p>术中ICG证实吻合通畅!</p> <p>术中DSA造影!</p> <p>工作角度,准备上圈闭塞!</p> <p>一枚弹簧圈搞定!</p> <p>动脉瘤不再显影,OA-PICA效应良好!</p> <p>三维DSA!</p> <p>桥血管通畅良好!</p> <p>术后拔管,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一天CT,术野干净,无明显梗塞!</p> <p>精神状态良好,四肢活动正常,饮水无呛咳,饮食逐渐恢复中!后续预约MR和灌注评估,长期随访动脉瘤血栓的消退情况!</p> <p class="ql-block">术后六个月随访,患者精神状态好,GOS评分5分。MR可以看到动脉瘤完全消失,几乎看不出原来病灶的痕迹!不得不佩服造物主赐予我们人类的神奇修复能力!</p> <p>峰云:</p><ol><li>在神经介入时代,好的外科技术仍然是复杂动脉瘤完美治愈的有力保障!</li><li>复合手术理念永远是1+1>2,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li><li>枕动脉后循环搭桥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后循环的血运重建意义重大,遇到复杂动脉瘤或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疾病,是非常好的治疗技术!</li></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