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江阴说起古镇,老一辈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古镇:“一青阳二华士三周庄四祝塘”,可如今在江阴县域内四大古镇原貌己荡然无存,据说唯一保存最好最长的古街只有长泾老街了。今次回祝塘有闲,早饭过后与朋友阿庆一起商量着去长泾老街走走,看看能不能找到些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祝塘出发沿云顾路10分钟不到就到达长泾明清街牌坊,这条明清商业街是新建的,说心里话建造得很不成功,除了街两头二座石牌坊,其余的都是设计师照搬国内的仿古建筑群设计的,至少可以说明清街的设计师对江阴古建筑古街道的概念脑海里一点都没有,以为造了些仿徽派建筑就是古街了,这在全国的古镇古街重建开发中都存在,徽派建筑只有在皖南山区才体现出她特有的韵味,放到江南平原来就感觉不伦不类了,所以说一个地域的建筑一定有这个地域的文化所决定的,就算是小小的江阴市以前的四大古镇,其街景和沿街的建筑也是各有特色,如祝塘东西南北中五条街的街面全部为中间花岗岩石条,两侧是小青砖铺成人字形,街边为花岗岩石条铺盖的下水道及街面商铺的台阶,记得小时候上学去学校,见街中间的石条中间有长长的凹槽,原来古时祝塘镇是江阴县域内较为热闹的集市,各地赶集的生意人推着独轮车来集市赶集,为了便于独轮车行走,街面的中央就铺就了长条的花岗岩石条,两侧走人就用小青砖。长泾古时街道没有祝塘繁华,街路面的铺就方式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请没有地域文化底蕴的设计师来规划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是这种不伦不类的假古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俩驱车直接穿越了所谓的明清商业街,直抵长泾老街的街口。泊好车,在南侧牌坊外泾水河边就见到了长泾老街的石碑坊及街口广场。记得小时候长泾节场(庙会)的时候来过一次长泾,就沿河东西一条街,热闹程度真不如祝塘,那时候长泾已经是长泾片的所在地,祝塘、文林、河塘都属于它的辖区。站在街口广场的修葺碑前欣赏了一下《文化历史街区修葺碑记》,对长泾老街的修葺过程有所了解,说心里话,长泾当年的镇领导还是比较有文化的,懂得传承比发展更有价值。想想祝塘镇,自从南宅桥拆除开始,整个乡镇没有规划,只有拆除,东建一块,西搞一块,拆完北街拆南街,拆完中街拆西街,西街拆一半估计没钱了,扔着不动了,拆完小学拆中学,好端端的一个千年古镇被毁得面目全非,你如果有规划,索性象周庄镇一样,虽然没有古镇风貌了,但一个完全全新的现代化小城也很有气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老街石牌坊走进了老街,狭长的街道让人感觉又回到了从前,由于是工作日,街道上几乎没有游人,作为旅游景区,显得有些冷清了,但我喜欢这个感觉,只有这样的宁静才能让人的思绪随着街景的延伸慢慢拉回到过去的时光,漫步在这宁静祥和的老街街道上,朝霞洒满街道两边的房屋及街面,又仿佛想起儿时背着书包和小伙伴们一起串街上学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慎裕开设于晚清同治年间,经营茶食、月饼。店面一开间平房,三进直到河边。同治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舟泊长泾,品尝了张慎裕老店的月饼,大为赞赏,进呈慈禧和同治皇帝,慈禧很喜欢,从此长泾月饼就成为了贡品。那月饼确实做得不错,去年中秋节前回祝塘,临走时老同学还特地去长泾张慎裕老店买了月饼送来让我带回上海给父母亲尝尝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上将长泾街上以前的老字号几乎都保留了下来,陈大同米行就是长泾较为有名的老字号,开设于清末,沿街五间店面,后两进是加工场和仓库,再后面是住宅。陈大同米行是当年河北街米行里最大的。听说后来陈家迁到上海后转营钢材生意,长泾陈大同米行也就没有继续扩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陈大同除了长泾人知道外,外乡人就不一定知道了,但说到陈鲤庭,老一辈的人知道的就多了,陈鲤庭是当年上海滩上著名的电影、话剧导演,其代表作有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丽人行》、《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话剧《屈原》、《大雷雨》等。他就是陈大同当年到上海时收养的孤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大同米行解放后就改成长泾粮站,现在则是江阴市粮油应急供应点,米行的沿河处以前是米行的码头,现在改设为一处平台,挑出挑低,游人可以比较近地观赏泾水河两岸风光。这跟我们小时候见到的祝塘粮站有些相似,祝塘粮站沿河边也是一个大码头,江南水乡,以前的运输主要靠水运。这长泾老街要把游客能留在老街慢慢品味的话,必须要在老街内设置民宿,这陈大同米行就是最佳的选择地,临水平台可以作露天咖啡吧,米行内广场也可以作为茶吧或休闲吧,后面的住宅房改成民宿,泾水河两岸灯光秀,搞一个游船码头。这样老街就可以让游客留下来住宿休闲,慢慢细品江南水乡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源顺是长泾老字号,开设于清末,经营的是南北货。原址在河北街,现在长泾老饭店的所在地。当时租的张家厅堂前沿街的店面房,规模不大,只有两间。现在很应景地经营月饼、烧饼,说起这月饼及烧饼,本来是江阴各小镇的食品店家都经营的地方小吃,要说月饼确实是长泾月饼做得好,听说在清朝曾经作为贡品。但烧饼那肯定是祝塘西街上供销社对面的小吃店做的荠菜猪油砂糖烧饼最好吃,但改革开放以后供销社小吃店也解散了,虽然目前镇上仍有二三家原小吃店职工自己开的小铺在做,但感觉总不如以前,只有中桥桥头的张家兄弟做的祝塘烧饼尚有原来的味道,但也已经落败不成气候,反倒是长泾老街的开发保护将月饼及烧饼进行了原产地保护注册形成了特色,听说中央电视台都前来采访报道过。