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罗拉是我的博客好友。其实罗拉不姓罗,因其博客园地称“罗拉的财富”,我喊他“老罗”。罗拉与我一样是经济学专业,喜欢偶尔不务正业,耍文字恣意江湖。罗拉的文字,属于在博客世界中令人惊喜、愿意细品的少数之一。罗拉的文字相貌,属于挥扇疏狂的江南才子和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都是相宜的。感谢罗拉对《火车远去》似乎信手拈来的评点。标题是我加的,没有征求罗拉的意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舒展题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作者:罗拉</span></p> <p> 舒的两本书到了。它散落在办公桌上的样子,让我觉得和同事的喜糖很搭。当年一起写字的几个人,出书不可谓不用心,但封面一例都是疏淡的底色,仿佛是某种共同的信仰。</p><p> 但我却一连几天都没时间仔细去看,只到现在这样静阗的午夜时分。果然,除了《发哥打鸟记》、《翰林院记忆》和《遥远的阿米什》这些博客时代的舒式名篇外,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十二月份系列,在这部《火车远去》成为压轴之作,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虽然这个系列当初的博客首发,似乎用过一个我印象中更好的标题。想到前几天我还问过舒,写十二个月份的那个系列是否也收进这本书里,可见好东西大家自然都晓得的。</p> <p> 时光象小白马,一窜儿就不见了踪影,大家从网易博客三三两两走散,已经成为不记得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了。舒在网易博客并不经常写东西,但一发往往就是让人惊艳的中长篇幅,固然不失逻辑缜密的浓郁学者风格,却又更多一些小女儿的感性和妩媚。她不写旧词新诗,但信手拈来的白话文体里,明明有着深深蕴藉着的古典诗意,这也是一直让我觉得叹为观止的。</p><p> 后来的日子,有意或是无意,几个人又在微信里碰到,也不过就是断断续续地张看,有搭没搭地说话,若有若无地想念,觉得也蛮好。古人尝谓情深不寿,具体而微说起来,所谓死党闺蜜,实在没有什么可羡慕的。</p><p> 再想到这本书的开头两篇,我不禁感喟世事之荒诞沉痛,常常普遍得令人错愕,在舒这里,是阿嬷和奶奶亲疏浓淡的亲情异位,和卑微尽头的激烈迸发;在无锡鱼儿那里,是弟弟跌跌撞撞步入中年的身影;于芜湖鱼儿,则是白衣白墙白床单的病房记忆……</p><p> 一册在手,过往重开,如何不念?施晓宇先生的序可谓中规中矩,但有一句话我是同意的———相濡以沫的外婆去世,作者却未回乡奔丧,即使事出有因,也当有所交代的———但这当然只是细枝末节罢了!</p> <p> 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反而是舒为本书写的后记。灰喜鹊枝头高飞的意象,极似冯唐的《不二》开篇,源头不脱和倪云林的清冷孤绝和八大的水瘦山寒,于全书正文而言,其高蹈处足可喧宾夺主。而纵观后记全篇,又是典型的老派英伦风,行文纯正,底尤其醇厚,不可多得。尤其让我想引为知己的是,整篇后记,不提苦乐,不求指正,不表谢忱,很对我的胃口。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出了一本书,我肯定也要没心没肺地再秀特么一篇漂亮的后记。</p>