所以在老街行走见到最多的就是一个个号称老字号的月饼烧饼店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老张厅是长泾老街保留下来最早的建筑了,始建于明代中期。房屋为砖木结构,八开间三进,据说建筑面积有280平方米。张氏原籍安徽,后来在长泾繁衍生息,不仅人丁兴旺,重要的是人才辈出,如国务院参事张丰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大煜、革命烈士张大烈等,都是长泾张氏后人。老张厅不对外开放,我俩也只能外面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北街主街道的两边还有很多小弄堂,在江南小镇的小弄堂实际上都是当时大户人家三进五进七进甚至九进的大院房子,与隔壁邻居间不隔墙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弄堂,小弄堂的命名大都以大院主人的姓氏命名的,记得小时候祝塘镇北街上就有许多这样的弄堂,孙家弄、陆家弄等,我上学时就必须穿过陆家弄才能到达北街。陆家弄最后一进院子里面有一个后花园,花园里有二株非常高大的泡桐树,每年秋天时小伙伴们就来到陆平家,由陆平爬上树杆,用竹竿头上挷上大剪刀,剪刀一头连接一根绳子,绳子一牵拉,剪刀就可以剪切了,将成熟的泡桐树子一束束剪下来,小伙伴们就在树下捡拾落下的泡桐树子,拿回家后洗净晒干后让母亲炒了吃,非常的香脆。后花园还是小伙伴们玩藏猫猫游戏最后躲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泾老街上较为有名的弄堂就是汪家弄了,应该汪家弄对面树了一汪家石牌坊,此牌坊建于乾隆年间,宽和高都是五米,是康熙年间的长泾进士汪鹤皋为嫂子夏氏所建。汪鹤皋的哥哥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以诗文闻名,可是17岁就因病而亡,当时还没有举行婚礼。按说夏氏只是未婚妻,可是她闻讣奔丧后便发誓守节,服侍婆婆直到离世。有这样品性的女子,对小叔子估计也很好,所以汪鹤皋为报恩奏请立牌坊纪念。文革期间,周边百姓把石牌坊砌于墙内,免遭破坏。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现在老街的街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隆泰也是长泾老字号,开设于清末,原来也是酱园及南货店。店主姓夏,三间敞开式平房,另外还有酱油作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园茶馆开设于民国初年,原来的店在河北老街,这里原来是夏家祠堂,三进敞五间,前店后祠堂。茶馆里架七星灶和老虎灶供茶客饮水,主要对象是普通民众。1940年,抗日志士张大烈在龙园茶馆内宣扬抗日,被暗杀党枪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厅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原来是酱园、南货店,开设于民国初年,三开间,坐北朝南,是宋家大宅。前店后宅,中间是作坊,一共有五进。宋氏是长泾望族,兴盛于清末明初,宋楚材从事商务,经营恒和酱园、芳记米厂、芳记与伟记南北货店等。弟弟宋楚英首创大福蚕种场,后来又办了二场、三场及蚕桑学校和大明电灯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商铺也是张家所建,十开间二层式楼房,砖木结构。楼下是商铺,楼上是茶楼“泾阳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泾老饭店在老街上是比较有名气的,记得小时候游长泾节场时就有了,并一直延续开张到现在,房子原来是张厅,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1204平方米,正厅房4开间3进2层砖木结构,1959年由长泾供销社开办“长泾饭店”,老一辈人均俗称“长泾老饭店”。饭店目前仍然经营家常菜,八仙桌长条凳,进去就能将人拉回四五十年以前,要不是中午有约好的饭局,肯定留下来好好尝一尝老味道,小时候游节场这么高档的地方只有看的份那有吃的份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厅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面积205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式,三开间两进,据传是乡绅王同宽所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是上官云珠的出生地,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建筑面积107平方米,后来开办供销社幼儿园、收购站,1983年新华书店在长泾镇设立门市部,俗称“老新华书店”。但现在是个烛火店,见店门紧闭,也没法进去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走到这里也就到头了,再往东就是蚕场,也就不去参观了。老街虽然不算很长,但确实很有味道,行走在宁静的街道,看着街道西边的老店铺,尤其是没有修饰的老房子,排板门,曲尺柜,儿时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泾水河上修复了几座石拱桥,河南边修复的河南街,这街景房就是按江南老房子样子修复,感觉就比明清街上不伦不类的徽派建筑更有生命力,站在兴福桥上望西看,两侧枕河的房屋倒印在水面上,一幅江南水乡风情画就悠然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完老街,从河南街走回明清街石牌坊,真心感觉老街修缮保护得不错,江阴市旅游局应该与长泾镇镇政府好好合作在留住游客上下下功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